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赵振国:被遗忘了的30年左右气温变化周期

已有 9362 次阅读 2010-1-30 12:5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全球变暖, 全球变冷, 30年周期

赵振国:被遗忘了的30年左右气温变化周期
              杨学祥

    赵振国研究员2004年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他认为,我国温度存在着大约30年左右的冷暖交替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冷周期,20年代到40年代为30年左右的暖周期,50年代到70年代又为30年左右的冷周期,80年代后又转入一个暖周期。

    按照这一规律,2010年我国气温将进入30年左右的冷周期。2008年1月中国南方遭遇50年一遇的冰雪冻灾,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这些是进入冷周期的信号。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赵振国及其30年气温周期理论在2004年以后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人走茶凉显示了人间冷暖,30年气温周期理论被遗忘显示了中国气象界跟风世界气象主流到盲目的程度,本土的正确理论后继无人。

    中国不仅仅需要获取自己的原始数据。更进一步而言,正如罗勇所指出,中国需要在气候变化上展开自己独立的研究,发出自己的声音。

    “科学家要有诚实、正直的品格,不能为了拿到科研经费而跟着主流走。”丁仲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这番表示,似乎意味深长。

    5年过去了,我们重新发布赵振国研究员的周期理论报道,希望气象界能深刻反省自己对老一辈气象理论的背叛!

附件:2004年前的赵振国气候理论报道

为何天气变冷了暖冬却未结束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月24日 10:24 光明日报

  前几年,我国冬季气温一直偏高,但今年却显得较冷。1999年12月20日晚,首都部分群众在零下12摄氏度的气温下迎接澳门回归的,他们的精神很令我感动。我家住在浙江省温州市,这里冬季气温一直适宜,但今年冬天也比较冷。我想请教专家,今年气温为何低于往年,这是否标志着暖冬即将结束?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读者周韦禾

  今年入冬以来人们普遍感到比前几年冷了:一是尽管我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仍比常年高一些,并未出现冷冬,但由于最低气温比前几年明显降低,使享受多年暖冬特别是去年异常暖冬的人们感觉特别冷;二是冷暖变化幅度很大,人们正在享受温暖的时候,一次强寒潮突然袭来,大风降温又伴随下雪,使人们一下子难以适应。

  我国气候存在着大约3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20世纪20-40年代为暖周期,50-70年代为冷周期,80年代以来又转入暖周期,至今这个暖周期还没有结束,仍将持续一段时期。冷暖周期都是气候概念(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冷周期并非年年都冷,只是冷的年份多,以冷占优势,有时也会遇上暖冬;同样暖周期里也并非年年都暖,仅是暖的年份多,以暖占优势,有时也会碰上冷冬。在过去的13个暖冬里,有些年份增暖的幅度很明显,比如1 998年的冬季是20世纪最暖和的冬季。有些年份增暖幅度较小,个别年份甚至出现冷冬,比如1995年冬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明显降低,南方出现了冷冬气候。

  今年入冬以来,从平均气温来看,仍维持比常年稍高的偏暖态势,但冷暖变化幅度很大,澳门回归前后和1月上旬的强寒潮,一些地方的极端最低气温都出现了几十年来的最低值,使人们一时感到寒风刺骨,冷气逼人。

  今年冬天我国温度比前几年明显下降还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发展密切相关。厄尔尼诺事件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的一种现象,这一事件发生后我国常常出现暖冬气候。反之,拉尼娜事件发生后我国常常出现冷冬气候。1998年秋季,我国出现了继厄尔尼诺事件频繁发生之后的一次拉尼娜事件,目前还在持续加强,受这一事件的影响,入冬以来,东亚大气环流出现异常,经向环流发展,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势力强劲,西伯利亚的冷气团不断扩充南下,导致我国气温比前几年明显下降。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赵振国

原文登于1月17日光明日报

http://news.sina.com.cn/society/2000-1-24/55797.html
“拉尼娜”现象搅冷我国大江南北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月28日 08:52 北京晨报

