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大陆的定向漂移:受制于太阳风的压力

已有 382 次阅读 2024-4-11 09:56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大陆的定向漂移:受制于太阳风的压力

                                                             杨学祥,杨冬红

      自从地质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动力问题就一直争论不断。如果有人说大陆定向漂移的动力来自太阳风,你相信吗?

      太阳风不仅产生了地球大气的气尾,地球磁场的内外磁尾,南北极臭氧洞,而且直接参与地核的定向漂移和地球的内能释放。

      大陆在两极之间的漂移:2.5亿年后地球或形成终极盘古大陆 

      20160805 08:12 新浪科技报道,科学家研究认为,世界各大洲又在逐渐靠拢,并可能将于2.5亿年后形成一个类似于盘古超大陆的“终极盘古大陆”。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8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的陆地一直在不断地位移,根据其反反复复的运动规律,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其历史形态,也可以预测其未来命运。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曾经存在的盘古超大陆后来逐渐解体形成如今的各个大洲。现在,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科学家研究认为,如今的大陆又在逐渐靠拢,并可能将于2.5亿年后形成一个类似于盘古大陆的超大陆--“终极盘古大陆”。

http://tech.sina.com.cn/d/n/2016-08-05/doc-ifxutfpf1271210.shtml

我们在1998年提出,太阳辐射和太阳风使彗星产生彗尾、地磁场产生磁尾,通过对地磁场的压缩也会产生液核磁流体的背光偏移形成内磁尾以及内核的向光振动。太阳系轨道周期和地球轨道周期使地球内核振动具有1天、1月、1年、18.6年、29.8年周期,还有24104050000万年的南北方向振动周期以及1万多年和2亿多年的地核向心和离心振动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753.html

我们的主要工作:

1987年证明地球周期性形变是海底扩张、大陆漂移的动力之一

1992年证明两极和赤道之间的冰水转换可产生地幔相对液核、地壳相对软流圈的均衡运动,以及地核在液核中的定向漂移;

1993年提出太阳斥力是地核定向振动、大陆南北漂移和地球南北反对称分布的动力;

1996年证明重力分异和热对流是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原因,该结论在5个月后被实测证实,并证明在质量向地心集中的同时,能量也向地核集中,地核不仅有巨量热能,而且有巨量旋转动能。

http://baike.sogou.com/v66523743.htm?fromTitle=%E6%9D%A8%E5%AD%A6%E7%A5%A5

太阳风迫使地核南北漂移,导致地幔对流使大陆在南北极集中和分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4828.html

根据地质和气象等综合数据,表1给出地球自转周期、地质旋回、气候变化和地磁变化的对应规律。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地壳相对地核自转减慢对应地磁反向,地壳相对地核自转加快对应地磁正向,这一现象的发现为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影响地磁反向提供了证据。

表1  地球自转周期、地质旋回和地磁极性倒转(SteinerJ,1967; 杨学祥等,1998;杨冬红等,2013

地质界线

新生代/现在

中生代/新生代

侏罗纪/白垩纪

古生代/中生代

石炭纪/二叠纪

下古生代/上古生代

年代/102Ma

0

0.65

1.36

2.25

2.80

3.45

地壳自转

减慢

加快

减慢

火山活动

喷发最弱

喷发中等

喷发最强

喷发中等

喷发最弱

喷发中等

海陆变动

大陆为主最大海退

由主要是海变为大陆

最大海侵

由主要是大陆变到海

大陆为主,最大海退

由主要是还变到大陆

气候变化

第四纪大冰期

温暖期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陆海分布类型

大陆集中在北极

大陆分散在赤道

大陆集中在南极

造山作用

生物灭绝

第三纪大褶皱

白垩纪恐龙灭绝

石炭二叠纪大褶皱

地磁极性

反向

正向

反向

理论模型研究和实际测量表明,地球内核自转较快,地壳和地幔自转较慢,形成地球内外圈层的差异旋转,核幔边界不仅是热交换边界,而且是圈层角动量交换的边界。圈层角动量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快,内核自转变慢,部分动能转化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这是地球自转加速对应大规模热幔柱喷发的原因。

