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部件技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求新 研究方向:数据库、MIS,教育部教指委计算机分委会专家工作组成员

博文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草稿)

已有 7344 次阅读 2011-1-2 13:5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技术, 课程教学大纲, 考核内容与要求

说明:本大纲未经认定,只供参考!

课程名称:数据库系统原理与技术                        课程代码: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将数据库理论和应用设计实践相结合,使考生在理解数据库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培养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中所涉及的问题将以本课程大纲中所确定的识记、理解和应用的有关要求为依据,试题将不超过大纲要求的内容。但是,考题要求考生具备理解并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考试大纲及课程内容中所给出的场景只是特例,试卷有可能在其他场景条件下提出问题。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数据库技术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
1.了解数据模型三要素及常用数据模型;
2.了解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3.掌握数据库定义、操作、管理、设计的方法;
4.掌握一种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SQL SERVER的管理和使用方法。
课程学习宜采取教学与案例助学相结合的方法,借助部件库最小系统网络版实验平台,通过课程的学习,使考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学会设计数据库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包括:
1.应用结构化或面向对象方法建立数据模型的方法;
2.根据数据模型设计数据库模式并优化设计的方法;
3.基于某一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关系代数与SQL语言对数据库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
4. 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结构与设计的一般方法。
在本课程的助学或教学中,培养考生的上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使考生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还使他们能够在考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试题涉及到内容与考核目标之间的大致关系在大纲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中给出。答题的广度和深度不超出课程内容,考生可参考题型举例。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后续课程为: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
第二部分  课程考核目标与内容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首先应该了解数据管理发展历程,了解顺序文件、链表文件、随机存取文件、索引组织文件等文件组织方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和数据的两层映象,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索引文件的功能与基本构成,理解倒排表的操作、B+树的组织结构与基本操作
内容
第一节 数据处理
重点介绍了数据管理经历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数据不保存;数据需要由应用程序自己管理,没有相应的软件系统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数据不共享;数据不具有独立性)、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可以长期保存;由专门的软件即文件系统进行数据管理;数据共享性差;数据独立性低)和数据库系统阶段(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好,冗余度低;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并对这三个阶段进行了比较。本节还简单介绍了几个常用的数据库的特点。
第二节 数据库技术概述
    介绍了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重点介绍了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即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模式(也称概念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和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是数据库物理结构和存储结构的描述,是数据库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介绍了数据库系统在这三级模式之间提供的两层映象:外模式/模式映象和模式/内模式映象,数据的两级映象保证了数据库外模式的稳定性,从而从底层保证了应用程序的稳定性。
