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强降雪结束、强寒潮来袭,七问北京罕见低温:七问两答

已有 969 次阅读 2023-12-16 00:54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强降雪结束、强寒潮来袭,七问北京罕见低温:七问两答

                                                               杨学祥

关键提示

  12月15日,北京降雪结束,一股强冷空气上线“接管”北京天气,带来大风、寒潮和持续低温。目前,北京处于道路结冰橙色、持续低温黄色、大风和寒潮蓝色预警中,北京进入“速冻”模式,未来约两周,北京全天气温都将低于冰点。

  雪后寒潮接力,这轮寒潮降温有多猛?北京的罕见低温为何会持续这么久?记者就此次寒潮降温天气中公众关心的问题采访气象专家:七问北京罕见低温。

  今年或为“史上最暖冬天”,为何还有强寒潮?

  北京的低温冰冻天气是这场强寒潮的冰山一角,从全国范围来看,这场“今冬以来最强寒潮”的主体正在由北向南前进,从今天开始,北方大部将持续一周左右的“今冬至冷时刻”,南方也将在短短一两天里遭遇断崖式降温。

  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夜间至17日早晨,华北、黄淮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将接近或跌破历史同期极值,山西、河北、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一带最低气温将达到-20℃左右。

  国家气候中心此前曾预测,随着厄尔尼诺事件进一步发展,2023年有可能成为史上最暖年份。在这样的气候预测下,为何还会有这样的强寒潮?

  据中国天气网介绍, 2023年有可能成为史上最暖年份,并不代表冬天就没有冷空气活动、没有极端冷事件。今冬,预计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但仍会有阶段性冷空气活跃。

https://news.sina.com.cn/o/2023-12-15/doc-imzyaywv4573089.shtml

       本文两个回答是:

      尽管我们在2008年就预测了2014-2016年最热,但预测的根据不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气象主流完全不同。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将在9年后得到验证。这一验证时间并不长,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这一天。
       我们在2014年3月26日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2023年-2025年既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极端冷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又是太阳黑子峰值时期(极端暖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具有冷暖极端事件和极端灾害交替发生的最有利条件。

       

相关报道

强降雪结束、强寒潮来袭,七问北京罕见低温

2023年12月15日 19:15 新京报作者:王景曦

  12月15日,北京降雪结束,一股强冷空气上线“接管”北京天气,带来大风、寒潮和持续低温。目前,北京处于道路结冰橙色、持续低温黄色、大风和寒潮蓝色预警中,北京进入“速冻”模式,未来约两周,北京全天气温都将低于冰点。

  雪后寒潮接力,这轮寒潮降温有多猛?北京的罕见低温为何会持续这么久?记者就此次寒潮降温天气中公众关心的问题采访气象专家。

  问题一

  北京强降雪结束,此次降雪天气有何特点?

  受偏南气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12月13日早晨至15日早晨,北京出现强降雪天气过程。13日早晨开始自西向东出现降雪,降雪过程具有间歇性,13日早晨至下午降雪最为明显,入夜后有所减弱,14日上午开始再次加强。截至15日8时,此次强降雪过程基本结束。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赵玮介绍,由于较好的动力条件和水汽输送条件,此次降雪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降水量大的特点。

  12月13日5时至15日8时,北京地区全市平均降水量(降雪量)为8.3毫米,城区平均8.3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海淀凤凰岭,为14.7毫米。大部分地区积雪深度达到9~12厘米,最大积雪深度出现在门头沟斋堂,为13厘米。

  问题二

  雪后寒潮接力,这轮寒潮降温有多猛?

  北京市气象台预计,15日至16日,北京将迎寒潮天气。

  从今天夜间开始,北京气温将出现断崖式下降,低温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根据预报,16日至21日,北京连续6天的最低气温都会低于-14℃,最高气温也基本在-5℃附近徘徊。

  15日至16日,北京还将有3、4级偏北风,阵风7级左右。“这是一轮非常强的降温天气,再加上北风的影响,体感温度会比实际气温再低上5℃左右,十分寒冷。”气象高级工程师尹炤寅介绍。

  根据预报,明天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7℃、-16℃,这是不是此次寒潮天气中最冷的一天?尹炤寅告诉记者,明天出现近期气温最低值的概率是最大的,但考虑到后面还有补充冷空气影响北京,更准确的说法是,本周双休日一直到周一早晨,都有可能出现本轮寒潮天气气温的最低点,防寒保暖不可松懈。

北京今起七天气温预报图。中央气象台供图北京今起七天气温预报图。中央气象台供图

  问题三

  此轮寒潮过程中,北京的极端低温、持续低温时间会不会打破历史纪录?

