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中外专家建议中国做准备应对未来数年寒冷气候

已有 5106 次阅读 2010-2-5 07:14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全球变暖, 气候变冷, 低温冻害

中外专家建议中国做准备应对未来数年寒冷气候
                杨学祥

要点:

从2008年以来,太阳黑子的活动几乎停止,这样,他预测地球将经历1940年到1941年那段时间那样冷的气候。而且从1941年到1977年,气候一直都是比较冷的。1947-1977年被称为拉马德雷冷位相。

如果你看看历史记录,就可以看出目前的情况在历史上有相似的时候,因此不难得出结论,在今后几年,我们将要经历比较寒冷的冬天。甚至在今后30年,也将有寒冷的气候,这要看太阳的活动情况。我们可能要经历一下冰期时代。

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经历寒冷的冬天,因此要节能,比较好的办法是盖密封比较好的房子,例如在墙壁上要好好密封,在墙砖中间加密封材料,在窗户上要装两层到三层的玻璃,这样就可以消耗少量的能源,而取得良好的保暖效果。

附件1:

专家建议中国做准备应对未来数年寒冷气候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5日03:31  人民网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2月4日电(记者陈雪霏) 瑞典气候问题专家戈尔德堡 (Fred Goldberg)日前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说,中国应该做好准备迎接今后几年的寒冷气候,中国可以使用煤,但要脱硫, 不要担心二氧化碳问题,它不是环境问题。

  “中国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大量的能源。以我之见,中国应该发展,但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发展。正确的方式就是中国可以使用煤炭,因为中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它可以产生大量能源,但是,你需要脱硫,需要把它弄干净,避免空气污染,但二氧化碳不是环境问题。”

  戈尔德堡本来学习的是焊接工程,但他通过焊接专业学到很多科学知识,例如对二氧化碳的了解,这也使他对气候问题十分感兴趣。他曾在瑞典皇家科技大学任教。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专门从事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并对二氧化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二氧化碳不是气候变暖的“原凶”,而且他也不认为气候会持续变暖,相反,我们有可能经历非常寒冷的气候。关于中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戈尔德堡说:

  “中国的问题是由于二氧化硫和重金属等引起的环境污染。这种环境污染是可以治理好的,中国有能力也有实力治理好环境污染。中国应该专心治理水污染问题,有效利用二氧化碳,因为它可以改善中国的粮食供给状况,森林和水稻的生长,一切植物的生长都需要二氧化碳,对中国来说,更多的二氧化碳是好事。”

  戈尔德堡进一步解释说,其实,人类活动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只占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的百分之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95-98%来自海洋中的水蒸气。其他温室气体包括甲烷和氟里昂等。他认为海洋中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量是由温度来决定的,而温度的高低是由太阳的活动来决定的。

  他说,从2008年以来,太阳黑子的活动几乎停止,这样,他预测地球将经历1940年到1941年那段时间那样冷的气候。而且从1941年到1977年,气候一直都是比较冷的。

  “如果你看看历史记录,就可以看出目前的情况在历史上有相似的时候,因此不难得出结论,在今后几年,我们将要经历比较寒冷的冬天。甚至在今后30年,也将有寒冷的气候,这要看太阳的活动情况。我们可能要经历一下冰期时代。这样的气候对我们的粮食生产会有很坏的影响。世界的形势都很严峻,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因此,中国的粮食需求将是很大的,应该有所准备。”

  戈尔德堡认为应该大力发展核能,因为尽管它比水能贵,但比风能太阳能还是便宜一些。另外,他强调要提高能源效率。

  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经历寒冷的冬天,因此要节能,比较好的办法是盖密封比较好的房子,例如在墙壁上要好好密封,在墙砖中间加密封材料,在窗户上要装两层到三层的玻璃,这样就可以消耗少量的能源,而取得良好的保暖效果。

  要生产和使用节能汽车,电动汽车等,这样对环境有好处,人们还可以生产生物燃料,因为这只需要食品垃圾和其他有机垃圾就可以,即处理了垃圾,又产生了能量,公共汽车可以使用生物能,戈尔德堡建议说。

http://news.sina.com.cn/c/2010-02-05/033119631955.shtml

附件2

4种原因可能是祸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6日03:18  新文化报
  2009年10月,我国就有学者发表文章预测称,2009年冬天可能是冷冬,原因有以下四个。

