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婷小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xiangting 短歌依旧,故人安在?

博文

随着缓慢一起消失的

已有 3543 次阅读 2009-12-12 23:17 |个人分类:生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晚上和一位久未联系的昔日好友通电话,他感慨他和他的妻子整日工作忙碌而无暇照顾孩子,尽管他生活在一个安逸的南方城市,生活节奏比北京悠闲,但即便如此也没法时常陪伴在孩子身边。最近他的丈母娘很想回北方老家,他和妻子都在竭尽全力地挽留,希望丈母娘能再多待些时日。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和妻子都感觉自己并不了解孩子,也不会带孩子,如果丈母娘离开,他俩不知如何应对。
      对于这件事情,我的想法是,如果父母想回家,为什么不让她回呢?作为子女,让老人长期两地分居本来就是一件残酷的事情。而为人父母的,如果连带孩子都没有足够的自信,那又怎能算是合格的父母呢?因此我建议他让丈母娘早点回老家,自己请一个保姆或是让他的父母过来住一段时间。
 
      但建议归建议,对于带孩子这个问题,我其实也属于“不自信”的类别。我感觉自己和那位朋友一样,似乎失去了缓慢生活的条件。在北京这个庞大的城市里生活,哪怕是一次简单的出行,也像是一趟辛苦的出差。而我所从事的行业,则是一个被称之为“冰冷的媒介机器”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工作,忙碌紧张到不知所谓的情况会时常发生。和孩子、父母一起,坐在餐桌前,享受一顿自在而缓慢的晚餐变成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想起上大学之前,生活的悠闲可以让我的家人即便在中午也能回家吃饭,晚餐过后,一家人会一起出去散步,或是围在一起看电视,聊天,吃水果……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忙碌而程序化的生活方式让我和我的朋友们越来越成为孤立的个体,无暇旁顾过去被我们视为温情的那部分生活内容。而随着缓慢一起消失的,也许还有我们的亲情伦理。当强大的工作压力和强烈的个人欲望将人们卷入不停息的所谓奋斗中时,牺牲的是下一代及上一代本应获取的体贴和关照。我不记得自己多久没和父母见面了,去年的春节也没能回家过年,上一通打往家里的电话,应该是在上上个星期吧?
 
      最近看龙应台的《目送》,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感慨。想到我的父母和我,想到我和我的孩子。在感慨这些的时候,生活的轨道依然会在这冰冷的新闻纸上飞速前行,不留一息喘息的空间,了无痕迹。
 


https://m.sciencenet.cn/blog-247748-278165.html

上一篇:找到属于你的那颗星
下一篇:职业意识

4 武夷山 陈儒军 陈国文 魏东平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