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气象局应该向公众道歉:频频出错 立场坚定

已有 5337 次阅读 2010-1-26 12:51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全球变暖, 低温冻害, 冷冬, 暖冬

气象局应该向公众道歉:频频出错 立场坚定

                                 杨学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表示,“北极涛动”和非正常“厄尔尼诺”是导致今冬极端冷时间偏早、持续、频繁发生的原因。而这些“冷插曲”难以改变年平均温度,也更难改变气候变暖的大趋势(见附件1)。

 

2009年底,中国气象网上刚刚公布说今年是厄尔尼诺年,又是一个暖冬,紧接着华北就来了强暴风雪的寒冬。气候的不确定性确实为气象科学家们出了难题。20042005年冬天,我们预报是暖冬,但却经历了全球变暖后的第一个寒冬,当时的媒体报道 “谁制造了暖冬的谎言”,我们压力非常大。2009年也是一样,刚报出来暖冬,华北就遭遇了六十年一遇的寒冬。当时发布报告的时候,还没有深入认识到假厄尔尼诺,经过这段时间的实际观察和分析,才得出结论。极端气候的出现,为天气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气象局在接下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要下大功夫研究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关系(见附件2)。

 

    这引出如下问题:

 

    第一,“北极涛动”和非正常“厄尔尼诺”是人为效应还是自然作用?人为效应能解释“北极涛动”和非正常“厄尔尼诺”是如何产生的吗?

 

    第二,气象专家认为,科学家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将近200年,在多种模式演练和其他星球的比较研究中,温室效应理论已比较成熟。那么,温室效应理论能解释“北极涛动”和非正常“厄尔尼诺”是如何产生的吗?温室效应理论预测到这次低温暴雪灾害了吗?

 

    第三,温室效应只能预测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部门,能用温室效应理论预报低温冻灾吗?2004-2005年和2009-2010年两次暖冬的错报已经使国家和人民蒙受巨大的损失,为什么不研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气象局应该向公众道歉。

 

第四,关于气候变化的准60年周期,国内外都有明确的研究,相关文献比比皆是。为什么气象部门对气候波动变化的理论,特别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频发的研究视而不见(见:冷暖争论汇编)?

 

北京大学研究小组的一份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在资料、机理解释、预测等方面仍然具有实质性的不确定,并不断有新的问题和挑战出现。例如,最近10年来实际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并没有按照IPCC预期的上升0.2,而是出现了一个年代际平台。报告呼吁,这一温度平台的出现,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应在哥本哈根高峰会议上得到探讨,而不是回避新问题,完全以全球变暖作为大会的出发点和前提。

http://news.sina.com.cn/w/sd/2010-01-25/100519540598.shtml

 

在新德里举行的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四国环境部长会议上,解振华评论说:现在科学界存在不少争议,我们应该对科学研究持开放态度。和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相比,另一种说法是气候变暖是大自然周期性趋势造成的,对此我们应该心态开放。

http://news.sina.com.cn/o/2010-01-25/132316989344s.shtml

 

    公众不需要气象部门坚定的全球变暖立场,而需要准确的天气预报和突发冷事件的预警。气象权威在发表学术观点的时候,要申明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气象部门,两者不能混淆不清,误导公众。气象部门应该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对待科学争论,广泛地吸收各种观点和意见,及时采纳正确的观点,改正已被实践证明了的错误,在理论上和组织上保证科学研究的公正性。

 

附件1

 

气象局研究员称严寒天气难改气候变暖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10012603:34  21世纪经济报道

 

  从去年入冬之后,严寒天气就开始频繁袭击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先是北半球多个国家提前入冬,从俄罗斯、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到英国和法国。暴雪所过之处,机场关闭,公路堵塞、铁路受阻。

 

  北京在2009111迎来第一场大雪,积雪厚度深没脚踝;强冷空气席卷新疆、内蒙古等西北地区,国家有关部门也启动国家救灾预警响应。

 

  今年1月开始,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在冷空气持续不断的袭击下,最早于2009年年底开始出现海冰,并发展成为30年来同期最严重的冰情,1月中旬结冰面积占整个渤海的45%124日起,海冰冰情已趋缓。

 

  对此反常天气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表示,“北极涛动”和非正常“厄尔尼诺”是导致今冬极端冷时间偏早、持续、频繁发生的原因。而这些“冷插曲”难以改变年平均温度,也更难改变气候变暖的大趋势。

 

  “北极涛动”和“假厄尔尼诺”

 

  《21世纪》:去年入冬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频繁遭遇寒流和暴风雪,我国渤海湾又出现罕见的海冰冰情。主要原因是什么?