第三节 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及存储结构
本节介绍了链表结构文件组织(数据在物理上可以任意存放,利用指针表现数据间的逻辑关系)与线性表(记录按地址次序物理邻接地排列)二种不同的组织数据的方法。采用链表结构的优点是效率高,缺点是结构较复杂,维护不方便,操作缺少灵活性。采用线性表结构并以顺序文件形式存放,结构较简单,数据维护容易,容易实施,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目前采用的主要形式,缺点是效率较低。强调目前使用最多的关系数据库采用线性表结构存储数据的方法。
第四节 索引文件组织
本节介绍了索引文件的意义和作用,介绍了一般索引文件、非关键字索引文件、B+树索引结构等的特点、组成。重点分析了采用B+树索引方式对查询效率的改善。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数据处理
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管理经历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数据记录等长存放概念。
第二节 数据库技术概述
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与主要功能,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的概念和涵义;数据库系统在三级模式之间提供的两层映象;外模式/模式映象和模式/内模式映象;数据冗余,数据独立性,数据安全性,数据完整性。
第三节 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及存储结构
数据库中的数据常用的存储结构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第四节 索引文件组织
    索引文件,非关键字索引文件,索引链接文件与多重链表文件索引,B+树索引结构。
考核要点
第一节 数据处理
识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人工管理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理解: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解数据管理经历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理解三个阶段的各自特点和区别。
第二节 数据库技术概述
识记:数据库管理系统组成,三级模式(外模式、模式、内模式)与二层映象(外模式/模式映象和模式/内模式映象)的内容,数据逻辑独立性、数据物理独立性、数据冗余、不一致数据、数据完整性与数据安全性等的概念及意义。
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各部分主要功能,数据库系统在三级模式之间提供的两层映象的原因与意义,外模式/模式映象和模式/内模式映象等之间的关系,数据独立性与安全性的必要性及主要方法。
第三节 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及存储结构
识记:关系、记录、数据项、属性、关联关系、线性表。
了解:层次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常用的存储结构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第二章  数据库设计中的数据模型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了解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理解数据模型的三要素及常用的三种数据模型的概念与设计方法,理解实体及实体间联系方式,掌握E-R图的设计方法、E-R图到关系数据模型的转换方法。了解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绘制方法。
内容
第一节 数据模型
     本节首先介绍了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即数据结构(用于描述系统的静态特性)、数据操作(用于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完整性约束(是完整性规则的集合)。随后分别介绍了数据之间的联系,实体联系模型的涵义(它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是用户与数据库设计人员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一方面它具有较强的语义表达能力,能够方便直接地表达应用中的各种语义知识,另一方面它还应该简单、清晰、易于用户理解)及表示方法,主要介绍了最为常用的实体-联系方法,该方法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E-R图提供了表示实体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同时还介绍了三种最常用的数据模型即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并分别介绍了三种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及完整性约束、各自的优缺点和从概念模型转换而来的方法。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利用面向对象建模工具建立数据模型的方法。
第二节 关系数据模型
     关系数据模型的概念,关系数据模型设计方法。
