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ar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art

博文

80篇论文被SSCI收录,他是如何做到的?

已有 4491 次阅读 2016-2-2 15: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蔡今中教授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台湾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投稿与发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近十年来在国际知名社会科学期刊上发表了大约100篇论文,超过80篇为SSCI收录;还担任约20个国际社会科学期刊的编辑委员或审稿委员。他的经验之谈,非常值得重视!


一个好的研究者应该有什么特质?做研究应该有什么心态?做研究会有什么误区?如果你都没有这些特质或后天条件,那也很好,可以认清自己,赶快放弃做研究这条路,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工作,相信会有更好的发展。

根据我在教育研究工作十年来的一些心得,我认为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应有的特质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做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有好奇心,一颗好奇心是做研究的动力来源。我高中就读台中一中,因为学校环境的关系,全校都是男生,几乎每个人都选择自然组,而我也在那样的时空背景下,被迫选择第二类组。大学联考时,又阴错阳差地进入台湾师范大学物理系。最后,会转来做科学教育,当然有一部分是因为我就读师范大学的关系,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发现,我很喜欢观察人,与人互动,对人的好奇心远大于在实验室操作仪器或测量材料。其实,这样的教育背景对我而言,算是不错的训练,让我有足够的科学背景,并且可以结合社会科学的领域,做我想做的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对人的一颗好奇心,引导我走向科学教育的研究。从我的经验来看,做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对人有好奇心,才能够驱使你去研究人的互动与现象,因为对人的好奇心,而引发一些做研究的灵感与求知的欲望。

所以,常常有同事说我上个厕所或走一段路,就可以想到一些研究的议题,这都是因为我对人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思索人的问题。我曾经在走廊看到学生讨论生活琐碎的事物,突然灵机一动,想研究学生在网络论坛讨论的模式,而且也真的投入了。由此可见,一颗好奇心,是做研究应该要有的首要先天条件之一。


创造力(或联想力)


许多人都说,做研究要有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什么呢?把创造力定义得再简单一点,就是联想力。所谓的联想力,就是当你看到一个结果,会联想到什么样的理论,或看到一篇期刊论文,会联想到如何利用这篇期刊论文来阐述目前正在研究的主题。其实,很少有人是能无中生有的,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靠联想出来的,一些好的发现,都是因为研究者联想到以前的人所没有联想到的事物。

最好的研究,当然是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人做过的题目,但你却想到了。只是,如果换另一个角度想,或许这个研究议题根本就不可行,所以,才没有人要做。因此,不是没有人做过就代表创意,可别太高估自己与小看别人。

此外,创意虽然有某一部分是天生的,但主要还是必须根据扎实的训练与理论,才能发展出来。例如,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假若他对于基础物理一点都不懂,他绝对不会空穴来风,想出这些科学定律出来;牛顿也认为,自己能够看得远是因为站在伽利略等知识巨人的肩膀上。由此可知,创造力虽然需要某些“灵光乍现”,但充沛的学识知识绝对是创造力的基石。


分析能力或组织能力


做研究,要有很好的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换句话说,能对于搜集到的资料与文献有好的分析能力或组织能力是做研究的基本技能。此外,好的分析能力或组织能力也代表自我管理的能力,因为这样才不会把每件事累积在一起,到最后没办法处理。有许多非常年轻未婚的同行,常跟我抱怨说他非常忙、没有时间做研究。对此,其实我很疑惑,我猜测是不是他的管理能力有问题,或是他有许多的感情问题需要处理,因为只要能设定好事情的优先顺序,这样的问题就不太可能发生。

我以前有个博士后研究员,他现在已经在大学任教,有一次,我跟他共同投稿到某个教育期刊,在截稿的前两天,他都还没把稿子给我看过。我打电话去问他,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他跟我说,他最近在忙着编辑校刊,因为校刊的出版日期就在一个月后。当时,我觉得他并没有把处理事情的优先顺序摆好,因为他是一个很年轻的助理教授,目前对他最重要的事就是赶快把论文赶出来,增加自己的研究能量,这样对于他未来的研究发展会有更大的助益。但我的意思并非是编辑校刊不重要,我只是要强调设定优先顺序的重要性,要他试着分析手边事务的轻重缓急,拟订出好的解决方案。