  “本轮寒潮天气过程中,无论是极端低温值还是低温持续天数,虽然不能确切地说一定会破纪录,但是至少会进入历史前三名。”尹炤寅介绍。

  本轮寒潮的最低气温预计可以达到-16℃。根据气象资料记载,在12月中旬这段时间,从1951年至今一共只有3天最低气温低于-15℃,只有两天最低气温低于-16℃,而且基本上都发生在1952年。所以这次寒潮的“-16℃”,足以“跻身”历史同期低温排行榜前三名。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气温下降后,低温天气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

  “从1951年至今,不仅单看12月,把全年的气温都统计进来,在整个气象观测历史上也只出现过一次‘最低气温低于-14℃日数超过6天’的情况。”尹炤寅表示,历史气象资料显示,北京类似持续严寒的天气,都是发生在距今几十年前。

  1951年1月9日到16日,北京持续8天最低气温低于或等于-14℃;1953年,北京出现了持续6天最低气温低于-14℃的情况。“所以说,这次北京的持续低温天气,应该也至少能排进历史前三名。”尹炤寅说。

  此外,北京低温低于-14℃持续超过3天的情况,历史上一共只有10次,此次寒潮天气的威力可见一斑。

  问题四

  为何此次北京会出现长时间的罕见低温?

  根据北京发布的寒潮预警信息,寒潮天气只出现在今明两天(15日至16日)。寒潮预警过后,为何低温还会持续?

  记者了解到,气象台发布寒潮预警是表示气温出现了快速下降。北京市气象台也发布了持续低温黄色预警,这个预警意味着,此后还有源源不断的补充冷空气进京,补充冷空气会让气温维持在低点,但不会再出现进一步快速下降了。

  尹炤寅解释,北京的罕见低温会维持较长时间,是因为有大量冷空气源源不断向我国境内“入侵”。“从全国的天气预报中可以看到,这次的冷空气甚至可以抵达广州,把广州的气温降到零下。降温天气能够往南推这么远,说明是有补充冷空气持续输送。也就是说,冷空气刚来的时候带来的降温很猛烈,同时持续的补充冷空气也使得气温长时间维持在低点。”

全国降温预报图。中央气象台供图全国降温预报图。中央气象台供图

  问题五

  北京气温何时回升?

  今年秋冬季,我国多地频频出现“回暖”现象。这轮寒潮天气过后,北京的天气还会回暖吗?

  尹炤寅介绍,最早也要等到下周末,气温才能小幅回升。“可能12月28日之后,最高气温才能回到0℃以上,未来预计有大概两周的时间,北京全天气温都在冰点(0℃)以下。”

  他提醒,这场降雪后,北京大部分地区积雪深度达到了9~12厘米,后续的持续低温天气也不利于积雪、路面结冰自然融化,将对交通产生较大影响,公众出行需注意交通安全。老人、小孩及体质较弱人群出行应避免走冰雪覆盖的道路,稳当慢行。

  问题六

  为何近年来极端高温、低温等天气频发?

  “我们确认的一点是,全球变暖一定会导致极端天气更为频繁。”尹炤寅说,但本轮寒潮与气候变暖的直接联系有多少、是否是全球变暖导致此次强寒潮,目前没有办法做定量解释。“只能定性地去说,极端天气发生越来越频繁,肯定有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问题七

  今年或为“史上最暖冬天”,为何还有强寒潮?

  北京的低温冰冻天气是这场强寒潮的冰山一角,从全国范围来看,这场“今冬以来最强寒潮”的主体正在由北向南前进,从今天开始,北方大部将持续一周左右的“今冬至冷时刻”,南方也将在短短一两天里遭遇断崖式降温。

  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夜间至17日早晨,华北、黄淮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将接近或跌破历史同期极值,山西、河北、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一带最低气温将达到-20℃左右。

  国家气候中心此前曾预测,随着厄尔尼诺事件进一步发展,2023年有可能成为史上最暖年份。在这样的气候预测下,为何还会有这样的强寒潮?


  据中国天气网介绍, 2023年有可能成为史上最暖年份,并不代表冬天就没有冷空气活动、没有极端冷事件。今冬,预计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但仍会有阶段性冷空气活跃。

  气候是长期的,不能用单次过程代表整个冬天状态。也就是说,不能因为这次寒潮可能给华北、黄淮等地造成同期罕见寒冷,就彻底否定“暖冬”趋势,毕竟冬天才刚开始。

  此外,此次强寒潮虽然是“冷事件”,但其中也有“暖”的强势。南方之所以会因寒潮出现气温骤降,是由于近期天气异常偏暖。立冬后,南方气温异常偏暖,截至14日14时,上海、贵州、湖南、浙江等地百余个站点最高气温打破同期极值。

  中国天气网介绍,异常偏北的副热带高压系统、强盛到离谱的暖湿气流,都是异常偏暖事件的背后推手。尽管这次寒潮终结了回暖,但冬季漫长,之后回暖是否还会重演,仍未可知。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编辑 白爽 校对 吴兴发

https://news.sina.com.cn/o/2023-12-15/doc-imzyaywv4573089.shtml

        谁是谁非9年内见分晓:2017年变冷,2025年最冷

      尽管我们在2008年就预测了2014-2016年最热,但预测的根据不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气象主流完全不同。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将在9年后得到验证。这一验证时间并不长,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这一天。
       我们在2014年3月26日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我们在2015年1月25日指出,2015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2014-2015年的最热值得关注,2023-2025年的最冷年更值得关注。
       2015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增大最热年发生的可能性,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907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019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020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558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13823.html