  晨报综合消息:我国气象专家26日说,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自去年12月中下旬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明显下降,出现万里冰雪的严寒天气,与过去13年暖冬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研究员赵振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赤道东太平洋从长期维持暖水状态转为冷水状态,形成拉尼娜现象,即亚洲地区南北向的大气环流异常,造成冷空气活动频繁,长期堆积在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不断分裂南下,与来自东南方向活跃的暖湿气流频频交汇于东北、华北一带,使这些地区形成了多雪和低温天气,降雪次数多,雪量大;南方则多雨。在下了今冬第一场雪之后,上海出现了最低气温零下5摄氏度的暴冷天气。由于上海持续十年以上出现暖冬天气,腊月天下雪近年也少见,所以上海人普遍感觉特别冷。专家认为暖冬周期仍将延续。

  但赵振国强调,目前北方的寒冷天气仍属正常情况。人们之所以普遍感觉寒冷异常,是因为去年入冬以来,冷暖变化幅度较大。赵振国说,我国100多年来的气候变化表明,“我国冷暖冬天气候变化周期是30年左右。1986年12月开始的暖冬周期到目前仅仅持续了13年,一般情况下,还要延续10年左右,因此,还不能说暖冬周期已经结束”。

http://news.sina.com.cn/china/2000-1-28/57256.html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22日02:10 北京娱乐信报
 
  信报讯 未来的5到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

  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

 
  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记者马力)

http://news.sina.com.cn/c/2003-03-22/0210959366.shtml
北京未来几年多雨 南涝北旱短期不会改变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2日08:52 北京现代商报
 
  商报讯 (记者 王维波)未来5到10年,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降水特点将是北方多雨,南方少雨。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贵田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北方将在2004年以后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说,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周期性降水的转折点,以前北方降水比较多,南方降水比较少。到70年代就倒过来了,北方的降水在逐渐减少,南方降水在
逐渐增多。降水的变化周期是30年左右。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将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气候周期的转折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很大的变化。

  王贵田认为,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降水带的北移,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北京目前的状况来考虑,有些专家做过一些长期的预测,在2004年以后北方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北京主要的多雨期是50、60年代,到70年代后期一直到90年代降水持续偏少,实际上后20年比前20年的降水总量每年缺100到200毫米。从序列的预报考虑,有一些专家认为,在2004年以后北方可能会出现一个相对雨水多一些的高峰期。说到这里,王贵田拿出一张很专业的气象图,指着一条曲线对记者说:从温度自身的曲线变化规律看,应该是由高温向低温转化的过程。究竟什么时候转,从做的工作上看,有可能2005年以后未来的10年左右开始往低温发展,降水可能多一些。王贵田说,北京的年降水量才600毫米,而南方的年降水量都1000毫米以上,未来5到10年将会有所改变。

http://news.sina.com.cn/c/2003-04-02/0852977143.html
今年的冬天来晚了(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3日09:53 北京日报
 
  11月26日,如秋天般的东长安街头。本报记者 孙戉摄
 
 

  11月下旬,玉渊潭公园,花期一般在春季3月到5月的连翘花开了。
 
 

  11月下旬,玉渊潭公园,花期一般在春季3月到5月的连翘花开了。
 
 

  连续三天的大雾,除了对出行有些影响,很多市民还有一个感觉——不冷。进入12月份,天文历法意义上的冬季正式开始,但天气预报显示,昨天的最高气温5摄氏度,最低气温只有0摄氏度,平均气温2.5摄氏度。街头巷尾传来市民们的纷纷议论——

  11月中下旬,本市连续多次出现1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

  走在大街小巷,不少树木秋叶尚未飘零,路边冷季型草坪更是一片盎然生机,北京的市花月季在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里没有收起笑靥,玉渊潭公园的连翘花又悄悄开放。

  今年的冬天是不是来晚了?

