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美国加州山火后将有强降雨 或引发泥石流:再次验证点源喷发的球面数学模型

已有 1796 次阅读 2018-11-18 13:3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加州山火, 暴风雪, 强降雨, 泥石流, 点源喷发球面模型

      关键提示:加州山火后将爆发强降雨,再次验证点源喷发的球面数学模型。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美国加州下周将有强降雨 或引发泥石流

2018-11-18 08:52 央视新闻


  

  当地时间16日,美国政府部门在南加州文图拉县、洛杉矶县等“乌尔西山火”燃烧区域发布了泥石流预警,提醒泥石流可能会形成新的灾难。由于持续多日的山火将植被烧毁,而当地的雨季即将来临,当地天气预报显示,下周加州将有强降雨,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http://world.huanqiu.com/article/2018-11/13576441.html


美国灾难连续发生:加州山火和暴风雪侵袭美国东北部

2018-11-17 14:08 | 

美国加州山火遇难人数升至71人,逾1000人失踪

2018-11-17 12:25:33新京报

此次山火被认为是加州历史上死伤最严重、破坏性最强的一场山火。

新京报快讯(记者 谢莲)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消息,北加利福尼亚一治安官表示,截止当地时间周五晚,山火遇难人数已经升至71人,另有1011人登记失踪。

一辆汽车被烧得只剩框架。 图片来源:美联社。

《华尔街日报》称,当地官员表示,失踪人员登记可能有重复,一些失踪人员可能还活着,只是还未得到上报人的确认。

此次山火被认为是加州历史上死伤最严重、破坏性最强的一场山火。据统计,山火已摧毁12000余座建筑,烧毁面积达14.2万英亩

据报道,目前火势已控制了50%,但官方警告称周末可能会有大风。

1116,被烟雾笼罩的加州金门大桥。 图片来源:美联社

山火造成的另一严重问题是,该地区的空气质量非常不健康。一位空气质量管理机构的发言人称,这意味着许多在该地区呼吸空气的人可能都面临健康问题,不论其年龄或是身体状况。

新京报记者 谢莲 编辑 裴剑飞 校对 王心

http://www.bjnews.com.cn/world/2018/11/17/522374.html

暴风雪侵袭美国东北部:已造成8人死亡,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中断

2018-11-17 12:00 环球网 张飞扬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张飞扬】持续多日的加州山火还未被扑灭,美国又遭暴风雪的侵袭。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6日报道,一场暴风雪当地时间周五袭击了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已造成8人死亡,电力供应中断。

  据报道,暴风雪所造成的积雪已达一英尺厚,造成该地区多所学校关闭,通勤时间延误数小时,数百架次航班被取消。此外,还造成东北部四个州约20万用户断电。

  报道称,美国国家气象局表示,东北地区的大雪预计将在当地时间周六早上结束,但暴风雪引发的强风和海岸洪灾将持续。

  此外,国家气象局还称,另一个冷锋将在当地时间周日从五大湖向新英格兰地区移动,并带来降雪。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8-11/13572064.html

    最新结论 

    2012220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4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中新网201542电据中央社报道,由于严重干旱,美国加州州长布朗(JerryBrown)下令实施强制性限水措施。这在加州历史上是第一次。

http://news.sina.com.cn/w/2015-04-02/091631674063.shtml

    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7825.html

    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0481.html

    请注意监测加州的天然气地表和地下浓度异常。它是大震发生的最可靠前兆。 

    杜乐天认为,山火可能源自地下排气,加州山火拉响了灾害警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650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66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56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594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6029.html

问鼎球面大气、海洋、和地壳传递能量的方式和特征 

目前有关大气、海洋和地壳的能量传递模型都是建立在平面模型之上,事实上,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表面的大气、海洋和固体地壳都是是一个球面,球面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暴风雪、海啸和地震远距离传播的方式和特征。

研究表明,点源激发的球面大气、海洋和固体地壳震荡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密度变化,与单位时间扩散的大圆周长C成反比。设总能量为Q,能量密度为δ,穿过的面积为S=Cl = 2πRlsinφ,l为单位弧长,R为地球半径,φ为圆心角。则有

