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一点缠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nthon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博文

旗帜鲜明的支持奥赛——我的奥赛经历 精选

已有 8159 次阅读 2012-9-9 02:3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奥赛

发这篇文章可能会招人骂,但是我还是要发。
有人说,我是奥赛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所以我会支持。是的,这一点我承认。但是也有人说,奥赛是对中小城市学生的不公平,增加的都是大城市孩子的机会,这个我不能同意。因为我就是县城中学出来的。我来自山东半岛一个县城,中学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天13节课,每周上课6.75天的那种。

先说说我自己的奥赛成绩吧。我主要是参加了化学奥赛。1998-1999学年,我高二,参加奥赛纯属没事找抽型的,当然老师很配合的给补了没学过的高中化学课程。当年参赛,初赛获得山东省第五名,复赛山东省第一名,决赛(冬令营)全国二等奖。当时觉得高中好无聊,干脆上个大学算了,于是跟上海某校的招生老师都在谈保送的事情了,但是因为拿不到高中毕业证,由于国家政策限制,不能上大学。于是第二年重新参赛,获得初赛山东省第二名,复赛第一名,决赛全国一等奖,并入选国家集训队。

我觉得县城中学在奥赛中是可以有表现机会的,县城中学学生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优秀的师资、良好的培训,而是没有自信。包括我自己,一开始也是缺乏自信的,但是后来慢慢在比赛中,发现大城市的同学也不过如此嘛,慢慢的,自信就上来了。我老婆倒是从小在大城市参加各种奥校,从她的经历来讲我也不觉得奥校对于奥赛得奖有什么作用,当然她自己的说法是奥校最大的好处是增加人脉,这个倒是有一定道理的。

总有人说你这个例子属于特例,特例不能作为理由。我想说我真的不是特例,县城中学的优秀学生,只要有了自信,取得好成绩并不难。1999年我参加全国决赛,是我所在高中历史上第一个参加决赛的学生。而我上面说了,我第二年参加奥赛,初赛获得了省第二名,没有拿到第一,这个事情,省队的教练比我更吃惊,而令他们更吃惊的是,拿到第一名的是谁呢?是我中学的同班同学。而在此之后,连续四年,我所在的学校每年都有学生进入全国决赛(四年之后我赴美留学,之后就没有太多消息了)。很多事情,你如果本来觉得离你很远,你就不会报很大希望,但是一旦你觉得周围的人可以做到,那么你有了信心,其实做起来并不难。顺便说说,我所在的中学,也并没有太成型的奥赛培训,所谓的培训,就是老师把他们的大学课本借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去读。当然,还有练习历年的竞赛题目。不管怎么说,我所经历的培训,对于绝大多数县城高中甚至镇高中都是可以做到的。

那么我是怎么开始参加奥赛的呢?这个最早要说到1997年,当时是看到了1997年化学奥赛的初赛题目,很有感慨,觉得化学原来这么好玩呀,有这么多的变化、这么多有趣的东西。所以,抱着多学点东西的想法,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奥赛培训,收到了70年代末出版的大学教材一套,读的那叫一个如饥似渴啊。(另:桂耀荣先生如果看到此文,能否把97年的初赛题目发一份到我邮箱nanoletters@yahoo.com?至今我仍然觉得这一年的命题是个经典。其实对应的1998年1月的决赛题目也很不错)相反,物理竞赛就一直是小车、小球、滑块,加上灯泡、电阻、电容,我就觉得很无聊,从来没有碰过。数学奥赛倒是短期接触过,也很有意思,但是因为考虑到如果奥赛失败还是要准备高考,不想花太多时间在奥赛上,所以没有继续。其实我中学最喜欢的课程是几何,然后才是化学。顺便说说,我在奥赛培训里面花了多少时间呢?每年复赛之前,大概会认真学习半个月到一个月,决赛之前,省队会组织集训一个月。其他时间,每周一个半小时。而且当时觉得参加奥赛培训好高兴啊,不用做那么无聊的高考模拟题了。。。

如果没有奥赛,我会怎样呢?我也许还会进入同样的大学,但是其他的,我也说不好了。我很多化学的基础,还是高中奥赛的时候打下的,直到现在,还在科研中使用。毕竟,这么多年来,心无杂念的学习化学,也只有那段时间了。

有感而发,写下本文,供批判用。



附记:我突然想明白了。

科学网上这么多人反对奥赛,说奥赛是对中小城市学生的歧视。但是他们口中奥赛的种种不良情况,都是他们在大城市观察得到的,他们对小城市的奥赛情况完全不了解,却口口声声说为了小城市学生的利益要取消奥赛。这是神马逻辑?这是神马精神?



奥数之害
https://m.sciencenet.cn/blog-2361-610639.html

上一篇:中国人在纽约感到不爽的五个方面——和蒋继平
下一篇:听中国好声音,探讨旋律的版权

21 陈学雷 李宁 李伟钢 王铮 王春艳 徐耀 吕喆 李世春 陈国文 丛远新 丁邦平 欧阳峰 梁建华 朱艳芳 李天成 杨秀海 李孔斋 朱丽红 邸利会 xiaxiaoxue86 yanguil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