  从气象学的定义说,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时,开始进入冬季。市气象台提供的数据表明,北京多年平均值为10月26日,今年为11月7日,晚了13天。

  从物候学的定义上说,冬季的概念是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5摄氏度以下,这时植物停止生长。

  市气象台台长郭虎说,北京气温平稳通过这一温度的多年平均值在11月12日。尽管昨天的平均气温只有2.5摄氏度,但并不是连续5天低于5摄氏度,因此,从物候学的意义上说,北京的冬天还没到。

  处处宜人的绿色皆缘于此。

  暖意浓浓的天气使人们不必裹着厚厚的冬衣出行,满大街都能见到穿着毛料短裙的时尚女孩。温暖、干燥的天气也带来不少麻烦。家住方庄小区的姜女士发现越冬的蚊子居然开始叮人了;朝阳医院呼吸科门诊近期的日门诊量比平时增加了2倍;京郊滑雪场的开业时间不得不一推再推,损失至少上百万元,硬着头皮开业的,造雪成本大增。天气迟迟不冷,农民们也没能闲下来,通州农民老曹前两天刚开始给小麦浇上冻水,他说,这比往年迟了至少两个星期。

  会不会又是一个温暖的冬天?

  “现在还不能肯定地说今年是暖冬,只能说预计是暖冬的可能性很大。”北京市气象局的气候专家一再强调。

  暖冬、冷冬其实是一个气候概念。何谓暖冬?国家气象局气候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解释为:冬季(12月至来年2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高。反之为冷冬。所以,要等到明年2月底,算出3个月的平均气温,与平均值相比,才能得出今年是不是暖冬的结论。多年平均值是我国有关部门为规范、统一而公布的,以30年为一个测算区间,每10年变更一次。目前使用的多年平均值是1971年至2000年间的,冬季为零下2.7摄氏度。

  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青向记者展示了一张1951年以来北京市冬季气温与多年平均值相比较的柱状图。图上明显看出,从1988年开始,本市冬季气温绝大部分高于平均值。其中,2001年高出温度接近3摄氏度,是50多年来北京冬季最温暖的一年。1999年、2000年冬季温度低于平均值。1999年低了近1摄氏度,是十多年来最冷的一年。

  为什么今年北京秋末冬初的天气会让人觉得格外暖和?张青拿今年与去年做比较:“去年11月6日北京就下了第一场雪,当时还没正式供暖,可能会感觉更冷些。今年11月份以来,一直没有什么强势的冷空气袭来。所以温度一直没降下来。”

  三大因素预示今年是暖冬

  据国家气象局气候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振国判断,至少有三大因素预示着今年还是暖冬。

  十余年来我国气候处于“暖背景”

  据专家介绍,我国温度存在着大约30年左右的冷暖交替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冷周期,20年代到40年代为30年左右的暖周期,50年代到70年代又为30年左右的冷周期,80年代后又转入一个暖周期。近10多年来,我国正处于“暖背景”下,在“暖背景”下,绝大多数年份都会出现暖冬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正在酝酿发展

  入秋以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说明厄尔尼诺正在酝酿、发展。专家解释说,厄尔尼诺发生,也就是海温升高,将引起大气环流向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不利于东亚冬季风的方向发生改变。而这两股势力的强弱较量,将直接导致我国冬季冷暖变化。

  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持续强势

  大气环流变化滞后于海温异常。所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理应滞后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滞后期为一季度到半年。但由于近些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强势,滞后表现不明显。今秋酝酿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然开始为暖高压“助势”,这有利于南方温暖气流向我国输送,加大了今年我国持续暖冬的可能性。

  连续暖冬百年少见

  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迅速变暖,我国从1986年开始明显增暖。据介绍,20世纪较暖的40年代连续暖冬最长为8年,而这次暖冬已经持续10多年,是近百年来少见的。赵振国认为,这次增暖有些特点比较明显:

  从空间分布看,此次全球增暖北半球比南半球明显;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比低纬度明显;具体到我国则是北方增暖明显,南方增暖幅度没有北方大。