第三节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UML定义的类图,利用Rose的建模操作。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的三要素的内容与意义,三种数据模型的概念,基本数据操作,数据之间的联系及分类;概念模型的涵义及表示方法;实体-联系方法;
第二节关系数据模型
关系数据模型的组成,关系的概念及特点,从E-R图到关系数据模型的转换方法,关系模型设计时的特殊问题。
考核要点
第一节 数据模型
识记: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完整性约束的概念和意义;数据之间的联系及分类;概念模型的涵义及表示方法;实体-联系方法;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的涵义与区别以及他们的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及完整性约束和各自的优缺点。
理解: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的涵义与区别以及他们的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及完整性约束和各自的优缺点。
应用:应用所学进行实体抽象,并运用E-R图建立满足一定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数据模型。
第二节 关系数据模型
识记:关系数据模型的结构、特点及有关概念;关系数据模型的设计方法。
理解:从E-R图到关系数据模型的转换方法。
应用:运用从E-R图到关系数据模型的转换方法建立满足一定条件的关系数据模型。
第三章 关系数据库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了解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依赖关系(完全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候选关键字,主关键字和主属性的基本概念,范式的基本概念和关系规范化的方法。
内容
第一节 基本概念
本节介绍了关系模型的一些基本概念:域(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模式(关系名和关系的属性集)、元组(关系中的每个元素)、关系模式(关系的描述包括关系名、组成该关系的属性名、属性向域的映象以及属性间数据的依赖关系)、数据库的型(数据库的描述,它包括若干域的定义以及在这些域上定义的若干关系模式)、数据库的值(关系模式在某一时刻对应的关系的集合)。同时介绍了数据库中的关系应具有的性质。
第二节 函数依赖
本节首先介绍了函数依赖的涵义:通过一个关系中属性间值的相等与否体现出数据间的相互关系。随后重点介绍了函数依赖的三种类型:部分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的涵义。
第三节 候选关键字与主属性
本节讲述了数据依赖相关的一些概念:关键字(也称为码,指能唯一确定各个实体的一组属性)、候选关键字(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主关键字(若一个关系有多个候选关键字,选定其中一个为主关键字)、主属性(包含在任何一个候选码中的属性)、非主属性(不包含在任何码中的属性)、外部关键字(关系模式中,属性或属性组并非该关系模式的码,而是另一个关系模式的码)等。
第四节 关系规范化
本节首先分析了为什么要进行关系规范化,讲述了操作异常包括插入异常、修改和删除异常。随后重点介绍了范式的概念(符合某一种级别的关系模式的集合)及范式的分类,重点介绍了各类范式的概念及其涵义:第一范式(关系模式的所有属性都是不可分的基本数据项);第二范式(在满足第一范式的基础上,每一个非主属性都完全依赖于码);第三范式(关系模式的每一个非主属性既不部分依赖于码,也不传递依赖于码)。并且介绍了关系模式规范化的步骤:(1)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2)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传递函数依赖;(3)消除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和传递函数依赖;最后讲述了关系模式的分解以及判断与原关系模式等价的三个标准:(1)分解无损连接性;(2)分解要保持函数依赖;(3)分解既要保持函数依赖,又要具有无损连接性。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域、模式、元组、关系模式、数据库的型、数据库的值。
关系应具有的性质。
第二节 函数依赖
函数依赖的涵义、部分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
第三节 候选关键字与主属性
关键字、候选关键字、主关键字、主属性、非主属性、外部关键字。
第四节 关系规范化
范式的概念及分类、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
关系规范化的步骤、关系模式的分解方法、关系模式分解正确性的判断标准。
考核要点
第一节 基本概念
识记:关系、域、模式、元组、关系模式、数据库的型、数据库的值的概念。
理解:关系应具有的性质。
第二节 函数依赖
识记:函数依赖的涵义、部分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
第三节 候选关键字与主属性
识记:关键字、候选关键字、主关键字、主属性、非主属性、外部关键字。
第四节 关系规范化
识记:范式的概念及分类、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
理解:关系规范化的步骤、关系模式的分解方法、关系模式分解正确性的判断标准。
应用:对关系模式实现规范化,使其满足第三范式。
第四章 关系数据库实现及使用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理解关系代数的并、交、差、笛卡儿积、选择、投影、连接、自然连接、除运算。掌握SQL语言,深入掌握SQL 的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操纵。