各种学说相互包容的可能性

如果用瞎子摸象来形容地学动力探索,那么,各种假说部分成立,整体需要整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6823.html

         最新证据:从太阳风参与全球变暖说起

  温室效应无法解释2023年全球热异常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所长Schmidt G先生最近撰文指出,2016年以来,我每年年初都会进行气候预测。承认没有一年比2023年更让气候科学家的预测能力感到困惑,这让人感到羞愧,也有点担心。

在过去的九个月里,陆地和海面的平均温度每月都比以前的记录高出0.2°C,这在全球尺度上是一个巨大的增幅。由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预计会出现普遍的变暖趋势,但这一突然的高温峰值大大超过了基于过去观测的统计气候模型的预测。造成这种差异的许多原因已经被提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将它们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理论与所发生的情况相一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693-1428774.html

周少祥教授认为,现有的气候模型不能解释全球变暖夜间增温幅度更大的历史数据,Schmidt的文章说明,它也不能对未来的气候变暖做出准确的预测,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并非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所致。问题的关键在于,水蒸汽凝结是通过辐射释放潜热的,是大气核心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完全不能比拟。但是,这一物理机制不被认识和接受,我的文章清晰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却发表不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28925

太阳黑子高值参与了全球变暖

  我们多年潮汐组合预报实践表明,潮汐组合类型转换具有13.6天周期,即双周循环,预报图中都有明显的表现。除此之外,两周之内厄尔尼诺指数往往出现两个峰值和两个谷值,即次一级的7天周期。这一 周期在气温变化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88780

  强潮汐组合控制强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是赤道太平洋海温的重要控制因素。根据潮汐组合预报,2023年1-2月、6-8月、12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3-5月、9-11月有利于拉尼娜形成。所以,厄尔尼诺发生在2023年6-8月的可能性最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860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1960.html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应厄尔尼诺指数下降区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对应上升区间,

       潮汐不仅有13.6天周期,而且存在7.1天和9.1天周期。1921年杜德生对月亮和太阳引潮力位进行了严格的调和级数展开,在展开中约有90项长周期成分。其中振幅超过这90项长周期振幅之和的0.5%的共有20个,在这20个中就有9天项和7天项。

       NASASABER卫星首次观测到因周期性的高速太阳风而产生的地球上层大气层的呼吸”——一种膨胀和收缩的活动。根据美国最新的卫星观测结果,地球大气层正在有序地扩大和收缩,平均每九天就有一个周期!地球似乎在缓慢地呼吸,地球每天都在波动,在0.50.8米的范围内波动。

   随着太阳的27天的自转周期,这些太阳风通常以9天为周期冲击地球。高速太阳风有时候显示出的是七天的周期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879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94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有影响的因素有南极半岛海冰(周期性因素)、强潮汐南北震荡(周期性因素)、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突发性因素)、强潮汐组合和太阳风7-9天周期(周期性因素)。综合叠加结果决定厄尔尼诺指数的升降。

       每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赤道太平洋海温最暖;9月最大,赤道太平洋海温最冷,南极半岛海冰开关控制秘鲁寒流的强弱。进入10月,南极半岛海冰减少,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频发导致深海冷水上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8601.html

         太阳风7-9天周期对厄尔尼诺影响在2023年7月最为显著,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97129

         值得关注的是,8月30日至9月1日最强潮汐组合的作用被太阳风7-9日上升期压制,类似情况8月已经出现多次。8月25日至9月1日厄尔尼诺指数太阳风7-9日周期非常显著。

     太阳风压缩大气层,背光方向形成气尾,向光方向形成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这是大气异常流动的结果。    

       两极臭氧洞首先是自然的产物。极夜和极昼的交替,极涡和低温条件,火山灰向极地的集中,臭氧洞在南北两极的轮换,都是自然规律运作的结果,远非人力所能控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1993.html