δ= Q/S = Q/ (Cl) = Q/ (2πRlsinφ)                               (1)

其中,圆心角φ为点源和地心连线与大圆上任一点和地心连线的夹角。同样,在球壳中点源喷射造成的球面对流,也会有扩散、集中、返回的震荡过程(见图5)。


图1  点源激发的大气流动、海洋震荡和地震波传播在球面上的能量密度变化(杨冬红,2009)

由(1)式可知,在φ= 0和φπ时,能量密度δ为无穷大,在φπ/2时,即经过地表最大圆时,能量密度δ最小。这就是说,假定大气流动总能量在传播中无损耗,点源及其地心对称点处的能量密度最大(杨冬红, 2009)。

这一模型既可以解释北极大气和海洋等位面下降导致北半球低温暴雪频发和南极大陆沿海异常变暖(通过海冰气候开关效应阻止拉尼娜的发生,使拉尼娜可能夭折),也可以解释震洪链、旱涝链和高温暴雨链的发生原因。同样,这一模型可以解释海啸波动为什么在地震球面对称点的能量最大。

2003122322时左右,“重庆开县井喷”发生,历时84小时,大约17.521百万立方米石油天然气喷入大气中;2004925日,开县惨遭200年一遇特大暴雨洪灾,部分地区为500年一遇。2008512四川汶川发生级地震;200974地震灾区遭遇“7.14暴雨洪涝灾害。2013420四川雅安发生7级地震;77晚至10日,强降雨侵袭四川,成都、雅安、乐山、眉山、德阳、绵阳大部及广元市西部出现了区域性暴雨,都江堰气象站日降水量已超过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值。20138614时,在全国2418个国家级自动监测站中,高温排行前十名全部超过40,其中,浙江8个地区榜上有名,浙江余姚的气温更是达到了42.12013109),在福建登陆的台风“菲特”,却让浙江东部的余姚受遭受了百年一遇的降雨,70%以上城区受淹,主城区城市交通瘫痪。受灾人口超过83万人。点源喷发导致的大气环流是合理的数学模型,能量在喷发点及其球对称点达到最大值(见图2)。

地球赤道圈的周长为4万公里,地震对称点相距2万公里。北纬49°为美国、加拿大国境线,是卡斯卡迪亚俯冲带的中心。其球面对称点在南纬49°的大西洋上。由于大陆和海岛的阻隔,地震引发的海啸被日本列岛和南太平洋诸岛阻挡,形成了跨越千里的特大灾害事件。日本在卡斯卡迪亚俯冲带的同一半球内,海啸能量和高度不是最大的,在球面波的运动中处于能量的扩散状态,并在1万公里处达到最小值。图展示的7500-8000公里距离表明,本次海啸的规模远远小于1960年的智利地震。

1960522,智利中部太平洋深海沟发生里氏8.3级大地震,产生最大浪高25的大海啸,海浪以640千米/时的速度横扫太平洋,造成1万多人遇难,沉船几千艘,这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广的地震海啸之一。日本也位列其中。因为智利和日本分属于两个半球,智利地震中心位于3..2°S76.6°W,日本东京位于北纬35°69′—东经139°69′。两者接近为球面对称点,并有连续的海洋链接,达到最远距离(大约为日本到北美地震中心距离的2倍,15000-16000公里)

2018年11月8日以来的加州山火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点源能量喷发,所形成的大气对流如图2a。山火热流上升到高层,并流向球面对称点,变冷后在低层流回美国,导致极地冷空气趁势而入,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美国东北部的暴风雪。加州山火是这场气象灾害产生的动力。这样的大气对流也可以根据能量大小,形成图2b的半球循环。


2 点源喷发在全球壳a和半球壳b中的对流(杨冬红,2009

    

    美国加州山火后将有强降雨 或引发泥石流:再次验证点源喷发的球面数学模型。       

  

相关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冬红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6733.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1146905.html

上一篇:11月17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8年11月18日午报
下一篇:从天堂到炼狱:被忽视的山火灾害和警告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