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增强地震活跃期

已有 4960 次阅读 2013-12-14 07:3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全球变暖, 地震活跃期, 海平面上升, 冰盖融化

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增强地震活跃期

                      杨学祥

 

我在2008年10月11日指出,自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印尼泥火山喷发事故看似人祸,实际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消减带(海洋地壳下沉潜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在全球变暖,海平面急剧上升,海底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强潮汐震荡将增大地震、火山、井喷活动的发生几率。井喷可以释放地下能量,降低大震集聚能量的风险。井喷降低地震风险的预测得到证实。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279.html

2011311日本9级地震和2012411苏门答腊的8.6级地震验证了这一趋势分析。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我在2006-2008年也作了同样的警告(不是预测)。

气象学家只关注全球变暖导致的气温升高和海平面上升,忽视了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及其激发的地震火山活动。空前规模的全球变暖将导致空前规模的地壳均衡运动,这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的爆发规模和次数要比上一次的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更大和更多的原因。

气象学家和地质学家应该携起手来,不仅要关注全球变暖导致的气温升高和海平面上升,而且关注和研究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及其激发的地震火山活动。

对于人类的危害,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及其激发的地震火山活动要比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本身严重得多,我们务必要做好预防的准备。

 

相关资料:

 

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的警告:灾害的中长期预测值得关注

已有 3207 次阅读 2008-10-11 16:45 |个人分类:灾害预测|关键词:自然灾害,中长期预测,四川汶川8级地震,震前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推荐到群组

我在200832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1]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1]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3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1]

 

从气候的自然条件来说,2006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0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3-2014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5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6-201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这三个时段是流感爆发和南亚强震发生的危险期,应加强预防和监控。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都将造成巨大的灾难[1]

 

3个月后,2008512四川汶川8级地震验证了这一预测。事实上,2006年四川遭遇百年未遇大旱时,我们已经在多个网站发出了地震警报,有多少管理者听到了我们的呼声?

 

我们在2006年接连发表了两篇四川地震预警的文章。一篇为《关注9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另一篇为《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2-6]

 

文中指出,2006年年重庆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已经对强震的严峻形势做出了预警,我们已经在《关注922日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一文中作了论述。重庆高温不仅与气象有关,而且与构造活动有关,根据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和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地下热能的异常释放同样会导致干旱、高温和地震。916的石棉地震和922的兴文地震就是证据[2-6]

 

据中国地震信息网报道,西部地区强震形势研讨会召开后,重庆地震局迅速进行了传达贯彻。当前,全国的强震形势严峻,重庆地区的地震形势复杂而紧迫,加之我们处于特殊的时段,三峡水库蓄水156以后,水库将增加巨大的水体荷载,进一步增大了库区地震活动的潜在危险性。为此,重庆市地震局牢固树立震情观念,立足于防早震、大震、本区震,内紧外松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7]

 

2006916的石棉地震和922的兴文地震是地球固体潮对922日与大潮和915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的回应,而重庆自91823日的持续高温是对地下热能异常释放的回应。同期构造运动的异常也可以作为旁证[2-6]

 

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之后,重大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本次印尼泥火山喷发事故看似人祸,实际上主要是自然因素。印尼地震海啸和毒泥浆狂喷都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海底压力增大的结果。在海平面上升剧烈地区,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井喷事故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诗都阿佐县发生的天然气井喷发泥浆事故仅仅是一个警示信号[4-68]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8-12]。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4-6]

 

   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西南-东北消减带(海洋地壳下沉潜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在全球变暖,海平面急剧上升,海底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强潮汐震荡将增大地震、火山、井喷活动的发生几率。井喷可以释放地下能量,降低大震集聚能量的风险[48]。井喷降低地震风险的预测得到证实。

 

大量事实表明,大陆地壳的地应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一经强潮汐激发,就会引起相应的异常现象。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呈现出的地热、地动、地震异常主要起源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海洋地壳在加载的海水压力下均衡下沉,挤压地下流体向大陆地壳下运动,并沿大陆断裂带上升,形成热异常区[4-6]

 

四川重庆热异常非常突出,形成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在于四川的特殊地形地貌。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是众多江河的聚集之地。剥蚀沉积作用使卸载的高山上升,加载的盆地下沉。山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这一过程。20031223的重庆井喷和26日的伊朗地震,预示大陆地壳已处于强应力状态。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表明消失了近30年的8.5级强震的重新回归,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动时期,它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148-18]

 

2008512汶川8级地震前,我们又接连发布4次预警[19-23],可惜这些有记录可查的预警没有引起管理者的关注。

 

谁来应用我们的科研成果,事前还是事后?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32第五版。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2.  杨学祥. 关注922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 2006-9-2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554.htm

3.  关注922的异常现象与重庆高温. 2006924(气象港*20060924*wz185*杨学祥*原创)http://qxg.com.cn/n/?cid=1&nid=7986&fc=nd

4.  杨学祥.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2006-10-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629.htm

5.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yxx119] 2006-10-04 19:18:01上贴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565882&typeid=17

6.  强震形势严峻:关注海平面上升后的地壳均衡运动. 20061004(气象港*20061004*wz192*杨学祥*原创) http://qxg.com.cn/n/?cid=1&nid=8080&fc=nd

7.  重庆市地震局。重庆市地震局采取措施做好地震安全工作http://www.csi.ac.cn/ymd/xgzhxx/dhy2006100401.htm

8.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与印尼毒泥浆狂喷.2006915(气象港*20060915*wz179*杨学祥*原创)http://qxg.com.cn/n/?cid=1&nid=7888&fc=nd

9.  全球变暖破坏地壳均衡。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内外地震科技动态. 2006-9-11源自:光明网。http://www.csi.ac.cn/kjdt/kjdt/317.htm

10.              杨学祥。地壳均衡与水平运动。世界地质。198871):43-48

11.              杨学祥 等。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1-3页。

12.              杨学祥, 陈殿友, 李守春.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西北地震学报, 1999, 211):44-47

13.              杨学祥,杨冬红。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加剧(修改稿)。 2005-6-16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5896.htm

14.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15.              杨学祥,杨冬红印尼地震海啸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2006-2-8上海环境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7334.htm

16.              杨学祥。关注灾害预警:全球进入强震活动时期。2005-9-6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531.htm

17.              杨学祥,杨冬红。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灾害。2005-9-2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619.htm

18.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19.              杨学祥,杨冬红.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 2007-7-21 8:02:52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1490

20.              杨学祥,杨冬红.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重发). 发表于2008-6-2 20:52:07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575

21.              杨学祥. 新一轮强震正在到来:5-6月达到高峰. 2008-2-22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24.htm

22.              杨学祥. 谁注意到了国家主席访日的地震安全?2008-5-9 7:25:17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627

23.              杨学祥,杨冬红.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发表于2008-5-10 11:08:23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36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279.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上一篇:2014年至2016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下一篇:广东福建等7省份有大到暴雨:关注17日潮汐组合

5 钟炳 吕洪波 杨华磊 杨文祥 zecri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