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xuexi199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ixuexi1990

博文

怨恨是一种动力还是一种阻力?

已有 3038 次阅读 2015-4-17 21:2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心理学, 中国人, 改革开放, 中国社会, 南京大学

   最近看了一篇发在《探索与争鸣》杂志上的文章:《从嫉妒到怨恨--论中国社会情绪氛围的一个侧面》,这篇文章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成伯清教授写的,读完之后,重新对人们时常带有的怨恨心理有了重新的定义,对过去的中国人的怨恨和当今人们的怨恨有了一个新的理解和判断,在没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可能会觉得怨恨这个词更趋向于贬义,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的,是人们情绪的一种表达,但是,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怨恨曾经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它驱动着过去的人们不断地努力和拼搏,一个人有有怨恨才能有进步,可是,如果这个命题放在今天这个社会来说的话,还能成立吗?

    根据成伯清教授所陈述的,在中国改革初期,当时人们为了能够赶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嫉妒之风是到处存在的,但是他们的嫉妒心理不是带有第一的,因为我们知道当时的社会结构的变动,使处在这个时期的有能力的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取得一定的成就,从农村走到了城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利益格局的变化,社会差异逐渐明显,制度的不完善,群体本位盛行,个人想要向上流动的机会大大受到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的影响,人们个体开始对社会产生埋怨,泛化带群体,怨恨开始在权力的压制下,无法的得到缓解,然而,社会的伤害性事件越拉越多......

     很多学者都对嫉妒这次话题深有研究,有人认为怨恨要分西方式的怨恨和东方式的怨恨,东方式的怨恨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强,,自己却又不努力,所有的心思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费尽心思诋毁别人,伤害别人。而西方式的怨恨却是看到别人逼自己的强的时候,从主观方面去找原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别人。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大多人都怀有怨恨心理,有的人能够让自己更好,有的却由怨恨上升到愤怒,导致发证危害社会的行为,但是,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从改革初期到改革后的三十年,人们的一个心理情绪都有这么大的转变?我觉得应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制度的变化,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大有提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拉大,刚开始,可能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财富的差异,所以怨恨可能就是它们能够让自己过的更好的动力,但是,社会分层结构越来越明显,人们开始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差距,如果不能跟上大队的步伐可能就会掉队,甚至还会受到别人的歧视,渐渐人们开始产生一种仇富心理,而且越来越严重。其次,从个人身上来看,如果人们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去衡量幸福和金钱的关系的话,是不是怨恨变成仇富心理的几率也会少一些,现在的人们,追求的已经不是基本的吃穿住行,而是豪车别墅,欲望强烈到像一团火,就快要把自己点燃了,攀比心理也越来越严重,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失去了自我,导致人们产生怨恨,。最后,从国家制度层面来讲,我们可以从很多社会上所发的危害性事件来看,大多数的人都是因为国家的制度问题所引起他们产生的怨恨,比如说,户籍制度问题,就拿这个问题来说,很多年经人都想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生活,可是,户口问题怎么办,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去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身上背着这么大块包袱,当然,我们能看到很多为了梦想靠自己的勤劳在这些城市打拼,但也充分地体现了国家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人们产生怨恨。

   在网络社会的今天,是怨恨心理所释放的最好途径,怨恨评判随处可见,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理,更是把他们心中的怨恨发挥得淋漓尽致,面对怨恨,我们更应该把它从一种危害社会的毒瘤转变成一种动力,不要带有怨恨地去批判社会,布尔迪厄曾经说过:“怨恨是人类困难的典型形式,是支配者强加在被支配着身上最糟糕的东西”。我们只有从怨恨和怨恨批评中把我们自己从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去面对现实,才能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https://m.sciencenet.cn/blog-2465846-883284.html

上一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下一篇:报纸是否会成为一堆废纸?

3 邸领军 孙学军 陈冬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