内容
第一节 关系代数
本节主要讲述关系代数的运算:传统的集合运算(将关系看成元组的集合,其运算是从关系的“水平”方向进行的角度来完成)包括并、交、差和广义笛卡儿积;专门的关系运算(这类运算同时涉及行和列)包括选择、投影、连接和除。关系代数的运算符包括:集合运算符、专门的关系运算符、算术比较符和逻辑运算符。
第二节 关系演算
本节介绍了元组关系演算(以元组变量作为谓词变元的基本对象,实现检索和更新、删除和插入功能)、域关系演算(以元组变量的分量作为变元的基本对象,实现检索操作和更新操作)。
第三节 SQL语言概貌
本节主要介绍了SQL语言的主要特点:(1)综合统一,SQL语言集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操纵语言、数据控制语言的功能于一体,语言风格统一,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库生命周期中的全部活动;(2)语言简洁,易学易用,SQL语言功能极强,而且语法简单,接近英语口语,容易使用;(3)高度非过程化,用SQL语言进行数据操作,用户只需提出“做什么”,而不必指明“怎么做”,因此用户无需了解存取路径,存取路径的选择以及SQL语句的操作过程由系统自动完成;(4)极强的适应性,以同一种语法结构提供两种使用方式,SQL语言既是自含式语言,又是嵌入式语言;(5)SQL语言支持关系数据库三级模式的结构。
第四节 SQL数据定义功能
本节主要介绍了SQL的数据定义功能三部分中的两部分:定义基本表和定义索引。定义基本表部分讲述了定义基本表的语句格式、修改基本表的语句格式和删除基本表的语句格式;定义索引部分讲述了建立索引的语句格式和删除索引的语句格式。
第五节 SQL数据查询语句
本主要介绍了SQL语言的查询功能,主要包括简单查询(只涉及一个表)语句、连接查询(同时涉及两个以上表的查询,包括等值连接查询、自然连接查询、非等值连接查询、自身连接查询、外连接查询和复合条件连接查询)语句、嵌套查询(将一个查询块嵌套在另一个查询块的WHERE字句或HAVING短语的条件中的查询)语句和集合查询(将多个SELECT语句的结果进行集合操作的查询,集合操作主要包括并操作、交操作和差操作)的语句。
第六节 SQL查询语句的加强
本节介绍了一些实际关系数据库产品中SQL的查询语句格式,通过实例说明了与标准SQL查询语句的不同之处。
第七节 视图
本节首先介绍了视图的定义:视图是从一个或几个基本表(视图)导出的表,它所对应的数据不实际存储在数据库中,数据库中只存储视图的定义,视图一经定义就可以和基本表一样被查询和删除,也可以用来定义新的视图,但更新操作将有一定限制。随后重点讲述了建立视图的语句格式、查询视图的语句格式。最后介绍了视图的优点:增强数据逻辑独立性;简化用户的操作;对机密数据的安全保护功能等。
第八节 SQL数据更新语句
本节介绍了SQL语言的数据更新功能,主要包括基本表数据的修改、删除和插入三类语句和更新视图的语句格式。
第九节 SQL数据控制功能
本节主要介绍了SQL语言的数据控制功能,主要包括授权语句和收回权限的语句。
第十节 嵌入式SQL 
本节主要介绍了嵌入式SQL的涵义(宿主语言中使用的SQL结构),然后重点介绍了嵌入C或PASCAL的SQL查询语句格式。
第十一节 查询优化
本节首先介绍了查询优化对查询效率的影响,随后重点介绍了查询优化语法树和优化常用到的变换规则。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关系代数
传统的集合运算(并、交、差和广义笛卡儿积);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连接和除);关系代数的运算符(集合运算符、专门的关系运算符、算术比较符和逻辑运算符)。
第二节 关系演算
元组关系演算和域关系演算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 SQL语言概貌
SQL语言的主要特点:(1)综合统一;(2)语言简洁,易学易用;(3)高度非过程化;(4)极强的适应性;(5)SQL语言支持关系数据库三级模式的结构。
第四节 SQL数据定义功能
定义基本表的语句格式、修改基本表的语句格式、删除基本表的语句格式;建立索引和删除索引的语句格式。
第五节 SQL数据查询语句
简单查询语句、连接查询语句、嵌套查询语句、集合查询语句。
第六节 SQL查询语句的加强
更名运算、输出定向、外部连接。
第七节 视图
视图的定义;建立视图的语句格式、查询视图的语句格式;视图的优点:增强数据逻辑独立性;简化用户的操作;对机密数据的安全保护功能等。
第八节 SQL数据更新语句
基本表的数据更新语句、删除语句、插入语句;视图的更新语句。
第九节 SQL数据控制功能
数据控制的概念;SQL数据控制的授权语句格式和收回权限语句格式。
第十节 嵌入式SQL
嵌入式SQL的涵义;C语言中嵌入式SQL查询语句格式。
第十一节 查询优化
查询优化的意义;查询优化语法树的表示。
考核要点
第一节 关系代数
识记:并、交、差、广义笛卡儿积、选择、投影、连接、除、集合运算符、专门的关系运算符、算术比较运算符、逻辑运算符。
应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传统的集合运算和专门的关系运算。
第二节 关系演算
理解:元组关系演算和域关系演算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 SQL语言概貌
理解:SQL语言的主要特点:(1)综合统一;(2)语言简洁,易学易用;(3)高度非过程化;(4)极强的适应性;(5)SQL语言支持关系数据库三级模式的结构。
第四节 SQL数据定义功能
识记:定义基本表的语句格式、修改基本表的语句格式、删除基本表的语句格式;建立索引和删除索引的语句格式。
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定义基本表,并可对基本表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能够建立索引和删除索引。
第五节 SQL数据查询语句
识记:简单查询语句、连接查询语句、嵌套查询语句、集合查询语句。
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据库进行简单查询、连接查询、嵌套查询操作。
第六节 SQL查询语句的加强