 

  丁一汇:此次寒流和暴风雪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一个是北美的东部,特别是北美的东南部;第二个地方是北欧、西欧一带;第三个地方是亚洲的东部,特别是东北亚,包括中国的华北和东北地区。

 

  从我们目前的分析来看,北半球的冷空气爆发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至少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北极涛动”(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长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处于负位相。在冬季,北极有一个大的低气压,非常寒冷,冷空气基本上被限制在极地地区,外面有高气压包围着,冷空气难以往南走——这就是我们前几十年出现比较多的大气环流形势,称为“北极涛动”的正位相。

 

  但是,从本世纪初开始,这个南高北低的正位相逐步减弱了,向负位相发展,这意味着极地气压会升高,北半球南面的气压会逐步降低。这样一来,高压跑到了极地,极地低压被排挤出来。极地的冷空气非常寒冷,形成了寒潮、寒流。其实,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但是这一次高气压笼罩在极地的时间非常长,这是不寻常的。

 

  第二个原因是从去年78月份一直到11月,海洋出现了“假厄尔尼诺”现象,它造成的气候影响非常类似“拉尼娜”现象。“拉尼娜”出现时,海洋增温的中心在中、西太平洋,一般会出现冷年。中国北方偏冷、雨雪偏多。对于中国眼下的严冬,“假厄尔尼诺”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微型冰河期”难作结论

 

  《21世纪》:不少公众开玩笑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全球就没有变暖过。还有一些中外专家说,现在全球处于一个“小冰期”,今后的二三十年将会是气候变冷,而不是气候变暖。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丁一汇:世界将经历一个"微型冰河期",这是国外一位科学家提出的新见解,他是从海洋影响气候的角度提出的观点。但是,气候变化不仅决定于海洋,还会受到火山爆发、太阳活动、其他类型气候系统内部变化的影响,对这几个因素作出准确预测非常困难。因此,我认为"微型冰河期"的观点值得重视,但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还难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第二类是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自然的外强迫。太阳活动最重要的是11年周期,太阳黑子增多的时候,地球可能就暖一点;火山爆发喷发出大量的尘埃,最主要的是硫化物,能够反射太阳光,使地球变冷;第三类是气候系统内部的变化。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海洋圈、生物圈、陆地圈、冰雪圈5个圈层组成,5个圈层自己都可以发生变化,并且相互作用也可以引致变化,弄清楚其内部变化是非常困难的。

 

  根据科学界最近的讨论,从整个中国的历史上来看,这次寒冬在最近两三百年内大概只能算是中等偏冷。近期,我国一些地方温度还是偏高的,整个中国气温平均来看,接近正常。

 

  现在,"假厄尔尼诺"现象基本结束了,正在向正常发展。我们估计,大概在今年2月份,海洋增温的中心就会回到赤道中东太平洋,一旦回到正常位置上,中国的气候将开始回暖。

 

  “北极涛动”也在逐步回到正常情况。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报,大家比较一致认为,经过1月下旬的过渡期,2月份气候可能回到原来的轨道,也就是回到偏暖的状态。

 

  总之,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不会变,自然灾害仍会频繁发生。科学家关于温室效应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将近200年,在多种模式演练和其他星球的比较研究中,温室效应理论已比较成熟。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讨论减排问题,目的就在于减缓气候的变化幅度,降低灾害风险,使人类能够适应变化的幅度。

http://news.sina.com.cn/c/2010-01-26/033419544905.shtml

 

附件2

 

寒冬只是个小插曲

 

http://www.sina.com.cn  2010012020:00  南方周末

 

  20092010年的这个寒冬在影响普通人生活的同时,也再次引发了科学界关于全球变暖理论的争论。“小冰河世纪”会否重演?为何预报屡屡出错?未来天气如何演变?本报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

 

  一个“冷事件”

 

  银装素裹的童话,在20092010年的冬天,再次被证实为是一场灾难。

 

  一名住在苏格兰高地偏远地区的妇女在圣诞节前出门采购火鸡,结果被暴风雪足足围困了15天,不仅错过了圣诞,还浪费了新年。

 

  和这位苏格兰妇女一样,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新年也是从糟糕的天气中开始的。从韩国到俄罗斯,从西欧到美国大平原,这些地区遭遇六十年来最严酷的冬天。

 

  在中国,北京市民首先在寒潮警报声中迎来了2010年的元旦。123日的36小时里,北京普降大到暴雪,气象台史无前例地发布了寒潮、暴雪等预警信号8次,其中暴雪黄色预警信号、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号均为首次发布。因为暴雪,京津两地百余万中小学生意外多享受了一天假期——14停课一天。

 

  严寒、暴雪更给北方的交通带来了严峻考验。哈尔滨开往包头的1814次列车3日晚被困于内蒙古乌兰察都市商都县,积雪冰冻封住了列车车门,1400名旅客被困车内。由于雪势过大,前去救援的轨道车甚至一度被积雪所困。

 

  本月19日,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三天,北方将再次降温、降雪,局部地区暴雪。

 

  事实是肯定的。入冬以来,一直到上个礼拜,全球范围内持续的寒流和暴雪,主要是三个地方:美洲、西北欧和东亚,特别是东北亚,包括中国的华北和东北地区。

 

  中国今年的冬雪早来了一个月,破纪录的低温、强暴风雪天气。但这次暴风雪主要集中在北方,并不是全国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所以不是全国性的寒冬,只是一个极端的气候冷事件。

 

  本世纪,我们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冷事件。20042005年的冬天是二十多年气温变暖以后的第一次冷事件,然后就是2008年的南方冻雨和最近的北方暴雪。

