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zgjl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zgjlu

博文

我印象中的导师潘守甫教授 精选

已有 8632 次阅读 2015-2-21 01:59 |个人分类:缅怀|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我与我的导师潘守甫教授,相识于2000年,当时情景至今清晰。那年冬天,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潘守甫教授、所长丁大军教授、副所长金明星教授,以及党总支王卉副书记,一行4人到物理学院为我们处于大四学年的基地班同学进行研究生保送招生宣传。

当时,潘老师说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吸引了我,并由此改变了我人生的走向。潘老师说:“为了能让我们的激光打到***的办公桌上,我们需要***做”。我从小喜欢军事,可谓业余发烧友。那时自认,对国家军事安全有一定的认识。但,从未想过,如何把所学能够用到相关研究上。我多年后回想,为何潘老师的一席话让我毅然报到他的门下。我理性的想了三条原因:第一,潘老师一席话,让我突然意识到,在许多方面能以吉大物理本科的功底为基础,实现自己的某些从小的理想;第二,我这个人不太喜欢动手做实验。大学的实验课做得好的几乎没有,考试考得好的,还是因为考试考的是实验理论;第三,我想这条非常关键,是潘老师在做宣传时,用了类似做原创性科研报告的叙述方式,以及进而体现出的舍我其谁的霸气。因为大学本科时候,也听各种报告,而能如此自信的把自己的研究讲出来、并和国家的战略安全联系起来的,我认为,只有爱这个国家,并有能力为国效力的科学家才能做到。

于是,我当时就决定报潘守甫教授为我的导师。这里,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梦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就在灯火阑珊处。招生宣传会后,我当时很纳闷,潘老师和金老师仿佛一下就消失了,心里还想,他们怎么走的这么快,他们工作的实验室是不是距离这里好远啊。结果,通过与丁老师、王书记简单沟通,就确定了保送到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学位。也才了解到,原来,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的本部,当时就在我们本科生基本每天都去上课的北区理化楼的一楼西侧靠北的位置上。第二天下午,我就找到了当时也在理化楼一楼的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办公室,朱自忠老师以及周亚文老师在,我说明报潘老师的研究生并想进一步和潘老师沟通的想法后,让我很是惊讶的是,他们马上就把我当成自家人了,而后,直接打电话给了潘老师,那语气是我当时不敢想象的,就像是对待自家的长辈。潘老师知道我的决定后,非常开心,让我即刻到他家面谈。

以对吉大北区多年的熟悉,我没怎么费力,就找到了潘老师家。那时,潘老师的老伴杨老师身体还好,所以,是她给我开的门。我走到书房门口,迎面飘来了多年沉淀的纸质书籍的味道。一张简单的木质方桌旁,衣着朴素的潘老师端坐在椅子上,见我来了,起立让我坐到对面沙发上。杨老师也坐在旁边另一个沙发上。潘老师在看一页纸稿,仿佛还用笔在推导着什么。我这才注意到,这真不愧是“书房”,一整面墙的书架上,排得满满的都是书,仿佛还有我读过的一些教材。另一侧的柜子里柜子上,也全是各种书籍,我估算大概有上千册。一张略显破旧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台性能可能不错的联想电脑,我认为,起码一定比我宿舍里的那台要先进,否则,怎么做理论计算啊。不过,更让我惊讶的是,潘老师家怎么这么简陋?!墙壁的墙皮有些脱落,明显是很久没粉刷过了,屋顶墙角明显有漏过雨的痕迹。地面更是简单,直接就是灰色的水泥地,连一块地面砖都没铺。这就是潘老师工作生活的环境。也许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就为攻读学位及工作后,所遇到的枯燥、清苦做好了心理准备。杨老师问我是否喝水,我说不渴。杨老师接着说,潘老师有个着急的工作在进行,一会就好。只见潘老师看了一会纸稿,然后就到了电话机旁,打了个电话给另外的老师,说:“那个公式就那样推导,这个稿子就可以了。我没起什么作用,稿子不用加我的名字了”。然后又寒暄了几句,就挂了电话。