识记:输出要求中更名子句、INTO子句、外部连接的格式及语句。
应用:能够运用输出要求中更名子句、INTO子句、外部连接的语句实现对表和视图的查询操作。
第七节 视图
识记:视图的定义。
理解:视图的优点。
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立视图操作、查询视图操作。
第八节 SQL数据更新语句
识记:SQL数据插入、修改、删除操作的语句格式。
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操作。
第九节 SQL数据控制功能
识记:SQL数据安全性控制的授权和收权语句格式。
理解:SQL语言的数据控制功能。
第十节 嵌入式SQL
理解:嵌入式SQL语句的涵义和语句格式。
 第十一节 查询优化
理解:查询优化的意义;查询优化的算法规则。
第五章 数据库的保护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考生应掌握数据完整性约束的涵义和实施方法;数据安全性的涵义及实施方法;事务的概念、特点及SQL语言提交和回退事务的方法;并发事务带来的三种不一致性,并发控制的原理及实现方法;数据的备份与恢复机制、日志的作用。
内容
第一节 数据库的完整性实施方法
本节主要介绍了数据库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方法:(1)缺省约束;(2)检查约束;(3)惟一约束;(4)参照约束(5)主键约束等。
第二节 数据库的安全性实施方法
本节首先介绍了数据库安全性的涵义(防止未经授权非法使用数据,防止数据的泄露、篡改或破坏),随后介绍了数据库安全性实现的方法:(1)定义视图;(2)访问权限控制等。
第三节 事务处理
本节首先介绍了事务的基本概念(一个数据库应用中执行一个逻辑功能的操作集)及其特点:(1)原子性(2)永久性(3)串行性(4)隔离性,随后介绍了事务的处理过程分析,最后详细讲述了SQL的事务开始和结束的语法格式。
第四节 并发控制
本节首先介绍了并发处理可能带来的三种不一致性:(1)丢失数据(2)读未提交数据(3)不可重复读;随后介绍了并发控制的主要技术即封锁,锁的类型、锁的相容性、锁的粒度、封锁带来的新问题即活锁和死锁。
第五节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本节首先分析了常见的故障类型:(1)事务故障(2)系统故障(3)介质故障;随后介绍了事务日志的作用,最后重点介绍了数据库恢复和数据转储的几种方法。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数据库的完整性实施方法
数据库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方法:(1)缺省约束;(2)检查约束;(3)惟一约束;(4)参照约束(5)主键约束。
第二节 数据库的安全性实施方法
数据库安全性的涵义(防止未经授权非法使用数据,防止数据的泄露、篡改或破坏);数据库安全性实现的方法:(1)定义视图;(2)访问权限控制。
第三节 事务处理
事务的基本概念(一个数据库应用中执行一个逻辑功能的操作集)及其特点:(1)原子性(2)永久性(3)串行性(4)隔离性;事务的处理过程分析;SQL的事务开始和结束的语法格式。
第四节 并发控制
并发处理带来的三种不一致性:(1)丢失数据(2)读未提交数据(3)不可重复读;并发控制的主要技术即封锁,锁的类型、锁的相容性、锁的粒度、封锁带来的新问题即活锁和死锁。
第五节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常见的故障类型:(1)事务故障(2)系统故障(3)介质故障;事务日志的作用,数据库恢复方法和数据转储的几种方法。
考核要点
第一节 数据库的完整性实施方法
识记:数据库完整性约束的实现方法:(1)缺省约束;(2)检查约束;(3)惟一约束;(4)参照约束(5)主键约束。
应用:灵活应用SQL定义数据库完整性。
第二节 数据库的安全性实施方法
识记:数据库安全性的涵义(防止未经授权非法使用数据,防止数据的泄露、篡改或破坏);理解:数据库安全性实现的方法:(1)定义视图;(2)访问权限控制。
第三节 事务处理
识记:事务的基本概念(一个数据库应用中执行一个逻辑功能的操作集)及其特点:(1)原子性(2)永久性(3)串行性(4)隔离性;事务的处理过程分析;SQL的事务开始和结束的语法格式。
理解:事务的处理过程分析;SQL的事务开始和结束的语法格式。
第四节 并发控制
识记:并发处理带来的三种不一致性:(1)丢失数据(2)读未提交数据(3)不可重复读;并发控制的主要技术即封锁,锁的类型、锁的相容性、锁的粒度、封锁带来的新问题即活锁和死锁。
理解:并发处理的三种不一致性,死锁和活锁。
第五节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识记:常见的故障类型:(1)事务故障(2)系统故障(3)介质故障;事务日志的作用。
理解:数据库恢复方法和数据转储的几种方法。

第六章 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SQL Server及其管理工具使用方法,学习SQL Server中数据库的创建与维护方法,了解Transact-SQL 语言,了解SQL Server中存储过程及触发器的使用方法,学习SQL Server数据导入、导出方法。了解SQL Server的应用系统开发环境。
内容
第一节 SQL Server管理工具
本节介绍了利用SQL Server管理工具建立数据库、表、索引及其结构维护的操作、建立视图的操作及视图的使用,SQL Server中数据完整性保护及其实现、备份与恢复的概念及操作方法、数据库安全性管理(身份验证、登录帐号的管理、创建用户帐号、服务器角色及其权限、数据库角色、权限管理)等方法,介绍了查询分析器的使用方法。
第二节 Transact-SQL 语言简介
本节介绍了Transact-SQL 语言中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操纵语言,数据控制语言,系统存储过程及一些附加的语言元素。
第三节 SQL Server中的存储过程
本节介绍了存储过程的概念、优点,使用Transaction-SQL 命令与企业管理器创建存储过程的方法,介绍了存储过程维护方法及系统创建的存储过程。
第四节 SQL Server中的触发器