       同理,太阳风也压缩了海洋圈,形成背光的海洋尾。

        由于地球自转,除了两极地区外,地球背光的大气尾和海洋尾是绕固体地球由东向西旋转的。太阳风压缩大气圈和海洋圈因为7-9天周期的波动,会显著的影响赤道太平洋的气流和海流,进而控制厄尔尼诺指数变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02732

相关报道

[转载]国际新闻集:2023年7月份是全球最热的一个月

已有 861 次阅读 2023-8-15 10:09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国际新闻集:2023年7月份是全球最热的一个月

原创 缅华网 缅华网 2023-08-14 18:08 发表于缅甸

2023年7月份是全球最热的一个月

缅华网 伊江树报导

据8月10日出版的《缅甸之光》报报导,2023年7月是有史以来全球最热的一个月了,欧洲国家们的有关气象组织机构Agency这么宣布道。刚过去的7月份全球的平均温度为摄氏16.95°C,欧盟国家们有关气候变迁研究机构组织在8月8日这么公布道。

2019年7月份的全球平均气温为摄氏16.63°C,打破了1940年时的最高温度记录,创下新纪录。如今这新纪录在4年之后又被刷新了,2023年7月份的平均温度超过了2019年7月份的平均温度。这当中2023年7月31日这一天的平均温度为最高,这一天全球的平均气温为摄氏17.18°C。

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全球的海平面温度就异常地升高,欧盟国家的气象组织Agency这么说道。7月31日这一天海平面平均温度达到摄氏20.96°C,该温度比2016年3月最高的海水温度还高。

在过去的7月份,在亚洲、欧洲及美洲大陆上许多国家地区都遭到热浪的凌虐。亚洲的日本、韩国热浪逼人已造成有民众中暑死亡的现象,而加拿大及希腊国家也因气温过高造成山林大火的事件。由于人类的非理智的行为,大量制造释放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全球性气温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以上是《缅甸之光》转载自中国新华社的一则新闻报导。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692063355&ver=4713&signature=F8XBErMASuErmcPg747KchXwRINkFcXMgI3p0hxR8VWhx6mXHGo1NEgVLVfbE7WjURQak6UNQKc472MjE*ib*1SJOJwB64wLfn7f0-1MRQrFrRLstqbaHDuy574JveZV&new=1

相关博文

2023年7月太阳黑子达到本周期最大值145.26

已有 431 次阅读 2023-8-1 11:12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23年7月太阳黑子达到本周期最大值145.26

                                                                     杨学祥

关键提示

       继2022年12月太阳黑子出现110高值之后,2023年1月太阳黑子再次出现高值133.35,但是2023年2月减少,降为130.64,3月更少,降为108.55。4月最少,跌破100,降为88.33,5月回升为125.77,6月达到最大值140.57,7月达到最大值145.26,连续两月创新高。

       7月太阳黑子峰值加快了厄尔尼诺的发展,是全球高温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利于新冠病毒的生存。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96747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9673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7110.html

相关图表

2024年2月太阳黑子日平均数.png

图2  2022年12月至2023年7月太阳黑子相对数日平均数(2022年12月太阳黑子异常峰值110,2023年1月出现更高值133.35,2月降为130.64,3月降为108.55,4月降为88.33,5月止跌回升为125.77,6月达到最高值140.57,7月达到最大值145.26。最高纪录保持至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086.html

https://news.sina.com.cn/c/2023-01-01/doc-imxysqvc2427697.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13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13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60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86423.html

:Product: Daily Solar Data            DSD.txt

:Issued: 0225 UT 01 Aug 2023

#

#  Prepared by theU.S.Dept. of Commerce, NOAA, Space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  Please send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to SWPC.Webmaster@noaa.gov