再类推回来,好的分析与组织资料的能力,是当你看到一堆资料数据时,能够判断什么样的资料你要留下,什么样的数据具有重要性,必须加以强调。这些分析与组织的逻辑是相通的。最害怕的是,有些人把身边所有的事情都当做一样重要,不但折损了原来的本意,反而还把事情弄得更糟糕。同样的逻辑,若是研究者把研究中的每篇文献或每个概念、数据都视为同等重要,那么写出来的论文就会没有重点,也没有好的组织,甚至变成四不像,那绝对不是一篇好的论文。



其实做每件事或工作都要有相当程度的专注力,而一个人的专注力跟他本身的兴趣息息相关。假若一个人对他所做的研究没有兴趣,那么我会建议他赶快下定决心,换个领域试试看,否则不只是他自己本身,甚至是周遭的朋友,也会被他搞得很累。记得我要从哥伦比亚博士班毕业的时候,我的室友和同学很想留下我坐的椅子,因为那把椅子有我的臀型!

在哥伦比亚念书时,我可以坐在书桌前四五个小时都不起来,因此,可以一天读完一本英文的学术性书籍。当然,这对健康不好。所以,你一定要有办法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所做的事情上,特别是在你还是学生的时候,更要如此。

我刚回台湾时,还会跟朋友到pub轻松一下。即便是在那种嘈杂的场所,我有时仍会灵机一动,想到一些新议题或想法,而且当下就拿pub的小纸条写下想法,回去再请我的助理帮我打字。对于这件事,我的助理对我只有一个请求,希望以后不要再拿这么小张的纸,改换大张一点的纸誊写。我想说的是,若没有一定的专注力,怎么可能在pub的环境下继续思考研究问题。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阵子,我常在我的床边放置纸笔,若有瞬间灵感浮现,我会马上写下来。我还曾经因为做研究专注投入,睡梦中梦到我尚未研究的议题,被刊登在某些顶尖学术期刊,而当场吓醒,立刻把题目写下,然后着手这个议题的研究。最后,我也把这篇论文投稿到梦中的期刊,果如预期被刊登出来。这真是“美梦成真”的最佳范例,也是专注力的辛苦结晶。



做社会科学研究,当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因为社会科学的本质就包括了对于人、事、物的观察。当我们尚未有特定的研究主题时,借由敏锐的观察力,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研究议题。尽管我们已有了正在进行中的研究主题,我们仍需运用观察力来细察研究情境中的人、事、物,因为我们很可能在观察和情境中激荡出新的火花,进而发现更值得探讨的层面,拓展研究的视野!


接纳与分享


做学术必须要有这样的特质,接纳无情的批评与分享研究的发现。

接纳包括两种:一种是接纳别人对你的研究有不同的观点(这是别人对你);另一种是接纳各种理论、典范,不管这些观点与你的是否一致(这是你对别人)。我不喜欢某些学者习惯把所有的观念以二元论切割,例如,做量化的研究就要否定定性研究的价值,奉行定性取向的就要大大批判量化研究的所有问题,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态度并不适当。多看看每个理论、每个观点、每个研究方法的优点与限制,多接纳不同的想法,将可孕育更好的研究。

至于分享,有些研究者很喜欢把自己弄得很神秘,一直不愿意跟同行分享他的研究。可是,这样的人在过了十年之后,往往还是没看到他在研究上有任何具体的结果。其实,做研究好比在孵蛋,有时候,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共同讨论,起码可以让大家判断这颗蛋是不是已经胎死腹中。若有跟大家分享的热情,在学术界也将拥有更多的朋友,对研究会有更大的助益,学术的这条路才可长久。



诚实,是做研究的重要特质之一。

做研究,必须要忠于你的实验数据,例如,前阵子韩国的人类胚胎干细胞学者黄禹锡及其研究曾红极一时,但后来他所发表的干细胞研究成果之实验数据却被发现是经过修改、捏造的,因此也严重损害了韩国在这方面的信誉,即使后续的相关调查证实他另一项领先全球的克隆狗技术乃货真价实,但仍挽回不了他早已破产的学术声望,由此可见诚实在学术这一行的重要性。