本节主要介绍了触发器的概念、原理、种类、功能及作用,介绍了触发器的创建、管理与应用方法。
第五节 SQL Server中的数据导入和导出
本节介绍了SQL Server中的数据导入和导出方法。
第六节 SQL SERVER应用系统开发环境
本节介绍了SQL SERVER应用系统的二种系统结构,介绍了利用ODBC,JDBC开发应用系统的方法。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SQL Server管理工具
利用SQL Server管理工具建立数据库、表、索引及其结构维护的操作、建立视图的操作及视图的使用,SQL Server中数据完整性保护及其实现、查询分析器的使用方法。
第二节 Transact-SQL 语言简介
Transact-SQL 语言中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操纵语言,数据控制语言。
第三节 SQL Server中的存储过程
存储过程的概念、优点,使用Transaction-SQL 命令与企业管理器创建存储过程的方法。
第四节 SQL Server中的触发器
触发器的概念、原理、种类、功能及作用及触发器的创建、管理与应用方法。
第六节 SQL SERVER应用系统开发环境
利用ODBC,JDBC开发应用系统的方法。
考核要点
第一节 SQL Server管理工具
识记: 利用SQL Server管理工具建立数据库、表、索引、视图的操作方法,查询分析器的使用方法。
理解: 主键、插入列、删除列、索引/键、CHECK约束的概念,索引的分类,列间连接的概念,数据完整性的分类与意义,SQL Server支持的4种基本备份,备份的方式,数据库的安全性管理功能,SQL Server身份验证的二种模式,权限的分类。
第二节 Transact-SQL 语言简介
识记: 创建数据库、表、索引、视图的语句,数据录入、修改、删除、查询等语句,授权与收回权限的语句。Transact-SQL 语言的变量、表达式与常用函数,流程控制语句及简单程序设计方法。
理解: Transact-SQL 语言的使用方法。
第三节 SQL Server中的存储过程
识记: 存储过程的概念,创建与维护存储过程的方法。
理解: 存储过程的优点及应用方法。
第四节 SQL Server中的触发器
识记: 触发器的种类,创建触发器需要注意的问题,不同触发器的应用方法
理解: 不同触发器的作用原理及在应用系统中的作用。
第六节 SQL SERVER应用系统开发环境
识记: ODBC,JDBC的意义。
理解: ODBC,JDBC在实际应用系统开发中的地位与使用方法。
第七章 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了解数据库设计的步骤,理解并掌握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以及数据库实施的方法,了解数据库运行与维护的内容。
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本节首先介绍了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根据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使之能够有效的存储数据。(2)根据用户应用的需求,设计应用程序,提供存储、维护、检索数据的功能,使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准确地取得所需信息,向用户提供最为友好的人机界面。(3)研究如何使系统具有尽可能优良的性能,尽可能多的实现人工系统所不能达到的功能,尽可能高数据的安全性,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提高数据共享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决策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创造信息效益。随后介绍了数据库设计的方法。
第二节 数据库结构设计
本节分别介绍了数据库结构设计的四个阶段,即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设计。需求分析的任务和目标是通过详细调查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充分了解原系统(手工或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概况,明确用户的各种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系统的功能,同时简述了需求分析应获得的对数据库的要求: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并介绍了数据字典的概念(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数据字典的组成部分:数据项(是不可再分的数据单位);数据流(是数据结构在系统内传输的路径);数据存储(是数据结构停留或保存的地方,也是数据流的来源和去向之一)和处理过程(处理过程的具体处理逻辑一般用判定表或判定树来描述)。
随后介绍了概念结构设计的定义(将需求分析得到的用户需求抽象为信息结构即概念模式的过程)和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有实体分析法、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属性综合法和关系规范化方法。重点介绍了实体分析法。
