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雯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huxie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充实的过好当下,雯雯,加油,相信自己,静心、静美、静善!

博文

该不该去支教? 精选

已有 16132 次阅读 2015-7-13 11:36 |个人分类:生活随笔|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中国教育, 教育问题, 支教

我该拿什么去支教?

我的先生曾是一位高校教师,而我虽没有做过教师,但是心中一直有过当老师的念头和理想,暑假已至,我和先生商量,带上孩子去支教2个月,一方面可以尽自己所能帮帮山区的孩子,另一方面也让我的两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有个与大自然和农村接触和体验。  原计划8月去贵州或西藏支教,和支教联盟多次沟通和确认,他们希望我的支教能坚持12个月或24个月。这让我有点犹豫,毕竟时间有些过长。

得知至少要1年的支教时间,这和我们的预期迥然不同,我们因此也不得不重新考虑,我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孩子也正在上幼儿园,如果脱离现状长达2年支教,那么我们的事业必将受到阻碍甚至停滞,孩子目前的环镜也会全然变化,毕竟没有人会在此等你,城市2年的变化也会让你感觉到日新月异,当我们再次回归城市的时候,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我们小时候都在农村出生长大,现在农村也有许多的亲戚,对农村特有感情,我们也亲眼目睹农村留守儿童的孤单与困苦,特别是前段时间毕节小孩集体自杀的时间让我们心里更是震撼,我们打从心底想去给予那些孩子一点帮助,带去哪怕只是一丝一毫的温暖,可是就算我们过去了,短短的数日就能产生很大的变化,给到很多的帮助与关怀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教育需要从制度上去改革,光靠社会的爱心人士去支教,仅仅只是杯水车薪。

   

    据我了解的支教大致目前分为3种。

第一种,是纯粹的吃喝享受型的。

支教的时间一般在4~7天不等。有官方组织也有民间组织。官方组织主要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为代表。麻烦当地的村民不说,还是公款吃喝,并没有达到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作用。更不要说是帮助当地人有所发展了。民间组织与各种各样的慈善基金会。短短的一个周时间其实是没有什么成效的。这种显然不是我们想去的,与其去做,不如不做。

第二种,一边享受一边教书型的。

这种组织一般多见于民间。各种的爱心社和爱心机构。大量的招募志愿者。在某种意义上,很大一部分人很少有事情可做。每天的课时量就是1~2节,其他时间都在闲着。经常举行会餐,生活较为奢侈。甚至有些志愿者直接沦为做饭的,因为别的志愿者不会做饭,那么做饭的义务就别无旁骛的落到了他们的肩膀上。

第三种,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体验生活型的。

这种需要1年,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能做到这种类型的人是少之又少。

 支教人的出发点主要归为3种,要么出于功利,比如有的去支教1年,在考公务员时候可以加分什么的。要么出于好奇,在大城市长大,厌倦了城市喧嚣,想体验下农村生活。要么出于爱心,丢下现有的环境,去农村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可是不管是哪种?这些支教有效吗?微信上经常看到支教过后孩子们更迷茫,因为支教的老师流行性大,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同,孩子们不知道该听谁的。这样支教不但没有起正作用,后遗症一堆。

    这样的支教靠谱吗?我看答案未必,即使靠谱,现在农村面对的教育更大的问题,农村空心化,很多村的村小都没有了,孩子们需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有学可上,只有镇上才设有学校。以前一窝蜂上的希望小学基本都被荒废。农村的教育问题让人堪忧。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没有接受正确的教育和思想引导,未来的社会不堪设想。

 关于农村文化问题,王波博主的正在裂解的文化基因分析的非常全面和客观。

中国教育的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最终导致了整个教育体系的严重失衡,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整体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是教育体系本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又岂是我们前往支教就能解决的问题?      

教育产业化真的可能是一大败笔,诸多问题日渐显出。

(图片来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



https://m.sciencenet.cn/blog-2533479-905072.html

上一篇:未来30年,孩子们面临怎样的职业世界?
下一篇:科学网博文检索条啥时有?

38 徐耀 杨正瓴 朱晓刚 陈小润 许培扬 徐晓 李竞 李颖业 冯大诚 刘艳红 蒋新正 姬扬 李宇斌 曹聪 黄永义 李学宽 徐旭东 王春艳 吕洪波 张能立 许方杰 曹俊兴 张忆文 宁磊 万润兰 李升伟 唐凌峰 侯成亚 姚伟 彭真明 李健 汪育才 biofans ljxm xuexiyanjiu zhujt2005 RMB blackrain0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