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mm2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jmm26

博文

浅析科普出版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精选

已有 5879 次阅读 2009-8-25 13:55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没有高科学素质的公众群体,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好似纸上谈兵。而科普出版在提高公众群体的科学素养方面拥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它是一个优秀的文化载体和传播手段。然而,当今的现实情况是,面对来自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数字多媒体提供的多种娱乐化手段,使得图书出版的阅读群体人数有逐年下降趋势。如何在图书市场大生态不容乐观的现状下,坚守科普图书的出版,如何尽可能地出版既能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又能取得很好经济效益的“双效图书”,是我们每一位科普图书编辑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1、科普出版的现状

    近几年来,科普图书的出版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无论是引进版科普还是原创科普,在绝对数量上都是增长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这种看似乐观的现象背后,却是一些严峻的现实:作品虽多,但整个科普图书的出版仍显低迷;大多数的图书销量不高,仅几千册;一些原创作品的质量较低,多为一些拼凑之作;许多图书知识老化、选题雷同、内容重复。中国的科普图书市场远还没有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市场,真正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畅销书的作品为数极少,更多的书,还体现在学术和社会效益上。

其次,科学类科普作品中,仍以引进版图书为多,原创相对要少得多。而原创作者力量的培养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可见的未来,科学类科普图书的出版还得以引进版为主。而同时,国内的软件和硬件,无论是专家学者、出版者,还是读者,在科普和科学文化读物方面的思想观念方面都未达到国际水平,我们还处于开阔眼界和努力学习的阶段。

再次,在洋洋洒洒的众多图书中,科普图书属于边缘地位,绝大部分出版机构压根就不出版科普图书,少数专业科技出版社,即便出版科普图书,也是将重点转向实用类科普,诸如“大众菜谱”之类的生活技艺类图书。虽然我对诸如菜谱、养生等类别的图书被冠以“科普”名号是否合理心中存有疑问,但现实是,它们已经成为绝大多数科技出版社的主打产品,占据着展台上最有利最显眼的位置。而同时,科普图书遭受冷遇,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高新科技知识的图书呈非主流化趋势。

 

2、科普图书出版面临的瓶颈

 2.1优秀作者资源的匮乏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我认为是比较关键的原因在于,在学界,科研业绩的评估至今基本上是在传统学科畛域的范围内进行的,如果科研人员离开原学科领域而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普工作,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长期以来,我国的许多热心于科普的科研人员,在申请职称时是不敢将其科普著作和文章列为工作业绩的,因为,列上这些内容,反倒不利于他们获得有关职称的任职资格。

近年来,科普的重要性获得了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的几乎所有人的共识。但是,与这一认识相配套的政策措施还相当少,大量的规定仍旧是不利于科普工作者的。例如,“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章程明文规定,科普著作不属于资助范畴。许多大学的人事部门或科研管理部门规定,教研人员只有在某单位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能作为晋升、评奖的依据。

此类规定必然大大打击热心于科普的教研人员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了很多学者投身科普传播领域的积极性,最直接的后果反映在出版领域,就是造成我们的作者资源的匮乏,找不到优秀的作者资源。要想把对科普的重视转化为国民科学素养提高的现实,各级政府以及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管理部门都应制定鼓励人们投身科普的切实有效的措施。例如,“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奖金”将科普著作也纳入资助范围,设立国家级和地方级的科普贡献专项奖,在晋级、评奖时给以科普作品适当的权重,等等。

 

2.2营销力量的相对薄弱

     相对于热闹的畅销书下销售,科普图书的营销一直都是比较低调和朴素的,很少有配合图书销售而采取的一些非常规销售手段。当然,造成这种现象有其客观的原因,首先,科普图书缺少吸引人眼球的话题或者主题,而这往往是高低营销不可缺少的元素。其次,对于科普图书的销售预期也使得投入相当多的营销经费成为不可能。一般来说,做宣传推广的费用是非常多的,如果将图书销售作为一门生意来看,那畅销书的投入产出比肯定比科普图书要高得多,花费相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然是愿意先做畅销书的推广。再次,从一般经验来看,即便是出版社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放在宣传推广上,科普图书的实际销售也很一般,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与科普图书本身的特质有关。科普图书与文学类图书不同,它还是以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作品,其内容是不能虚构或者夸张的,必须以真正的事实为基础。这对与阅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他花费一定的时间动脑筋来阅读。当然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科普图书给人的感觉是不有趣,读起来不好玩。在当今这个讲究浅阅读、快消费的时代,这是一个弊端。从历史来看,优秀的科普作品成为常销书的可能性远大于成为畅销书的可能性。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当然能够理解并且明白为什么科普图书一直以来缺少好的、成功的营销。但是,我认为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在今天这个海量信息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东西如果不吆喝,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科普图书而言,还是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出版了好书,缺乏好的宣传,造成图书销售困难,积压库存,不能盈利,出版社慢慢减少这方面的出版。如何探讨出一条符合科普图书出版特点的营销方案,如何在有限的经费和时间内让科普图书的销售利益最大化,可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应该关注并且重点思考的问题。

