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南京最低气温猛降8℃3日全面升温:关注28-29日潮汐组合

已有 2257 次阅读 2015-1-1 06:3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潮汐组合, 寒潮, 升温

南京最低气温猛降8℃3日全面升温:关注28-29日潮汐组合

            杨学祥


寒潮蓝色预警 南京最低气温猛降8℃3日全面升温

2014-12-31 19:15图文来源:南报网

元旦假期以多云天气为主,前两天最低气温降至-4℃左右,有冰冻;3日气温全面回升,早晨摆脱冰点,白天最高气温可达11℃。

   南报网讯(记者 唐磊) 强冷空气如期而至,省市气象台31发布寒潮蓝色预警,预计48小时最低气温下降8℃以上。市气象台预报,元旦假期以多云天气为主,前两天最低气温降至-4℃左右,有冰冻;3日气温全面回升,早晨摆脱冰点,白天最高气温可达11℃。

   31日,北方一股寒潮级的冷空气抵达我市,偏北风明显增强,平均风力达到5级左右,省市气象台上午分别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下降8℃以上。受其影响,当天白天温差缩小,全市基本在5—8℃左右徘徊,最高气温相比前一天下降了8℃左右。同时,相对湿度也急剧下降,从凌晨的近70%降至傍晚前后的不足30%,非常干燥,体感舒适度偏低。

   与去年同期我市最高气温连续3天创历史极值不同,今年跨年在寒潮的“相伴”之下,小长假前期铁定是寒冷的基调,其中元旦当天的气温最为低迷。市气象台预报,在冷空气的影响下,新年第一天早晨的最低气温降至-4℃左右,六合-5— -6℃,全市有冰冻,白天的风力虽然逐渐减弱,但升温乏力,全市最高气温仅5℃左右,人体舒适度指数降至倒数的第二级-3级,体感很冷,很不舒适,希望市民注意保暖防寒。2日早晨,气温仍将低至-4℃左右,但白天最高气温比前一天有3℃左右的回升。由于冷空气远去,3日起气温全面回升,当天清晨摆脱冰点,全市最低气温升至1—2℃,最高气温更是有望突破10℃,来到11℃左右。

   环保部门的实时监控显示,受冷空气前锋带来的上游污染物影响,31日中午11时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最高的201,随着冷空气的过境,此后空气质量迅速得以提升,17时该指数已降至120,转为轻度污染。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与南京市气象台当天联合发布空气质量预报显示,当天夜间将转为二级的良,元旦当天,虽然晴冷,但空气质量将保持良好的级别,首要污染物为PM10。

   南京3日天气

1月1日晴到多云,西北风4到5级逐渐减弱至2到3级

1月1日最低气温:六合-5℃到-6℃,其它地区-4℃左右,全市有冰冻

1月1日最高气温:全市5℃到6℃

 

1月2日全市多云

1月2日最低气温:六合-5℃左右,其它地区-3℃到-4℃,全市有冰冻

1月2日最高气温:全市8℃到9℃

 

1月3日全市多云

1月3日最低气温:全市1℃到2℃

1月3日最高气温:全市11℃到12℃

作者:唐磊  责任编辑:陈雯珺

http://www.njdaily.cn/2014/1231/1021938.shtml

    潮汐组合E:12月29日为日月小潮(上弦),12月28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00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482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9507.html

    潮汐组合A:1月5日为日月大潮,4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18.64916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为最小,自转变快,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区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5309.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855503.html

上一篇:宜兰发生两次5级以上地震 :关注28-29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上海外滩跨年夜发生踩踏:闹里有钱(险),静处安身?

3 钟炳 周少祥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