#

#                Last 30 Days Daily Solar Data

#

#                         Sunspot       Stanford GOES15

#           Radio  SESC     Area          Solar  X-Ray  ------ Flares ------

#           Flux  Sunspot  10E-6   New     Mean  Bkgd    X-Ray      Optical

#  Date     10.7cm Number  Hemis. Regions Field  Flux   C  M  X  S  1  2  3

#---------------------------------------------------------------------------

2023 07 01  166    119     1290      3    -999      *   9  1  0 14  0  0  0

2023 07 02  170    126     1350      1    -999      *   8  1  1 17  0  0  0

2023 07 03  173    117     1400      0    -999      *  14  1  0 29  2  0  0

2023 07 04  167    121     1310      1    -999      *   9  1  0  8  0  0  0

2023 07 05  154    101      270      1    -999      *  10  1  0  6  1  0  0

2023 07 06  158    149      980      2    -999      *   7  1  0 14  1  0  0

2023 07 07  161    147      910      2    -999      *   4  1  0 24  0  1  0

2023 07 08  161    167      830      1    -999      *   9  0  0  6  1  0  0

2023 07 09  179    183      950      2    -999      *   8  0  0 22  0  0  0

2023 07 10  191    181     1290      1    -999      *  12  2  0 40  4  1  0

2023 07 11  214    227     1860      2    -999      *   8  6  0 45  0  0  0

2023 07 12  193    219     2140      0    -999      *  10  4  0 24  4  0  0

2023 07 13  203    146     1870      0    -999      *  13  1  0 13  3  1  0

2023 07 14  181    141     1960      2    -999      *  10  1  0 17  1  0  0

2023 07 15  179     96     1690      0    -999      *   7  3  0 17  1  1  0

2023 07 16  184     99     1700      0    -999      *  15  3  0 15  2  1  0

2023 07 17  180    149     1980      3    -999      *  18  2  0 19  0  0  0

2023 07 18  219    142     1850      0    -999      *   9  5  0 14  0  0  0

2023 07 19  189    141     1660      2    -999      *  15  2  0  8  0  0  0

2023 07 20  184    131     1570      0    -999      *   5  0  0  8  0  0  0

2023 07 21  173    121     1500      0    -999      *   2  0  0 11  0  0  0

2023 07 22  174    103     1320      0    -999      *   3  2  0  8  2  1  0

2023 07 23  173    117     1300      1    -999      *   5  0  0 15  2  1  0

2023 07 24  165    141     1145      3    -999      *   8  0  0 28  0  1  0

2023 07 25  169    137     1110      1    -999      *   7  2  0 15  1  1  0

2023 07 26  167    147      955      2    -999      *  10  3  0 14  4  1  0

2023 07 27  165    154     1010      3    -999      *  15  2  0 17  0  0  0

2023 07 28  168    148     1210      1    -999      *   9  1  0 13  0  0  0

2023 07 29  179    147     1140      1    -999      *   6  1  0 16  1  0  0

2023 07 30  174    139     1010      0    -999      *   4  2  0 23  3  0  0

2023 07 31  177    197     1290      2    -999      *   7  1  0 18  1  1  0

ftp://ftp.swpc.noaa.gov/pub/indices/DSD.txt

 202371-31日太阳黑子总数:4503日平均:145.2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7461.html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太阳黑子最大值时期,与强潮汐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暖空气活动(最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3301.html

       2023年7月1-31日为太阳黑子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峰值时期 

        7月24-28日太阳黑子峰值加快提升厄尔尼诺指数最显著。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quickforward=1&id=139909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9099.html

结论

      太阳风和太阳黑子7-9天周期增温赤道太平洋表面海水,加快厄尔尼诺的发展,这一发现表明,太阳黑子活动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2023年7月全球最暖和2023年全球最热新记录,证实太阳能量参与了全球变暖。应该列入气候模型。

     太阳风和太阳黑子7-9天周期增温赤道太平洋表面海水,加快厄尔尼诺的发展,这一发现表明,太阳黑子活动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2023年7月全球最暖和2023年全球最热新记录,证实太阳能量参与了全球变暖,应该列入气候模型。

