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思笔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rieda

博文

关于大学的理念,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已有 3506 次阅读 2009-3-31 12:31 |个人分类:读书心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大学的理念》
增订版 金耀基著 三联书店 2008.7

一、大学之理念、性格及其问题
大学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承担什么样的社会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
“知识之发展不能不靠分工,知识的深度尤不能不依赖学术的专精…耶士培不反对学术之专门化,但他强调知识应该有一整全的存在。大学应该是一有机的整体,在中古大学,这种整全性与有机性是存在的,但他以为今日的大学都成为一组无所关连的学科的聚合,并没有整全的有机性。当然,我们不能回到中古,但现代不断膨胀的知识与研究又应如何在大学中加以整合呢?”

这就涉及到现代大学的理念: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创发知识,主要关注研究而非教学?为社会服务?具体到在大学中学习的个人,我们如何让大学生除了专门知识与技能外,更能培养“通达而有修养与识见之文化人?”

现在很多学校对大学生有通识教育,有多门涉及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公共课,这就是对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种可贵的尝试吧。例子:MIT的学生,都要学很多公共课,无论什么专业,需要学文化课,学现代生物学。


二、关于“专精与通博”

“今日学术专门化越来越烈,越来越细。……学术之深度固然增加,但见木不见林,知识之整全性之掌握则戛戛乎难了。”
 
在科学技术方面,自20世纪以来,其发展确实是越来越精细和专门化。一个学者/研究人员往往能专精一个领域就已经耗费了极大部分精力,现在我们很难说一个人能同时精通多门学科或领域。即使同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其研究的领域很可能差得很远以致难以沟通。同时,另一方面,学科的交叉也成为研究十分活跃的区域,如分子免疫学,分子遗传学,生物材料、生物信息学,etc.
 
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已有的前人积累的知识已浩如烟海,想要以有限的人生把握所有的东西并不现实,所以专业化、专门化是现代学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这种趋势也有利于研究的深入,现代技术的突飞猛进式的发展离不开这种专门化。另一方面,它确实也会限制交流,限制“门外人”对某一领域的了解,从而很难有发言权。
 
对个人来说,研究应有、也必须有自己专精的领域,但同时,如能广泛了解涉猎其他文化知识领域,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身心的愉悦,也能促进专门领域的研究。
 
对大学生来说,即使是一个医科学生,也应该具备:对人类和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知识的一定把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扎实;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严谨、批判性的科学思维和素养;以及“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之执著的心态”。--(也就是说,有才,还要有德)
 
对现在的大学而言,尤其是对我所在的这个医学院、以及很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教育上有2方面欠缺:1.人文、文史方面的了解、素养;2.求实、严密、严谨的科学思维。知识技能学生很容易学到、知识也会更新变化,但科学精神、文化底蕴、学习习惯、追求,这些东西才是真正重要、也是难以教给学生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4985-223570.html


下一篇:郁闷-选修课是什么课

1 刘进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