潘老师再走进书房时,就和我长谈了起来。多年以后回想,这可谓是一次决定了我未来命运的谈话。我不知道,是否其他的潘老师的弟子,第一次就也有这样的待遇。但,这在我的人生中,是关键的第一次谈话。也许是因为对军事共同的兴趣,一开始我们就相谈甚欢。从兴趣,又谈到了我的过去,从高中谈到了大学。潘老师了解到,我是从普通高中考到吉大的,显得很是高兴。我其实当初不是太理解,但以后逐渐明白了缘由。我也才了解到,潘老师小时候生活的大连,处于日本鬼子占领下,上小学竟然要由小日本考发音,如果不达标,就要留级,以及其它种种对中国人的欺压。而后,又谈到了解放,谈到了五六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又谈到了文革。潘老师为人正直,总是会帮助别人并仗义执言,敢说真话,这导致他在文革时期受到残酷迫害,于文革结束后平反。潘老师谈到文革,并不是在诉苦。他是要让我明白,为人只有坚持真理,才能等到光明的未来,作为一名党员,更要起到模范作用。之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与潘老师有一点很相似,那就是我们上大学,都是学俄语。潘老师跟我聊了一阵子前苏联的事情,尤其说到了朗道等前苏联大科学家。这在世纪之交,大家都在向往欧美的时候,让我更全面的了解了科学世界。因为我保送到研究所攻读学位,所以,时间相对宽松,潘老师鼓励我在本科毕业阶段,多做一些不同领域的事情,开阔眼界。于是,我就跟随我的本科老师郑植仁教授,进行了电子感应光栅方面的理论研究,以此完成了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之后很多年,我都因此而受益。不只是因为,之后做的一些内容,涉及到了原子与分子物理和量子光学方向交叉,更是因为,我认真完成了本科论文,从而理解了一个方向的学问,而我攻读博士学位,完成的是另一个方向的学问,它们既有共同之处,又彼此明显差异。这使得我很早就理解了,科研方向是可以不同的,每一方向都有自己的前沿。也懂得了,博士不是包打天下的,而只能是在某一个点上可以独当一面,并因为所掌握的方法和养成的逻辑能力,去不断的认识新事物。并且,只有彼此团结合作,互通有无,才能完成更重要的事情。

这次交流,可谓谈天说地。我当时都惊讶,竟然还包括有大炼钢铁时期,金属物理专业同学们在建立的工厂炼钢,在红楼后面的房子里建立广播信号接收器,还包括王治文老师做学生时所在年级动手劳动打下理化楼地基、朱颀人老师和周雅君老师骑自行车去汽车厂算题,朱光亚先生穿着军大衣讲课,潘老师和丁培柱老师一同赴我的家乡齐齐哈尔支教等,可谓闻所未闻、查也难查到的新奇轶事,听得我如痴如醉。我是幸福的,因为从2000年开始之后的十几年时间,我经常从潘老师那里听到各种吉大过去的故事。十几年的时间,哪怕是我2004年留校任教之后,一直到2015年初,耳闻目染。

潘老师把毕生所学,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我们。我自认,是收获更多的一个。不仅是他渊博的学识,更是做人的道理,沧桑一生的阅历。我想,人如果自己去体会,也许不过50岁,体会不到那么多。而潘老师,让我的生命多了20余年的收获。

潘老师等老同志,对吉林大学的热爱,是超过一般人想象的。我攻读学位期间,也是吉林大学可谓“不景气”时期。老师们不但收入低,而且,科研工作环境也是后进的。但,即使是如此条件艰苦,潘老师也毫不动摇!当时,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很想聘潘老师去任教,建立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并许以优厚条件。潘老师明确对我说:不会考虑这些事情的,自己是吉大人!如今,每回想到此,都感慨的想流泪。吉大的条件好转了,潘老师却走了。