  从季节变化看,冬季增暖开始早、幅度大,春秋季次之,夏季增暖开始最晚。所以有冬暖夏凉的感觉。

  从日变化看,最低气温即夜间气温升高明显,白天最高气温升高不明显。

  全球变暖、持续暖冬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家找到的因素包括: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东亚冬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欧亚大陆积雪,以及地球上大火山活动。研究表明,影响暖冬的主要异常信号是厄尔尼诺现象、东亚冬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其中东亚冬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是最直接的因素。

  我国尚无判定暖冬精确标准

  赵振国在谈到暖冬定义时提到,目前,我国尚无判定暖冬的精确标准。定义中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高”只是一个定性的标准,而究竟偏高出多少是暖冬,还没有作出定量的规定。因为各国气候条件不同,所以,这个标准只能因“国”而异。根据我国多年来的气候变化,赵振国认为,这个数字定在0.5摄氏度上下较为合适。目前,0.5摄氏度得到了我国大多数气候专家的认可。但也有专家认为,应该定为1摄氏度。

  此外,赵振国定义的暖冬涉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实际上,在暖冬年份里,也可能出现局部地区比常年气温值更低的现象。若从全国范围看,1995年和1999年气温偏低。而北京市则在1999年和2000年冬季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不过,从赵振国制作的暖冬示意图上看,2001年以来,几乎全国所有地区都处在表示气温高于平均值的淡红色之下,只不过深浅程度各有不同。

  暖冬气候有弊也有利

  专家警告说,暖冬无疑让人感到舒适,但对暖冬造成的危害性更要有清醒的认识。暖冬将加快水分蒸发,使本来雨水稀少的冬季形成干旱,在南方等严重干旱地区,冬季旱情将更为严峻。此外,暖冬增加了火险等级,冬季森林防火将是一项沉重的任务。

  据报道,最新研究表明,中国百年来平均温度升高了0.8摄氏度,沿海的海平面上升了20至30厘米。这0.8摄氏度,四季中冬季“贡献”最大。气候模式预估的结果表明,到21世纪末中国年平均温度可能增暖3摄氏度左右,冰川将继续融化,海平面不知还得上升多少。

  冬季偏暖,对市民生活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近日,朝阳医院呼吸科日门诊量比平时增加了两倍。医生提醒市民,冬季本来就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在温暖、干燥的暖冬,细菌等致病微生物越冬存活的概率增大,人们更要慎防呼吸道疾病,要注意合理饮食、居室通风、加强锻炼。

  气象专家预计,今冬降雪偏少,但不排除有二三次中雪以上天气,降雪对城市交通会有较大影响。

  北京市气象局的张青还提到,暖冬里大风天少,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散。此外,冬季气温偏高还有利于病虫害安全越冬,对春季作物将造成一定影响。预计今冬明春降水量偏少,希望有关部门早做准备。

  不过,暖冬气候对交通、节能、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还有研究显示,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的死亡人数都跟气温有关,暖冬可以减少市民特别是老年人上述疾病的发作。

  本报记者 侯健美

  特别资料

  历史上有三次增暖期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树的年轮以及钟乳岩石笋的朽蚀程度等综合推算,恢复古代的气候状况,可以大致知道距今1万年来,全球已有三次增暖期:

  1、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正是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期,当时陕西关中一带有麋和竹鼠等亚热带动物以及鱼类等大量水生动物生存,这个时期被称为“气候适宜期”。

  2、中华民族光耀千秋、远播海外的盛唐时期,西安一带有的年份无冰无雪,还能种植柑橘,这个时期称为“小温暖期”。

  3、近100多年的增暖称为“近代温暖期”,增暖幅度可能是过去1000年内未曾有过的,但还赶不上前两次增暖期。

  网络编辑:张宁
 
http://news.sina.com.cn/c/2004-12-03/09534421146s.s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291385.html

上一篇:科学争论的公平公正:为了国家的利益
下一篇:厄瓜多尔中部山区顿古拉瓦火山开始喷发和潮汐组合

2 杨正瓴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