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南方冻雨下周继续将影响春运和拉尼娜预测、潮汐组合对比

已有 3349 次阅读 2011-1-13 00:1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拉尼娜, 潮汐组合, 低温冻害

南方冻雨下周继续将影响春运
时间:2011-01-12 00:00:00  来源:优讯-中国网  作者:温如军 王永生
  
[提要]  14-15日一股中等强度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北方及江淮、江南、贵州、华南等地将有5级左右偏北风,气温下降3-7℃。16日8时至17日8时西南地区东部有小到中雪(雨);贵州及云南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冻雨。
  本报讯(记者温如军)昨天下午,中央气象台专家就未来10天全国各地天气状况进行会商,天气状况不容乐观,冷空气活动频繁,南方等地气温偏低,并在春运期间,仍有冻雨天气。

  未来10天,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频繁,除黑龙江北部、青藏高原、云南西部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3℃以外,全国其余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其中贵州、湖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气温偏低3℃左右。

  西南地区东部多阴雨雪天气。西南地区东部、江南以及华南西北部降水量一般有5-20毫米,部分地区有25-35毫米,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2-5成;主要降水时段出现在11日和16-19日。

  与南方天气不同的是,未来10天,北方大部分地区雨雪天气较少,比较干旱。

  南方冻雨将影响春运

  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杨贵名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影响春运的主要因素是冻雨和降雪,从目前天气状况看,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的低温状况将会至少维持到本月中旬。”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17日-19日,南方地区将自西向东出现一次雨雪天气过程,西南地区东部有小到中雨,青藏高原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小到中雪、局地大雪,南方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将再次加强,其中冻雨范围仍在贵州、湖南西部、广西东北部。

  今年春运从19日开始,“19日贵州、湖南等地还会有冻雨天气,南方春运伊始将会受此影响。”杨贵名说。

  天气预报

  12-15日南方冻雨范围明显减小,仅贵州西部局地有冻雨。

  14-15日一股中等强度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北方及江淮、江南、贵州、华南等地将有5级左右偏北风,气温下降3-7℃。

  16日8时至17日8时西南地区东部有小到中雪(雨);贵州及云南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冻雨。

  17-19日南方地区将自西向东出现一次雨雪天气过程,西南地区东部有小到中雨,南方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将再次加强,其中冻雨范围仍在贵州、湖南西部、广西东北部。
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1-01-12/content_1561623.html


中国西南冻雨封路 阿根廷雨水不解渴
www.eastmoney.com2011年01月12日 09:38龚萍期货日报

   中国西南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导致运输不畅

  1月份以来,我国贵州、湖南、重庆、广西、云南等地先后出现大范围的低温冻雨、降雪或雨夹雪天气,最低气温跌至0℃以下。这是入冬以来南方地区首次出现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尽管气象专家纷纷表示今年发生类似2008年1月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异常事件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冷暖空气交汇可能导致2011年1—2月四川东部、重庆、贵州、湖南等地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预计影响范围没有2008年大,强度不如2008年重,每次冰冻持续的时间也不长。

年前部分股有望一飞冲天! 秘闻!行情近期将出现逆转 机构资金流向已发生巨变! 主力资金正密谋全新布局   低温会对农作物造成直接破坏,路面结冰和积雪会对交通运输造成不利影响,冻雨则可能对电网和通讯线路不利。广西、云南是我国甘蔗主产区,受此次低温冰冻天气影响,局部产区出现了蔗茎冻死、甘蔗含糖率下降的情况,不过减产幅度有限。

  1月6日,南方电网启动了雨雪冰冻灾害Ⅱ级应急响应,全力推进融冰除冰工作,目前西南地区电网运行总体平稳,电力供应正常。这次受影响最大的是道路交通,一方面,受降雪、冻雨和低温的直接影响,西南多省的高速或国道被迫封闭,路面结冰短时间内难以缓解;另一方面,各省割裂封路和省际道路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力也导致过境车辆大量滞留,交通拥堵严重。运输不畅可能会对商品市场整体形成利多。

  尽管中央气象台1月11日继续发布了冰冻黄色预警,但是12—13日江南中西部、贵州中西部、云南东部气温将明显回暖。短暂的晴好天气有利于清除道路积冰积雪、维护电力和通讯设施等工作的开展。长期天气预报显示,16—19日,南方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将再次加强,冻雨范围仍集中在贵州、湖南西部、广西东北部。

  南美地区

  短暂阵雨不足以缓解阿根廷旱情,阿根廷可能小幅减产

  现在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美洲的玉米已开始授粉,大豆将进入灌浆期,天气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最大。除受干旱影响,作物播种有所推迟以外,今年巴西作物主产区天气良好,雨水较充足,气温适宜,作物减产可能性较小。相比之下,阿根廷的天气更加引人关注,因为旱灾形势依然严峻。

  上周,阿根廷中北部作物区气温回落至正常水平,玉米授粉期面临的高温威胁有所缓解。但总体降水量依然偏少,局部地区出现了几场降雨量5—10毫米的阵雨,尤其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南部。降雨抑制了大豆和玉米价格的涨势。