潘老师为人谦逊严谨,平易随和。在单位,任何人有困难都喜欢找潘老师帮忙。有时候,我会埋怨一下潘老师,并直言:有些人找您,是想利用年龄上的代沟,博得您的同情,进而让您帮助。潘老师听完我的话,只是笑笑,并不会表明反对或赞同。而随着日久,我开始做老师,我也会面对一些类似的事情,我开始明白潘老师的用意。有时候,即使不能帮上忙,或者不该“帮的忙”,也要学会倾听。也许有些人,就是想找一个倾诉的对象。而你的热心和鼓励,本身可能就是最好的帮助,也许还包括了感化。

在科研的感悟上,潘老师非常透彻的对我讲,什么是原子层次上的研究。他指出:做物理,要学会搬家。我们面对的原子分子一般问题研究,量子力学是严谨的。如此,物理思想大都集中在了相互作用势上。如果物理做的不好,那应该体会,是普通物理不好,从而影响了模型的清晰化。他还总以芶清泉先生为例,把芶清泉先生当年与钱学森先生的学术讨论,以及芶清泉先生为诸多研究机构和工厂解决物理模型问题的事迹讲给我听,以示经典模型的重要。这些,现在成了我经常对学生们提起的内容。并且,让潘老师欣慰的是,我及我的学生们,都在习惯于通过一般经典模型化考虑,而后获得其中的原子层次上量子效应。在这样的考虑下,在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电子结构研究中,在限域的不饱和系统电子结构研究中,取得了诸多进展。潘老师在研究所,是很早开始迈向分子物理理论研究的。他经常鼓励我说,做分子的好处是,其意义可以无穷无尽。不仅是因为,分子是链接原子和更大尺寸系统的桥梁,更是因为分子系统本身在结构、性能,以及相关方法学上就存在无尽的变化,并和实际的国家战略需求紧密联系。在潘老师的鼓励下,我们将研究在空间尺度上从几个埃推广到数千纳米,时间尺度上从几十飞秒延伸到数百微秒的不同物理过程,实现了跨尺度模拟研究。并因此承担了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连续项目,于2014年底组建了吉林省理论分子物理研究创新团队。

潘老师一生,不争名利。他曾因在强激光打靶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获国防科委、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先进个人奖。与他一起从事相关研究的许多工作者们,都已争取更进一步,而潘老师从未考虑过。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学生们,奉献给了热爱的教育事业。潘老师作为参与者,与芶清泉先生等一起创建了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陪伴着这个所,走过了三十余载的奋斗历程,培养了近20名博士,及数十位硕士,桃李满天下!作为其中还需更加努力的一员,在十几年与潘老师的相识相知过程中,深得潘老师呵护。相比于潘老师给予的,我们做的太少太少了。潘老师总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他鼓励年轻教师,要勇于开辟新的科研方向,要百家齐放。研究所各位老师要走出去开展学术交流,潘老师都会乐于帮助写推荐信,并为有教学任务的教师代课。潘老师的物质生活远谈不上富有,但,他却总在为学生们的生活担忧。潘老师从未给自己的家人谋任何私利,但,他却经常关心着年轻教工们家属的生计。

在弥留之际,潘老师仍然在乐观积极的鼓励我们努力上进,并让去探望他的领导和同志们放宽心。2015年2月17日晨,噩耗传来,听闻者无不惋惜悲痛。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时曾经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我们敬爱的潘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受到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们爱戴和尊敬的人,一位老共产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永远缅怀您,我尊敬的导师潘守甫先生!

                                   

                                         学生王志刚于2015年2月21日凌晨

 



https://m.sciencenet.cn/blog-245944-869237.html


下一篇:再次缅怀我的导师潘守甫先生

13 吕喆 黄永义 唐常杰 张江敏 刘淼 程娟 柳林涛 朱高明 田云川 王晓明 张红光 zhouguanghui qcsc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