     太阳风和太阳黑子7-9天周期增温赤道太平洋表面海水,加快厄尔尼诺的发展,这一发现表明,太阳黑子活动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2023年7月全球最暖和2023年全球最热新记录,证实太阳能量参与了全球变暖。应该列入气候模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28925.html

太阳风压缩地球外磁层形成外磁尾

 

据网上资料料,地磁场是指地球内部存在的天然磁性现象。地球可视为一个磁偶极(magnetic dipole),其中一极位在地理北极附近,另一极位在地理南极附近。通过这两个磁极的假想直线(磁轴)与地球的自转轴大约成11.3度的倾斜。地球的磁场向太空伸出数万公里形成地球磁圈的外磁尾。地球磁圈对地球而言有屏障太阳风所挟带的带电粒子的作用。地球磁圈在白昼区(向日面)受到带电粒子的力影响而被挤压,在地球黑夜区(背日面)则向外伸出。值得关注的是,地球磁圈的外磁尾是绕地旋转的。

太阳风压缩地球磁层形成外磁尾.png

图3   磁层结构示意图:太阳风压缩地球外磁层形成外磁尾(网上图片)

 

地磁场包括基本磁场和变化磁场两个部分。基本磁场是地磁场的主要部分,起源于固体地球内部,比较稳定,属于静磁场部分。变化磁场包括地磁场的各种短期变化,主要起源于固体地球外部,相对比较微弱。地球变化磁场可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型。

当地磁场受到太阳黑子活动而发生强烈扰动时,远距离通讯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中断。假如没有地磁场,从太阳发出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通常叫太阳风),就不会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发生偏转,而是直射地球。在这种高能粒子的轰击下,地球的大气成份可能不是现在的样子,生命将无法存在。所以地磁场这顶保护伞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太阳风压缩地球内磁层形成内磁尾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即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在每年620日左右的夏至(地球公转轨道远日点),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22.4度,北极为极昼,南极为极夜,光压和太阳风导致地壳和地幔向南半球移动,迫使内核向北半球移动;每年1220日左右的冬至(地球公转轨道近日点),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22.4度,北极为极夜,南极为极昼,光压和太阳风导致地壳和地幔向北半球移动,迫使内核向南半球移动。这是地球内核南北震荡一年周期形成的原因。

     由于太阳系轨道周期和地球轨道周期,地球内核振动具有1天、1月、1年、18.6年、29.8年周期,还有24104050000万年的南北方向振动周期以及1万多年和2亿多年的地核向心和离心振动周期。太阳风和太阳斥力是地核定向振动、大陆南北漂移和地球南北反对称分布的动力。

   

图4  太阳风和光压挤压地壳地幔和地球内磁层形成地球内磁尾(外核尾)以及相对地核、地壳和地幔背光旋转,摩擦生热维持磁场能量消耗。

 

地磁场的起源:地球内磁尾和外磁尾中电子绕地旋转

 

地球存在磁场的原因还不为人所知,普遍认为是由地核内液态铁的流动引起的。最具代表性的假说是发电机理论1945年,美国物理学家埃尔萨塞根据磁流体发电机的原理,认为当液态的外地核在最初的微弱磁场中运动,像磁流体发电机一样产生电流,电流的磁场又使原来的弱磁场增强,这样外地核物质与磁场相互作用,使原来的弱磁场不断加强。由于摩擦生热的消耗,磁场增加到一定程度就稳定下来,形成了现在的地磁场。

还有一种假说认为铁磁质在770℃(居里温度)的高温中磁性会完全消失。在地层深处的高温状态下,铁会达到并超过自身的熔点呈现液态,决不会形成地球磁场。而应用磁现象的电本质来做解释,认为按照物理学研究的结果,高温、高压中的物质,其原子的核外电子会被加速而向外逃逸。所以,地核在6000K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的电子逃逸出来,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动生磁,磁动生电。所以,要形成地球南北极式的磁场,必然需要形成旋转的电场,而地球自转必然会造成地幔负电层旋转,即旋转的负电场,磁场由此而生。