  不过,我们注意到阿根廷土壤水分的散失较快,一旦天气持续一周高温干燥的话,土壤墒情便会迅速下降至较低水平。阿根廷作物区需要更多降雨来补充土壤底墒,才能防范未来炎热少雨天气带来的风险。在长期天气预报显示阿根廷大部干燥晴热的背景下,短暂阵雨不足以彻底缓解其旱情,阿根廷作物减产概率较大。考虑到2010年4月阿根廷暴雨天气频繁,水库蓄水充裕,目前深层土壤墒情和灌溉条件应该不错,因此,我们认为减产幅度有限。

  卫星云图显示,近期巴西中南部主产区上空的降水云团较丰富,预计未来一周都将有分散的阵雨,仅南部的帕拉纳州和南里奥格兰德州偏干燥,整体天气形势依然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长。

  而阿根廷中北部主产区未来一周将维持降水偏少的天气,直到本周五(14日)才会有阵雨,周六降雨减弱,周日降雨范围可能再度扩大。不过未来一周该区气温适宜,不再出现异常炎热的天气。总之,阿根廷作物区仍需要更多的降雨才能缓解旱情,回落的气温和少量的降雨只是削弱了大豆和玉米的受灾程度而已。

  其他地区

  澳大利亚暴雨天气仍将持续

  2010 年11 月以来,澳大利亚东部频繁出现暴雨天气(日降水量超过100 毫米),虽然每年11月末至次年4月是澳大利亚的雨季,但是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2010年—2011年雨季的降雨水平可能将明显高于常年。2010 年12 月,澳大利亚东部的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的大部分地区总降水量超过常年平均值的200%,局部达到400%;澳大利亚气象局的季度天气预报显示,2011 年1—3 月澳大利亚东部的新南威尔士州东北部、昆士兰州东南部和澳大利亚西部主要农业区的降水,超过常年平均水平的概率在60%—70% 左右。

  元旦期间,澳洲洪灾威胁升级,成为市场炒作的热点。澳洲去年曾是全球第四大小麦出口国,但暴雨导致多达40%的澳洲小麦质量达不到海外面粉加工商的标准,无法出口。澳洲东部90%的棉花也被洪水冲毁,受其影响,Rabobank将2010/2011年度澳棉产量预估下调了8%。

  预计未来一周澳大利亚东部以大雨天气为主,目前昆士兰州东南部的河流水位依然远远高于警戒水位。要等待洪水退去再重建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澳洲东部小麦和棉花的损失基本已成定局。

>>新一代炒股软件 查看实时资金流向 查最新基金净值 手机快速查行情

http://futures.eastmoney.com/news/1512,20110112115067828.html
根据2010年4月29日和5月13日海温异常(矩平)对比,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持续下降[7]。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在北半球是夏季晚期及秋季)[1]。

夏至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实际上,厄尔尼诺的消失表明其持续能量已完全释放;秋分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预计9月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

今年日食-厄尔尼诺-拉尼娜系数为-1,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8-11]。由于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现象得到加强,因而有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拉尼娜事件往往伴随严重低温冻害、强沙尘暴、强台风、异常旱涝等自然灾害,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转换期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形成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容易引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频繁地震和火山活动[12-14]。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全球强震频发,与厄尔尼诺的高潮和消失相关。

有气象专家认为,2009-2010年的“假厄尔尼诺”导致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15]。如果2010-2011年“真拉尼娜”发生,2009-2010年的低温暴雪灾害有可能重演,要认真监测,及时预防。

目前处于观察阶段,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一旦确认,及时通报。

参考文献

1.  澳大利亚气象局:厄尔尼诺结束;拉尼娜现象可能发展。日期:2010-05-13 13:46 作者: 来源:李磊工作室。 http://www.agri.gov.cn/gjdt/t20100513_1485018.htm

2.  杨学祥,杨冬红。厄尔尼诺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发表于 2010-4-7 4:13:12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9597

3.  杨学祥。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迅速下降 。发表于 2010-5-12 13:10:28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3250

4.  杨学祥。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继续降低。发表于 2010-5-8 4:18:45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1303

5.  杨学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下降。发表于 2010-5-5 9:28:56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9960

6.  杨学祥。 厄尔尼诺进展。发表于 2010-4-23 4:20:03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5135

7.  杨学祥。澳大利亚气象局:厄尔尼诺结束;拉尼娜现象可能发展。 发表于 2010-5-14 4:38:21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4083

8.  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9.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10. 杨冬红, 杨学祥.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11. 杨冬红, 杨学祥.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1(4):5-12.

12.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2010-01-12 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

13. 杨学祥,杨冬红. 2007年下半年地震趋强拉尼娜可能出现(修改稿). 2007-7-2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envir.online.sh.cn/forum/2007/200711652.htm

14. 杨学祥. 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 2007-9-1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771.htm

15. 气象局研究员称严寒天气难改气候变暖趋势。2010年01月26日03:34  21世纪经济报道。http://news.sina.com.cn/c/2010-01-26/033419544905.s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4098
千年极寒:谁的预测更科学?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2493

潮汐组合A:2011年1月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4.24124度,4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1月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25度,12日为上弦,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

潮汐组合C:1月1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4.22070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

潮汐组合D:1月2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52度,20日为日月大潮,22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1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4.18109度,26日为下弦,即日月小潮。两者弱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南北震荡较弱。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2162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403882.html

上一篇:南黄海发生5.0级地震 上海宁波有明显震感和潮汐组合对比
下一篇:教授称读研究生就是进地狱 欢迎来到地狱旅游:诗文合一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