另一个重要的人格特质是,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优缺点,才能了解自己适合从事哪方面的研究,不适合碰触哪些性质的研究。我刚回台湾时,曾经提过一个计划,研究重点为探讨学生在理化实验室里的互动情形。

当时,研究对象是三十名中学生,我连续拜访过他们六次,详细记录他们每一个人的实验情形,并访谈他们对科学的观点,然后再做后续的资料处理与分析。经过这次研究,我发现我不太能再做这方面的研究,我发觉我不是这种拼命纯卖苦力的人。我可以有很多的想法与创意,但没办法面对这种纯苦力计划。因为我诚实面对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所以,我后来的研究才会愈做愈有趣,更加喜爱我的工作。当然,诚实面对自己的先决条件是需要多方面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才有机会反思自己的优缺点。千万不要什么都不做,每天空谈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做研究要乐观!在学术界,免不了要投稿到各个期刊,因此常常必须接受期刊审查者的意见或指正。对此,我常常是以感激的角度来看待,因为有了他们的意见,我的研究有更大的成长。当然,这当中如果没有乐观的态度是办不到的,你很可能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否定自己的研究,或是抱怨别人不懂自己的东西。

另外,乐观也让我得以实现许多成果。有时候,我会与同行合作一些计划或合写论文,在将这些论文送到期刊审查时,我都会抱持着乐观的态度,因为我始终相信,“我没有一篇文章是放在抽屉,后来被刊登的”,况且,就算被拒绝,也可以知道自己研究的缺点。所以,做学术或研究一定要保持一份乐观的心情。


欣赏别人与欣赏别人的研究


这和接纳的能力或许有关,我觉得我还蛮喜欢阅读别人的研究,特别是好的研究。好的研究拿来欣赏,不好的研究也可以引以为鉴。

我的一些学生常会跟我说:“你看某某某的研究做得那么差,也被刊登。”对于学生这样的态度,我并不喜欢,我希望他告诉我说:“这篇文章整体而言虽然不是很出色,但也能看到某几个很值得欣赏的点。”所以,我会要求他回去列出这篇论文被刊登的三个正面理由,也就是,你要正面地去讨论研究问题、欣赏别人的研究。事实上,正面地欣赏别人比批评别人更加重要,特别是你想成功的话。我觉得,每篇论文或许有不好的地方,可是我能欣赏他好的部分,当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喜好阅读


阅读不但是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我的兴趣,我很喜欢看书、看期刊论文,也很喜欢阅读其他人的文章,像朱敬一院士《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信》里说的“不住相读书”——不要为了特殊的目的而读书。其实,我修读博士学位时,修了很多课,读了很多当时或许觉得不是很有用,只是为了应付课堂要求的东西。可是,过了三、五年后,我才发现,我博士论文的想法可以撑一段时间。可是,等到我五六年后需要突破时,反而是那些当时所念而自己认为并不相关的东西,对自己的帮助却渐渐地突显出来。

比方说,很有趣的是,我曾读过珍古德的书,因为那时候我有一个朋友修了人类学的课,他们有“带回家的考试”(take-home examination),朋友在写作业时遇到瓶颈,我为了帮他,只好开始读珍古德的书。珍古德是研究猩猩的,在她的书里面有一个重点是,为什么猩猩不能发展出更高的智慧?这个问题对于学习十分重要,猩猩的基因跟人非常接近,但为什么猩猩没有办法变成人?其实,这些阅读和我当时的研究一点都不相关,但却对我后来在学习研究上有很大的启发。


喜好讨论


社会科学研究最害怕一种情况,那就是每天关起来自己读书,读完了之后,觉得自己快得诺贝尔奖了,自诩自己怎么想得出这么伟大的东西。以前,我最害怕研究生跑来跟我说:“老师我告诉你,我发明了一个教育的理论,就是学生的学习成就跟他的家庭背景、先备知识、学习动机、认知风格都有关系。”他想要设计几个研究去检验这几个假设,我告诉他,这不过是把你读过的文献拼起来而已,这顶多能写一本教育学的教科书,但却没有办法做一个研究。他回去想完了之后,又跑来跟我说:他又发明了一个理论,但我知道那个想法早在1980年后就没有人做了,因为它在1980年之前就被推翻了。听到我这样说,他还很怀疑地问:“真的吗?”这个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书读得不够多,二是平常没有学术讨论的习惯,才会有这么自以为是的想法。