这一假说的致命弱点是,地幔间形成负电层相对于地壳和地幔是固定不动的,并没有旋转,因此不能形成地球磁场。

1998年我们发现,太阳风压缩地球磁层产生背光的外磁尾和内磁尾,是环绕地球各圈层旋转的,包括地壳、地幔和固体内核。内磁尾和外磁尾中的带电粒子绕核旋转、绕地壳地幔旋转,形成地磁场。这一发现发表在参考文献的论文和论著中。内磁尾是当时的定义,现在看来,称为“外核尾”比较准确。

在太阳磁场的挤压下,伴随地球自转,外核中的内磁尾环绕内核旋转,内磁尾(外核尾)里的多余电子环绕内核旋转而产生地球磁场。或许与地球外磁层类似,电子携带的负电荷与质子携带的正电荷分布在内磁尾(外核尾)的不同高度。最合理的解释是,内磁尾(外核尾)集中了一种电荷,电子携带的负电荷或质子携带的正电荷,电荷极性的改变导致地磁极性倒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27821.html

参考文献

1  张焕志地极和日长的29.8年波动与内核振动中国科学. A. 1982, (12):1129!~1139

2  任振球全球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99~100

3  杨学祥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 6(5): 615~617

4  杨学祥,王莉。地球质心偏移与各圈层形变。地壳形变与地震。1995154):23~30

5  杨学祥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9): 1170~1171

6  杨学祥陈殿友宋秀环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科学(中文版), 1999, 5):58~59

7  莱伊尔地质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29

8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 1999, 45(增刊):33~42

9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地学前缘. 1997,4(2):187~193

10.杨学祥,张中信,陈殿友地核能量的积累与释放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6, 16(4):85~92

11.杨学祥,陈殿友构造运动、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20(3): 39~48

12.杨学祥气候波动、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6(8): 1003~1005

13 Broecker W S. Massive iceberg discharges as triggers for globalclimate change. Nature , 1994,372:421~424

14 Millard F. Coffin and Olav Eldholm. Large igneous provinces.Scientific American. 1993, 269(4):26~33

15  Eddy J A, Gilliland R L,Hoyt D V. Changes in the solar constant and climatic effects. Nature.1982,300:689

16  Channell J E T, Hodell D A,McManus J, Lehman B. Orbital modulation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Nature.1998,394:464~468

17.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79,88,103,113,155,174,196

18  杨学祥,牛树银,陈殿友。深部物质与深部过程地学前缘. 1998, 5(3):77~85

19  Claude J. Allegre andStephen H. Schneider.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 Scientific American.1994,271(4):44~51

20.李培基. Milankovitch理论被推翻了还是被证实了冰川冻土. 1994,16(4):363~370

21.杨学祥对全球海面变化均衡模式的改进地质科学. 1992,(4):404~408

22.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海平面变化地球科学进展.1992,7(5):22~30

23.杨学祥地壳形变与海平面变化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4,14(4):29~37

24  吴锡浩,蒋复初,肖华国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变化的构造运动响应地质力学学报. 1995, 1(1):8~14

25  杨学祥地球反对称构造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自然杂志. 2001, 233):135~139

26  张素欣,解用明,乔子云等。太阳活动与华北强震关系分析。华北地震科学。2004222):59-63

27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固体内核快速自转的理论证明和实测证实.  西北地震学报. 1996,18(4):82.

28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宋秀环陈殿友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地学前缘.  1997, 4(1):187-193.

29.   杨冬红杨学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1):58-7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6823.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1429150.html

上一篇: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发生5.6级地震:关注4月7-8日最强潮汐组合
下一篇:2024年4月11日午报:最强潮汐组合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下降区间

3 宁利中 郑永军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