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忽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大毛忽洞 自留地是桃花源,只种颜色不耕田。 点击 【博文】 看分类目录 邮箱: lishchlishch@163.com;lishchlishch@gmail.com

博文

敢于 呐喊 的 熊孩子

已有 4302 次阅读 2017-11-26 07:51 |个人分类:看图说话|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看图说话


1)这位是山狮,这家伙看上了人家熊的孩子


2)熊孩子在地上独自玩耍


3)山狮沾沾自喜,露出了狰狞面目,而且自言自语:我不敢欺负你妈,我还不敢欺负你个熊孩子


4)于是,山狮决定去欺负熊孩子


5)山狮也属于猫科,和狮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6)熊孩子看见了山狮,想起了熊母亲的教导:看见坏家伙,首先要跑,跑不了就大声呐喊


7)山狮开始追赶熊孩子


8)熊孩子拼命逃跑,看样子,这熊孩子不到6个月大


9)山狮从沟底下爬上来了


10)熊孩子躲在一块大石头旁边观察山狮


11)山狮直奔熊孩子而来


12)熊孩子一边跑,不时回头看


13)熊孩子慌不择路,奔向一根独木桥


14)这独木桥并不通向彼岸,于是熊孩子仰天长叹:天呐!既生瑜,何生亮?


15)熊孩子回头看看,山狮已经跟过来了,情况危急,该如何是好?


16)山狮已经来到独木桥边,要截断熊孩子的退路


17)熊孩子无路可退,只好面对山狮


18)山狮距离熊孩子越来越近


19)山狮脸上表现出胸有成竹的表情:看你往哪里跑?


20)山狮步步逼近,熊孩子面对山狮,节节后退


21)山狮已经把熊孩子逼到独木的细稍


22)熊孩子已经把细稍压断了,刚才熊孩子还仰天长叹,现在该是山狮仰天长叹了


23)熊孩子已经完全把树枝压断,但是熊孩子仍然紧紧抱住树枝


24)熊孩子已经和山狮拉开距离


25)熊孩子和树枝分别落入河中


26)熊孩子落水后,首先去抓抱树枝


27)这树枝是“人”字型,相当于一只小木舟


28)山狮也打算下河去抓捕熊孩子


29)熊孩子已经跨上了小木舟


30)山狮也来到河边


31)这河水深流急,好在熊孩子爬上了独木舟


32)熊孩子一边漂流,一边观察山狮


33)山狮已经来到河的下流,企图截住熊孩子


34)这独木舟没有划桨,熊孩子只能听任河流的摆布


35)山狮已经提前来到下流河中间的大石头上,等待熊孩子自投罗网


36)看看,山狮的眼里再次流露出胸有成竹


37)熊孩子在独木舟上,冲着山狮站立的大石头漂流过来


38)看看,山狮这家伙也是浓眉大眼的


39)熊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她(他)独木舟直奔山狮而来


40)熊孩子距离山狮越来越近


41)眼看距离山狮越来越近,熊孩子急中生智,果断放弃独木舟,跳入河中


42)看看,熊孩子的一个英明动作,把山狮的鼻子都气歪了


43)河水很深,熊孩子仰泳姿势,离开山狮


44)熊孩子准备上岸


45)山狮很快就跟过来了


46)熊孩子又跳入水中


47)熊孩子准备向反方向游泳


48)无奈水深流急,不得不靠岸


49)山狮就在岸边等着熊孩子


50)此时此刻,熊孩子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大声呐喊了


51)熊孩子没有办法,爬上了岸


52)山狮和熊孩子已经有肢体接触了


53)熊孩子张大嘴,放开嗓门大喊


54)在熊孩子的刺激下,山狮也张大嘴,放开嗓门大喊


55)看看,熊孩子这张大嘴,比山狮的大嘴要大,谁的声音能盖过对方,就抢得先机


56)山狮开始闭嘴休息


57)熊孩子的大嘴一直大张,喊叫声音越来越大


58)看看,熊孩子仍然大张嘴,喊出的声音非常刺耳,山狮有意撤离


59)山狮已经调转头,准备离开


60)熊孩子仍然在呐喊着


61)山狮已经完全撤退了,熊孩子仍然坚持呐喊


62)看看,熊孩子拼命在呐喊


63)熊孩子在忘我地呐喊


64)山狮看上去也湿透了


65)熊孩子还在呐喊


66)熊孩子 暮然回首,看见不远处的熊妈也在呐喊


67)熊孩子停止呐喊,奔娘去了


68)母子见面,抱头痛哭


69)熊孩子和熊妈在亲热

截图来自网络视频,向原作者致谢!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21-1086856.html

上一篇:“回头看”: 为什么要回头看?
下一篇:突然, 强势者把弱势者赶出了家门

7 黄仁勇 吕喆 宁利中 陈楷翰 侯成亚 杨正瓴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