 

2.3数字化出版的冲击

       数字出版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P.R.Bagley对利用计算机检索代码做文摘进行的可行性研究,这一研究和尝试导致了所谓“电子出版物雏形”的诞生,这是数字出版最初的形态,但对数字出版的内涵和外延却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

如今,不仅是科普图书,可以说整个图书市场都受到了来自数字化的冲击。这种影响,具体到图书,来自多个方面,一是编辑过程的数字化,一个是产品的数字化,还有销售的数字化,这里我想重点谈谈产品的数字化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的影响。

       先来看看产品数字化带来的优点。数字出版以二进制数字在电子媒体上给出内容,有多媒体、海量、互动、实时更新、易检索等优点,可基于PC、手机、手持阅读器、PDAiPhone等,数字出版最大好处,是节省了纸张,不用砍树造纸,也不用漂白纸张排污,还不用车辆运输,通过互联网或手机传播,是真正的绿色环保出版。虽然以纸质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图书仍在当今的出版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数字出版势不可挡,必将成为未来出版业的发展方向。

      

3、浅论科普图书出版的出路

3.1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优秀的出版离不开优秀的作者。现有的科研评价体制很难让科研工作者投身到科普创作的领域中来。科普出版的繁荣,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的支持,比如科研工作者的科普成果也可以作为学术成果进行考核。

     除了作者以外,出版行业还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关注读者群体。就读者而言,不同时代的阅读主体虽有不同,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面向世界打开国门,当时一大批介绍西方近几十年来人类新知识新观念的图书充斥市场,非常有名的象《希望丛书》、《新浪潮丛书》等等,发行量都在几百万套,让当时的年轻人开阔了眼界,了解了世界,吸纳了新鲜的知识。今天的读者阅读主体在对看书的态度和需求上发生了变化。以前看书是当成爱好和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现在读书,是不断学习和娱乐消遣的一种。近两年来,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收入的提高,终生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前只有上学才是学习的观念,已被终生学习替代,读书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已被广泛接受。同样,生活节奏加快,一项功能多重作用,也使图书除了承载知识外,赋予了娱乐和消遣的功能,图书必须同时具有“时尚和实用”的特点,被接受的面才可能更大。与之而来的读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总之,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分析作者、读者的变化与需求,才能更好地做好科普图书的出版。

 

3.2 利用数字出版的契机,建立多层次的出版形式。

现在很多人对数字出版的认识不足,并不觉得它会对现有的出版业产生多大的影响,以很多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面前都驻足不前,对其持消极的态度。数字出版就其本质而言是传统出版的内容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是传统出版业在发展过程,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对其产生的冲击,导致原来出版形态的变化。

由于传统出版最终都是以纸张的形式出现,而数字出版以计算机为载体,这样它的表现形态会更加地丰富多彩,从表现形式来看,电子书的表现形态除了传统出版的文字形态之外,更多地是把文字、图像、音频、视频、Flash、检索、关联等进行整合,以最适合的形式来表现相关的内容。比如对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来说,现在有很多医学书都用文字、图片的形式来表现,这样的内容对于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医生来说很容易理解,而如果是对于初学者或者是要作为一种普及性出版物来说,估计就比较难了,主要是不能很直观地看见血液的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计算机三维软件模拟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这样我们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人体内血液是怎么流动的,这要比文字、图片等形式要直观得多,也更能够让人理解。

 

3.3 利用新媒体,重视科普图书的宣传和营销策划。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群体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例如互联网、手机。通过网络发布新书信息,及时迅速。现在,在传统媒体上宣传推广新书的各种手段已经全部被搬到了网络上:如发布书讯、书评、专栏、连载等等。但是,要取得更优化的效果,充分认识网络资讯特性和电脑载体特征是必须的。

作为文化产品,图书营销期间的延长,实际上也是延长了图书的生命周期。因而,从选题环节起,网络就应开始介入图书出版。另外,通过网络预订新书,也成为网络书业营销中的成熟做法。Amazon网站经常发布新书的优惠预订信息,使图书出版前能够获得可观的预订数,延长了图书的宣传推广期间。手机已经成为一种充满时尚元素和巨大影响力的媒体,也必将成为图书营销中的重要媒体现象。

 

近年来,市场上的图书品种越来越多,单品种市场销量却越来越少,图书上架时间也越来越短,图书的盈利越来越困难,出版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没有繁荣的文化出版,国民素养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繁荣我们的出版,如何让中国也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https://m.sciencenet.cn/blog-258739-251334.html

上一篇:2009年8月上海书展
下一篇:10年哲人石,10年科普路

8 武夷山 梁进 刘立 吴怡 苗元华 yinglu pkuzeal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