同时介绍了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设计好的基本E-R图转换为与选用DBMS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和步骤,重点讲述了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1)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2)一个m:n 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3)一个1:n联系可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4)一个1:1联系可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5)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间的一个多元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最后介绍了数据库物理设计的步骤:(1)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存取路径的选择和调整;确定数据存放位置;确定存储分配);评价物理结构。此外还讲述了数据库物理设计的主要内容:(1)为关系模式选择存取方法(包括索引、聚族方法和HASH方法);(2)设计关系、索引等数据库文件的物理存储结构(确定数据的存放位置和确定系统配置)。
第三节 应用程序结构设计
本节以SQL Server为背景用实例讲述了应用程序结构设计的方法,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数据库设计的概念;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数据库设计方法及步骤。
第二节 数据库结构设计
数据库结构设计四个阶段即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的任务和目标;需求分析的方法、数据字典的概念、数据字典的组成、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概念结构的特点、概念设计的步骤、数据抽象的类型、E-R图的设计步骤;逻辑设计的步骤,E-R图相关系数据模型的转换;数据模型优化的方法;物理设计的步骤、内容、如何确定物理结构、评价物理结构。
第三节 应用程序结构设计
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方法。
考核要点
第一节 概述
识记:数据库设计的概念;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数据库设计的方法;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理解: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数据库设计的方法。
第二节 数据库结构设计
识记:数据库结构设计四个主要阶段的目标和任务;需求分析的方法;数据字典的概念;数据字典的组成;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概念设计的步骤;分E-R图的设计与视图的集成;逻辑设计的步骤;物理设计的步骤和内容。
理解:需求分析的方法;E-R图向数据模型的转换;评价物理结构。
应用:结合案例对实际问题进行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设计、
第三节 应用程序结构设计
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方法。
第九章 其他数据处理技术概述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考生应掌握近年来数据库技术的几个新的发展方向,包括: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分布式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等技术。
内容
第一节 数据仓库
本节首先介绍了传统的基于OLTP的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弊端,随后介绍了数据仓库的概念,同时讲述了数据仓库的处理技术。
第二节 数据挖掘
本节介绍了数据挖掘的涵义、数据挖掘的过程模型和常用技术,最后讲述了目前数据挖掘的主要应用。
第三节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
本节首先介绍了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领域;随后介绍了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及程序设计语言。
第四节 分布式数据库
本节首先解释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涵义和代表产品,随后解释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存储、查询处理、事务处理和数据复制等核心技术。
第五节 XML
HTML、XML标准及其主要结构特点。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数据仓库
传统的基于OLTP的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弊端;数据仓库的概念;数据仓库的处理技术。
第二节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的涵义、数据挖掘的过程模型和常用技术;目前数据挖掘的主要应用。
第三节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领域;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及程序设计语言。
第四节 分布式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涵义和代表产品;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存储、查询处理、事务处理和数据复制等核心技术。
第五节 XML

HTML、XML标准及其主要结构特点。
考核要点
第一节 数据仓库
识记:数据仓库的概念;
理解:传统的基于OLTP的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弊端;数据仓库的处理技术。