      被忽视的2023-2025年太阳黑子峰值和太阳风7-9天周期

      潮汐不仅有13.6天周期,而且存在7.1天和9.1天周期。1921年杜德生对月亮和太阳引潮力位进行了严格的调和级数展开,在展开中约有90项长周期成分。其中振幅超过这90项长周期振幅之和的0.5%的共有20个,在这20个中就有9天项和7天项(见图1)。

       NASASABER卫星首次观测到因周期性的高速太阳风而产生的地球上层大气层的呼吸”——一种膨胀和收缩的活动。根据美国最新的卫星观测结果,地球大气层正在有序地扩大和收缩,平均每九天就有一个周期!地球似乎在缓慢地呼吸,地球每天都在波动,在0.50.8米的范围内波动。

   随着太阳的27天的自转周期,这些太阳风通常以9天为周期冲击地球。高速太阳风有时候显示出的是七天的周期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879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94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有影响的因素有南极半岛海冰(周期性因素)、强潮汐南北震荡(周期性因素)、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突发性因素)、强潮汐组合和太阳风7-9天周期(周期性因素)。综合叠加结果决定厄尔尼诺指数的升降。

       每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赤道太平洋海温最暖;9月最大,赤道太平洋海温最冷,南极半岛海冰开关控制秘鲁寒流的强弱。进入10月,南极半岛海冰减少,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频发导致深海冷水上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8601.html

         太阳风7-9天周期对厄尔尼诺影响在2023年7月最为显著,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97129

         值得关注的是,8月30日至9月1日最强潮汐组合的作用被太阳风7-9日上升期压制,类似情况8月已经出现多次。8月25日至9月1日厄尔尼诺指数太阳风7-9日周期非常显著。

     太阳风压缩大气层,背光方向形成气尾,向光方向形成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这是大气异常流动的结果。    

       两极臭氧洞首先是自然的产物。极夜和极昼的交替,极涡和低温条件,火山灰向极地的集中,臭氧洞在南北两极的轮换,都是自然规律运作的结果,远非人力所能控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1993.html

       同理,太阳风也压缩了海洋圈,形成背光的海洋尾。

        由于地球自转,除了两极地区外,地球背光的大气尾和海洋尾是绕固体地球由东向西旋转的。太阳风压缩大气圈和海洋圈因为7-9天周期的波动,会显著的影响赤道太平洋的气流和海流,进而控制厄尔尼诺指数变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02732

  北京时间12月1日17时至12月2日8时,受太阳日冕物质抛射(CME)爆发影响,地球出现3小时Kp为7的大地磁暴,3小时Kp为6的中等地磁暴,以及9小时小地磁暴,目前地磁活动还在持续中。(Kp指数即全球磁场指数,其反映的是每三小时地球磁场活动的情况,数值越大对应的地磁活动越强)。

https://so.html5.qq.com/page/real/search_news?docid=70000021_085656bfd2c96352

        厄尔尼诺指数下降周期在地磁暴期间快速终止,进入上升区间。地磁暴加快厄尔尼诺指数增速值得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12265

       2023年9月的厄尔尼诺指数预期会在强潮汐组合压制下快速下降,事实上,9月太阳风7-9天周期取代了潮汐组合的首要地位,全程控制了厄尔尼诺指数的变化。这是人类面临的最新课题:太阳风对全球气候的控制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03128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地球气候变化最重要的全球极端事件。2014-2016年最热年新纪录,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2016年以来超级灾害链,2022-2023年全球极端灾害频发,与2014-2016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2021-2022年连续三年出现拉尼娜事件、2023年正在发生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与太阳黑子由2020年谷值向2023年峰值转化相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0295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03079

      太阳风7-9天变化周期对厄尔尼诺指数的控制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太阳风对全球气候和极端灾害的控制作用值得关注。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24-2025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值,与强潮汐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或暖)空气活动(最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5892.html

       2023年7月2-14日为太阳黑子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峰值时期 

        2023年7月24-28日太阳黑子峰值加快厄尔尼诺指数最显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13907.html

       最新观测表明,2023-2025年太阳黑子峰值和太阳风7-9天上升周期是厄尔尼诺快速发展和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

       结论

       2023年-2025年既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极端冷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又是太阳黑子峰值时期(极端暖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具有冷暖极端事件和极端灾害交替发生的最有利条件。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1414025.html

上一篇:2023年12月15日晚报:太阳黑子增加和潮汐组合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上升区间
下一篇:[转载]两天内骤降20℃有多反常?72 年气温数据告诉你

2 周少祥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