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气候变化的背景和趋势:冷暖起伏波动是常态

已有 4029 次阅读 2015-8-1 10:44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潮汐1800年周期, 太阳黑子200年周期, 拉马德雷60年周期

气候变化的背景和趋势:冷暖起伏波动是常态

          杨学祥,杨冬红


   据中国气象报社2015年8月1日报道,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持续了近百年。在1997/1998年的“超级厄尔尼诺”发生后,全球气候变暖出现趋缓甚至停顿,整个大气环流形势也随之发生变化。然而,气候变暖的背景和趋势并没有改变。今年年初,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公报称, 2014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气候变暖趋势持续。7月21日,世界气象组织在日内瓦表示,今年1月至6月全球表面平均气温达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上半年。

   我们在2012年5月22日指出,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早在2015年1月25日我们就指出,2015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一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年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次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2014年的高温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那就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缺席。之前被认为是全球气候记录中最热的3个年份——2010年、2005年和1998年——均得益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推动,该现象能够提升气温。

   尽管太平洋温度在2014年依然很高,然而去年的大气条件并没有促使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气候科学家迈克·欧本海默(Michael Oppenheimer)表示:“在没有强烈厄尔尼诺现象的一年出现破纪录的气温真的让人感到惊讶。”

   2015年和2016年是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第二年和第三年,与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相似,如果2015年像1997年一样发生较强厄尔尼诺事件,将使全球气温变得更高,突破2014年最热年的纪录。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是一个不利条件,将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blog-2277-862543.htm

   我们在2014年3月26日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2014年成为1880年以来最热年,但这是暂时现象,2023-2025年气候将变冷。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7359.html

    目前处于1800年周期的变暖期,200年和60年周期的变冷期,潮汐在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达到最强,由于潮汐强度的长期减弱,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要小于18-19世纪道尔顿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不可能再现17-18世纪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再现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需要在3107年附近。

   拉马德雷冷位相的作用正在被证实,警惕气温继续变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目前处于18.6年周期的变暖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0446.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 杨学祥.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23(6): 1813~1818

2.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3.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地理教学》,2008, (5):1-3

 

相关报道:

“来势汹汹”的厄尔尼诺

2015-08-01 09:20:17   来源: 中国气象报社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的实时滚动监测表明,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暖海温维持,赤道东太平洋次表层暖水中心强度超过6℃。自2014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从今年5月起加速发展,5月、6月、7月的厄尔尼诺指数分别为1.3℃、1.5℃、1.7℃(不完全数据统计)。当前,此次厄尔尼诺事件正向着“持续时间更长、自身强度更强、气候影响更显著”的方向发展。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计,当前的厄尔尼诺事件将至少持续发展到2015/2016年冬季,强度将达到强厄尔尼诺事件标准。气候专家表示,此次厄尔尼诺事件有可能成为195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持续的时间越长,累积强度也就越强,大气对其产生的响应也愈发明显。”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周兵表示。


   全球变暖背景下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持续了近百年。在1997/1998年的“超级厄尔尼诺”发生后,全球气候变暖出现趋缓甚至停顿,整个大气环流形势也随之发生变化。然而,气候变暖的背景和趋势并没有改变。今年年初,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公报称,2014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气候变暖趋势持续。7月21日,世界气象组织在日内瓦表示,今年1月至6月全球表面平均气温达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上半年。

   厄尔尼诺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海水温度异常持续变暖的现象。虽是厄尔尼诺是主要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区域现象,但其影响却波及全球。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此次诞生于“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发展于“有记录以来最暖时期”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就显得更为复杂。

   世界气象组织6月发布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最新简报称,太平洋赤道海域的大气与海洋正处于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水平。绝大多数气象模型预测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将继续变暖,并有可能在未来数月达到强厄尔尼诺水平。

   “持续增温的海水率先在热带地区引起大气响应。”周兵指出。在2014年冬季,巴西出现了1930年以来最重的干旱,水资源告急的城市超过900个,干旱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影响了4580万人的饮水;而今年4月下旬以来,巴西出现旱涝急转,暴雨成灾。“这是由于中太平洋地区海温偏高对流旺盛,产生的上升气流,一支在巴西下沉,造成长期晴好天气;另一支气流向西传播,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地区也引起了干旱。”周兵解释道。

   而随着厄尔尼诺的持续发展,世界多地相继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今年4月,澳大利亚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少5至8成;5月,菲律宾8省出现严重干旱,印度高温热浪导致两千多人死亡,美国加州等地遭遇极端严重干旱;6月,泰国遭遇1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朝鲜半岛也遭受了罕见干旱的影响;7月,日本遭遇高温热浪,美国中西部遭受暴雨袭击,影响人数达5000万人。“厄尔尼诺主要的影响区域是热带地区和环太平洋地区。此外,热带大气的异常信号也能够通过大气遥相关等方式向其他地区传播。不过,不是所有地区的气候异常都是厄尔尼诺引起的,譬如今年欧洲的高温就与厄尔尼诺没有直接关系。”周兵说。


   厄尔尼诺影响我国旱涝格局


   “根据多年统计资料显示,在较强厄尔尼诺事件出现后的第二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华北干旱出现的可能性将增加。这是因为厄尔尼诺改变了海洋和大气温度场的分布,进而改变大气环流,而其本质则是增加了海洋水汽向大陆的输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表示。

   目前,厄尔尼诺已对我国气候产生明显影响。周兵指出,受偏西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活跃的低纬热带季风和欧亚中高纬地区冷空气的共同作用,经中南半岛进入我国南方地区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气流在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频繁交汇,造成6月以来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次出现强降水过程。据了解,今年我国梅雨开始早、结束晚、强度强。截至7月24日,江南梅雨区累计降雨量667毫米,为常年的183%;长江中下游梅雨区累计降雨量372毫米,为常年的132%;江淮梅雨区累计降雨量388毫米,为常年的147%。

   受偏强的副高影响,今年我国华南前汛期开始晚、结束早、雨量偏少。整个华南前汛期累计降雨量523毫米,较常年偏少26.8%。另外,偏强的副高使得南海地区的水汽无法向北输送至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今年华北雨季于7月23日在京津冀地区首先开始,较常年偏晚5天,截至27日,山西、内蒙古尚未满足雨季开始条件。

   此外,厄尔尼诺还与热带地区低频大气活动有着一定联系,造成了7月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多数偏强。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持续发展的厄尔尼诺事件不仅影响我国主汛期的旱涝格局,对秋冬的气候也会产生影响。去年受厄尔尼诺的影响,我国华西秋雨偏强,并在冬季出现暖冬。

   据丁一汇介绍,目前科学界根据众多气候模式的预测,对未来的厄尔尼诺有3个判断:第一,气候变暖条件下未来厄尔尼诺还会继续发生,但还不能确定其发生频率和强度是否会增加;第二,人类活动因子对厄尔尼诺的影响有多大还不能确定;第三,厄尔尼诺可能带来更强的洪水和暴雨。由于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都会影响海洋向陆地的水汽输送,因此产生的暴雨很可能会更强。

编辑: 中国天气网安徽站

http://www.weather.com.cn/anhui/tqyw/08/2365323.s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909785.html

上一篇:加州未來30年大地震的幾率增加:前兆频发积极应对
下一篇:日本鹿儿岛火山和法国留尼旺岛富尔奈斯火山喷发:关注潮汐组合

4 杨文祥 周少祥 钟炳 王金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