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2009年预测回顾

已有 5847 次阅读 2013-6-6 19:57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拉尼娜, 厄尔尼诺, 预测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2009年预测回顾
         杨学祥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导致全球灾害频发,激发全球严重低温冷害[30]。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1957、1969、1972和1976年既是厄尔尼诺年,又是中国东北最严重的低温冷害年[61]。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全球灾害在此期间频发。2009、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据预测2011年或2012年是太阳黑子峰年M,2009预测为厄尔尼诺年,2010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11年则是M年或M-1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2000-2030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
   2006年8月发生了弱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8月-2008年5月发生了拉尼娜事件,有迹象表明拉尼娜将持续到2009年上半年。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增多是拉尼娜现象的前兆,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强拉尼娜是流感爆发的前兆,流感爆发在厄尔尼诺年。
   根据林振山等人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和海温准两年震荡周期,2006年为厄尔尼诺年,2007年为拉尼娜年的预测已经为事实所验证[17]。2008年的厄尔尼诺因2007年的拉尼娜增强而后延。必须关注2009年、2011年、2015年、2018年是厄尔尼诺年的预测。
   计算表明,潮汐形变产生的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形成,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形成。这为林振山等人的厄尔尼诺日食假说提供了新动力:日食(包括月食)发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3月末和9月末为拉尼娜高发季节;6月末和12月末为厄尔尼诺高发季节。
   根据潮汐11年和22年周期、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和海温两年震荡周期,2002年、2006年的厄尔尼诺事件预测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由于强厄尔尼诺事件和强拉尼娜事件可以延长海温冷暖的持续时间(如1998-2000年的强拉尼娜事件导致2000年强厄尔尼诺事件延后2年发生),作者在2008年发表文章指出,如果2007-2008年拉尼娜持续增强,将推迟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间: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尚待证实。
   后续预测:2010年(已发生)、2013-2014年(正在发生)、2016-201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09年(已发生)、2011年(2012年弱增温)、2015年、201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在特殊情况下,强厄尔尼诺和强拉尼娜可以使海温暖年和冷年延长,产生1-2年预测误差。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9.
2.杨学祥. 关注2010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发表于 2010-5-14 7:22:29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4098
3. 杨学祥。关注2010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刊发时间:2010-05-17 22:40:44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5/17/content_1123476.htm

4. 杨学祥。关注2010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金融界。2010年05月18日 13:43 来源: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0/05/1813437483113.shtml

5. 关注2010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中国日报网。2010-05-18 14:13:00  来源:光明网.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0-05-18/content_328207.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697179.html

上一篇:环太平洋特大地震频发:日本、俄罗斯和美国需警惕
下一篇:2013年7月潮汐组合:地震活动高潮持续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