  太阳黑子说

  2009年太阳黑子低值导致“冷冬”

  2009年11月20日,《广州日报》报道称,近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罕见的低温冰雪天气,广东天文学会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由太阳黑子稀少的原因引起的,而太阳黑子持续低迷,广东或许又将迎来“冷冬”。

  太阳黑子,是指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斑点,它是太阳活动最明显的标志。近两年,太阳黑子特别少,太阳黑子周期有逐渐延长的趋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台在2009年8月,连续31天观察不到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与冷害有关吗?广东天文学会认为两者相关性颇高。统计资料显示,1986年是太阳黑子低谷年,1986年末至1987年初,我国不少省、市出现低温天气。1964年、1954年都是太阳黑子低谷年,也有类似统计结果。

  深海巨震降温说

  2009年8级地震和海啸可能导致冷冬

  北京时间2009年9月30日,萨摩亚群岛地区凌晨发生8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根据历史记录,就全球灾害变化的趋势而言,萨摩亚8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增大流感爆发的强度。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

  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室副主任的郭增建提出了“深海巨震降温说”,这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

  根据郭增建的理论,2005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客观实践已经做出了公平的检验。

  世界都公认1998年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2008年是近十年最冷的一年,2005年也没有突破1998年的高温纪录。

  厄尔尼诺说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冷冬

  统计表明:中国北方的严重低温冷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如1957、1969、1972、1976年;

  中国南方的严重低温冻害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低值年和拉尼娜年(或厄尔尼诺年),如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严重低温,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低温冻害。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8年1月发生的中国南方罕见的冰雪冻灾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2007~2008年拉尼娜事件中;2009年至201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可能导致冷冬。

  月亮惹祸说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冬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季林2000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指出,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

  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

  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海洋潮汐规模最大,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冷却海洋上的空气。

  据计算,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冬发生。

  以上内容摘自杨学祥的博客《2009年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

  作者:杨学祥、杨冬红

  深海巨震导致降温示意图

  寒潮路径

  西方路径

  东北路径

  北方路径

  西北路径

  新文化报图形

  王芳
http://news.sina.com.cn/c/2010-01-06/031816884083s.shtml
下个冬天还会这么冷吗?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2日01:50  新文化报
  两会三人行

  这个冬天很冷。

  在过去30年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冷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未来会怎样?美国灾难片《后天》的场景是否会上演?

  昨日,长春市人大代表、长春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安桐森,长春市气象局局长、气象研究员朱其文,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全球自然变化研究专家杨学祥,共同探讨了上述问题。

  冷冬现实

  农安、德惠都达到-37℃

  安桐森:今年是50年一遇的寒冬,对供热企业来说,首当其冲。长春热力集团平时每天烧2000吨煤,现在每天多烧1500吨,但也保证不了全部达标。

  朱其文:去年11月到今年1月5日,长春市平均气温是-12.6℃,比常年同期低3.7℃,低得相当多。两个多月以来的平均气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4位低温。而从去年12月26日到1月5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长春市区在去年12月30日早达到-31.2℃,到31日早上,像农安、德惠都达到-37℃。

  朱其文:这段时期,有8次强冷空气到长春,其中有5次是强寒潮,这么频繁,多年罕见。12日长春市区又会变冷,-26℃左右,13日是-28℃左右。像农安、德惠,可能要到-33℃~-35℃,这股寒潮一直要持续到15号。

  安桐森:这正好是人大会议召开的期间。

  记者:搞不好,安代表又要成为焦点人物了。(大家笑)

  朱其文:16日气温回升,到18日,气温可能会比常年同期偏高。但今年1月到2月,气温回暖不会稳定,总体来讲气温仍低于常年。

  冷冬原因

  多个因素叠加在一起

  安桐森:为什么今年这么冷?

  朱其文:我认为,主要是受太阳黑子活动、拉马德雷冷位相、厄尔尼诺年、气候变化周期等因素影响。

  杨学祥:就像朱局长说的,这是个很复杂的原因,我想还应该包括海底巨震降温说和强潮汐降温说。

  理论冲突

  温室效应理论并不万能

  安桐森:但这些年,大家不都是总喊变暖吗?