反应能力


要往学术界发展,需要一个基本的反应能力。首先,反应要稍微快一点,这对于一个人培养研究的敏锐度也有帮助。第二,在学术这条路上,你常常要过很多的关卡,像是博士论文口试、找工作等,如果反应不够快,很可能当场就卡在那边,因为别人是在十分钟、二十分钟内去判断一个人的表现,所以,身为一个研究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反应能力才行。类似的状况也会出现在学术会议上,当你口头发表论文时,总不能别人提问时,你却当场愣在那边,或许你真的知道答案,只是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但这也不行;即使不知道很具体的答案,也必须让人认为你还是有一些初步的想法,也就是说,必须在最好的状况下呈现自己。


上面所述,都是我认为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该有的基本特质。当然,我觉得这些特质也可以用在自然科学的研究者身上。有人或许会问,批判能力、聪明才智、社交能力与数学能力不重要吗?我对于这个看法有下列看法。


批判能力


“批判”是指很严格、很具体地去评论别人的研究,有时候,送审论文收到的评论真的是很严格,但也要很感谢这些审查的人,这么细心地去看自己的作品。批判能力虽然重要,但我始终认为,欣赏能力必须要大于批判能力,若批判能力大于欣赏能力,那就不会是一个好的学者,因为他只会说别人不好,却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但好的学者也不能完全没有批判能力。


聪明才智


聪明才智虽不是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条件,这并不意味着聪明才智完全不重要。基本的聪明是做许多工作都需要的,但从我的经验看来,一名好的研究者未必要聪明绝顶。


社交能力


好的社交能力对于一个研究者是有帮助的,但最根本的还是研究的本质,如同朱敬一院士所说:“学术界并不害怕好的东西被淹没,害怕的是烂的东西被认为是好的东西。”学术界不是垄断市场,这个期刊不要,如果它真的够好,还是有另一个期刊会要。千万不要奢望用社交能力达到某些学术目的或是学术地位。

我刚回台湾的时候,参加了一个由“国科会”举办的教人如何发表论文的座谈会。在会议中,有个资深的研究人员说:“你要多参加国际的研讨会(这听起来还合理),去看主编有没有去、编辑委员有没有去,你要跟他打招呼,之后他们就会记得你和你的研究。以后,他若是审到你的文章就会记得你,甚至有好的印象。”我想,或许这曾经奏效过,可是,若在座的都是新进的研究人员,为什么要跟他们说这些呢?资深研究人员该说的,或许是“要如何把研究做好,写出有品质的论文”,这才比较重要吧!我觉得谈这些东西是很不好的示范,我必须承认,或许有人靠这样成功过,可是,这不是正途,一定要靠自己的实力去达到你要的境界,而不是靠这种方式。我认为,社交能力应该用来让你有些可以讨论、互相分享的同行,而非用在投机方面。


数学能力


对量化比较不感兴趣的人,走纯质性研究方法也没关系,但要有基本能力。所谓的基本能力,意指至少要看得懂量化的研究,你不能因为走纯质性的研究,就完全不参考量化的研究,因为在你研究的议题中,一定有人用质性的研究方式,一定有人用量化的研究方法。


总之,若一位研究者无法具备前述所有的特质,那么批判能力、聪明才智、社交能力、数学能力这些是可以牺牲的,可是,对人的好奇心、创造力、分析组织的能力、专注力、观察力、接纳与分享的态度、诚实、欣赏别人研究的能力、乐观,则反而是成为一个好的研究者相对重要的特质。


本期编辑  文健


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国际刊物指南(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

 



https://m.sciencenet.cn/blog-2499505-954080.html

上一篇:打开电气时代大门的人
下一篇:休伊森和他的手绘蝴蝶画

3 孙颉 曾荣昌 陈昌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2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