第二节 数据挖掘
识记:数据挖掘的涵义;
理解:数据挖掘的过程模型和常用技术;目前数据挖掘的主要应用领域。
第三节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
理解: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领域;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及程序设计语言。
第四节 分布式数据库
理解: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涵义和代表产品;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存储、查询处理、事务处理和数据复制等核心技术。
第五节 XML
识记:HTML、XML标准;
理解:HTML、XML主要结构特点。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包括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不同条件下的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1.指定教材:程学先、程传慧、曾玲、郑秋华、陈永辉、杨晓艳等编著,《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第二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参考资料:苗雪兰 编著,《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程》(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三、自学方法指导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3学分,建议总课时64学时,含实验16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次       内容                     学时
1 数据库基础知识                 6
2 数据库设计中的数据模型 6
3 关系数据库                         6
4 关系数据库实现及使用     8
5 数据库的保护                     4
6 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    6
7 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        8
8 Oracle数据库系统            2
9 其他数据处理技术概述    2
   实验                                  16
        合   计                          64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按大纲规定试题中主观性题和客观性题的比例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的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部分约占20%;“理解”部分约占30%;“应用”部分约占5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编程题和综合应用题。

附录: 题型示例(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被选择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把正确答案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设计DB的存储结构属于数据库设计的(   )阶段。
A.逻辑设计    B.概念设计     C.物理设计      D.需求分析
二、填空题
1. 函数依赖根据其不同性质可分为完全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和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题
1.数据独立性
四、简答题
1.视图与表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五、计算题
设有关系R、S和K:
R                         S                    K
A B C               B C D           B     C
6 4 2                4 4  9           4      2
6 5 3                4 2  5           5      3
5 6 8                5 2  6
5 3 8                6 8  4
试计算:R ÷  K,  R与S的自然连接
 
六、编程题
1.利用Transact-SQL 语言建立一个学生成绩表,写出成绩添加、修改和查询语句。
七、综合应用题
1、 某企业集团有若干工厂,每个工厂生产多种产品,且每一种产品可以在多个工厂生产,每个工厂按照固定的计划数量生产产品;每个工厂聘用多名职工,且每名职工只能在一个工厂工作,工厂聘用职工有聘期和工资。工厂的属性有工厂编号、厂名、地址,产品的属性有产品编号、产品名、规格,职工的属性有职工号、姓名。
(1)设计其概念模型,画出E—R图。
(2)将(1)中的E—R图转换为等价的关系模型。



https://m.sciencenet.cn/blog-2551-400240.html

上一篇:“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讨论题
下一篇:《数据库系统原理与技术》试题库试题与参考答案选编1

1 张利华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