  杨学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片面的。上世纪70年代,一位科学家提出地球有周期性的冷暖交叉,当时普遍认为小冰期要来了。可到80年代,却变暖了。于是温室效应又来了,这个理论反败为胜,现在成了主流观点。

  从前30年来看,温室效应是肯定的事实。但按照温室效应理论去推理,气温只能直线上升。现在看来,这也不对。

  朱其文:温室效应说现在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多少,就要变暖。其实,没有人类之前,也有二氧化碳很高的时候。

  杨学祥:比现在要高10倍,而且恐龙那时活得很滋润。(大家笑)

  朱其文:对啊,这又怎么解释?我原来发表过一篇文章,就是这个观点。根据我的研究,就温室效应而言,只有1/4是受人影响的,其他3/4是自然界的规律在起作用。

  今年冷冬本可预测

  记者:据我了解,杨教授在这个冬天到来之前,已经写过文章,提出要注意低温冷冻灾害。

  杨学祥:是的,不只是我,广东省天文学会的研究者也提出今年可能是冷冬。但一些气象部门不这么看,他们认为2009年是厄尔尼诺年,应该是暖冬。他们忽略一个事实,2009年是拉马德雷冷位相,在历史上,厄尔尼诺年与拉马德雷冷位相一同出现时,冷冬很普遍。像朱局长刚才提到了拉马德雷,可有这样认识的气象部门研究人员太少了。

  朱其文:事实上,今年的冷冬有可预测性,因为它比较典型,一些强信号也显示出来。我们在去年11月初提出过注意冬季低温多雪,但当时确实没说今年会冷到这个地步。

  普遍误区

  夏天热不一定冬天冷

  记者:我们不能提前预警吗?

  朱其文:压力太大。现在公众要求准确率是百分之百,我们也不敢提前咬死一定是冷冬。因为如果提前发布,政府和社会的准备是要付出成本的。一旦预测错了,那就很麻烦。

  杨学祥:国家应该成立一个自然灾害的综合研究机构,互通信息,给国家提供参考,不要总是在事后说。

  安桐森:农民们有种说法,一年平均气温是差不多的,夏天热,冬天就会冷,这准确吗?

  朱其文:大概65%的情况是这样,但有35%的例外,像1994年、1997年都是夏天热,冬天也暖。

  科学预测

  下个冬天不会这么冷

  安桐森:我现在很关心下个冬天冷不冷。

  朱其文:可能还会冷,但大概不会像今冬这么冷。这样说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拍脑门的结论。明年不是太阳黑子低值年,也不是厄尔尼诺年,这几个因素都过去了,所以说下个冬天可能不会这样冷。

  杨学祥:2012到2013年,太阳黑子会从谷底向峰值回升,4年会到高顶,这期间变冷趋势会减小。未来几年的潮汐南北震荡强度,也不是特别强。基于这几点,我再预测一下,2014年到2016年之间,变暖的趋势可能会比较明显。

  人类末日不可能出现

  记者:我感兴趣的是,类似美国灾难片《后天》、《2012》那种场景,是否会出现?

  朱其文:人类末日不可能的。

  杨学祥:有灾害,但不是地球末日。

  朱其文:大家没必要恐慌,出现这种自然灾害,现在的科学水平是可以应对的。

  现实问题

  长春供热工作已有明确思路

  记者:老天爷将来怎么样,现在管不了。但有一些问题,是我们可以解决的,比如供热质量,比如房屋保暖。

  安桐森:长春市房屋设计标准,最低气温是-23℃,超出这个温度后,就保证不了温度。长春很多房子还设计成落地大窗,这在南方可以,我们不具备这个条件,那种窗户散热量相当大。

  杨学祥:这是房屋设计标准问题,我们要多建保暖房,降低保暖成本。

  记者:看来很多城市基础设施,在这个冬天显露出了弊端。

  安桐森:长春市承载能力有限,今后要继续加强,上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从供热讲,今年就要抓好电厂建设,尽快解决热源问题,长春市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本报记者 刘昕

http://news.sina.com.cn/c/2010-01-12/015016914811s.s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292741.html

上一篇:理论错误屡战屡败:国家气候中心的回暖预期成为泡影
下一篇:2月初火山频发敲响自然灾害警钟

2 钟炳 吕喆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