 

  这一次寒冬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来看,大概只能排到中等偏冷一些。而且,中国西部的温度还是偏高的。不过,每次冷事件以后,气候变暖都还在继续,总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异常中的异常

 

  “天气到底是暖了还是冷了”再次成为公众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其中,“小冰河世纪”这一判断因为直接挑战全球变暖理论而备受关注,尤其是该理论得到了今冬低温、暴雪这一表象上的呼应。

 

  俄罗斯的科学家甚至认为,地球在经历一个短暂的变暖期后,即将进入一个全球变冷的时期,预计气温在2055年到2060年间到达谷底,地球即将重现历史上出现过的“小冰河世纪”。“对抗温室效应的努力可以暂停了,因为即使没有《京都议定书》,全球温度也会下降的。”

 

  首先要解释此次寒冬的形成机理。第一,北极涛动(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长的一种跷跷板现象)。第二,国家气候中心预报说中国的气候应该是偏暖的,但为什么今冬偏冷?其实今年是假厄尔尼诺年,是异常中的异常。西太平洋的海洋温度应该降下来,但今年是一个暖海温,假的厄尔尼诺非常类似于拉尼娜,实际上是一个冷年。

 

  至于是否会进入小冰河世纪,其实是将来气候如何变化的问题。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有三方面:第一是温室效应;第二是包括太阳活动、火山在内的自然的外强迫;第三是气候系统内部的变化。气候系统内部的海洋和陆面如何影响大气,预报和研究经常会把握不住。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说全球温度1998年达到了峰值,接着就是一次拉尼娜年,海洋温度变了,温度降了,接着又上升,但还没到1998年的程度。但从百年的全球温度曲线上看,气候变暖是一个趋势,从1998年以后,我们面临太阳、火山、北大西洋涛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温度等等影响,它们对增温都处于负的贡献,明显削弱了增温的趋势。

 

  理论上,只要温室效应能站得住脚,全球气候变暖的结论就能站得住脚,而温室效应得到了全球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将来,外强迫因子和气候系统的内部变化如何演变,我们目前知之甚少。所以,我认为,提出“地球重回小冰河世纪”的判断为时尚早。至少今天还没有可靠的依据支持这个判断,还需要加强研究。

 

  丁一汇院士的判断和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颜宏不谋而合。颜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北半球冬季出现极端严寒天气,但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不会有大变化,不应该把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和今冬北半球出现的严寒天气混为一谈,也不应该认为这两者相悖。相反,这两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出现不平衡,进而引发极端天气。”

 

  这恰恰就是IPCC最近发表的第三次评估报告的核心内容: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强度与频率亦将发生明显变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历次评估报告都在向各国提出警告:警惕出现极端天气事件的概率增加。

 

  谁制造了暖冬的谎言

 

  一向是避寒胜地的佛罗里达,正遭受着八十余年来的破纪录低温,让这里正值成熟期的柑橘备受考验。备受考验的还有中国的海运,截至目前,渤海海面的冰封已达40%。这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指出,现在虽然还没有极端天气造成损失的具体数据,但是由整个气象灾害,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过去的15年中,全国平均每年是1000亿到3000亿,占GDP1%3%。

 

  这让气象预报工作备受责难。2009年底,中国气象网上刚刚公布说今年是厄尔尼诺年,又是一个暖冬,紧接着华北就来了强暴风雪的寒冬。

 

  气候的不确定性确实为气象科学家们出了难题。20042005年冬天,我们预报是暖冬,但却经历了全球变暖后的第一个寒冬,当时的媒体报道 “谁制造了暖冬的谎言”,我们压力非常大。2009年也是一样,刚报出来暖冬,华北就遭遇了六十年一遇的寒冬。当时发布报告的时候,还没有深入认识到假厄尔尼诺,经过这段时间的实际观察和分析,才得出结论。

 

  极端气候的出现,为天气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气象局在接下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要下大功夫研究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项研究非常重要,关涉到灾难应对的问题。2008年的冻雨后,国家方面质问我们为什么不早报,哪怕早几天,但当时我们确实没有这个能力。为了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国家科技部已经立项针对极端气候的专门研究。

 

  一个低温冷害如发生在夏季生长季,东北就要减产大约100亿斤粮食。所以,除了应对变暖,还不能忽视冷的极端事件。冷的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持续了20年的暖冬,我们引进的树种大部分都是抗暖的,结果2008年大部分树种被冻死,今后引进种子既要考虑耐暖,还要耐寒。

 

  根据国内外的气候与海洋观测和预报,目前的天气已经往正常的厄尔尼诺方向发展,一个基本标志是,美国的天气已经变化了,11月西边冷,东边暖,而现在是西边暖,东边冷,这就是典型的厄尔尼诺分布。我们对国内气温回升的估计时间大致在2月初以后。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1-20/200019515519.s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290335.html

上一篇:汹涌大气潮 能影响天气状况:大气南北振荡的动力
下一篇:北方多冷空气活动局部将降温14℃ 与潮汐组合对比

3 钟炳 苗元华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