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gyishanr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ngyishanren

博文

飞机的室内设计

已有 3063 次阅读 2015-6-27 16:05 |个人分类:室内设计|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飞机, 室内设计


在当今世界,飞机在民用航空和军事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飞机的种类很多,而同人民群众直接相关的却是旅客机,它是以人为本的室内设计的主要对象。因此,本文只涉及旅客机和由它改装的专机。

旅客机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它的功能主要是将旅客和随身行李、货物从出发地便捷、安全的送至到达地。由于航线的不同,旅客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少则几十分钟,多达10多个小时。人们都希望在旅途有一个舒适、愉悦的室内环境,能满足人在旅途中基本的物质需要(如:休息、餐饮、入厕等)和精神需要(如:阅读、看电视、听音乐以及对环境产生的好感)。旅客机室内环境涉及的方面与建筑室内环境基本相同,也包括室内空间环境、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二者的室内设计内容、方法与程序步骤也很近似。

旅客机的室内空间一般包括有驾驶舱、客舱、行李舱、货舱等。室内设计的重点是与旅客亲密接触的客舱。客舱空间与建筑室内空间一样,是由界面围合而成,顶界面为天花板、行李架,底界面为地板,侧界面为弧面的侧壁板和隔板、门窗,是具备了地面、顶面、墙面三要素的典型的室内空间。中小型旅客机的客舱一般为一个,平面布置是中间为通道,两边为座椅,卫生间在后部。大型旅客机客舱隔成几段,有的分贵宾舱和经济舱,平面布置为两通道,左、中、右三部分均为座椅,中部和后部均有卫生间。这种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除了能符合形式美的原则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客舱内重量分布的平衡,以保证飞机重心位置在设计范围以内。

   专机的客舱按功能分区分段,有一种专机客舱分成三段:前舱为随员舱,设多个座椅;中舱为多功能舱,有座椅、条桌,可以在此办公、持待、就餐;后舱为贵宾休息舱,中部为通道,两侧有沙发床。贵宾舱设在后部的理由是:后部离发动机较远,振动和噪音较小;离卫生间近,生活方便。根据航空事故的统计表明,机身后部是相对安全的。

客舱的各界面除铝合金地板是固定于飞机结构上之外,内壁板、天花板、门板、行李吊柜盖板等多为铝合金成型组合成的部件板块,便于整体安装和拆卸。这些材料的特点是强度高、重量轻,航空工程界有一句名言:“为减轻飞机的每一克重量而奋斗。”地面铺的是我国生产的航空地毯,要求符合国际防火、防烟、抗静电、防虫蛀、防滴漏及高安全系统的标准,这种地毯获得了中国民用航空局和美国联邦航空局的批准和认可。

客舱的两侧有外窗提供自然采光,它的照度可通过窗帘或遮阳板调节。客舱的整体照明一般采用间接照明,如暗藏灯槽,带乳白色灯罩的灯带,可避免眩光。局部照明采用宽光束的直接照明,如每个乘客上方顶面安装的阅读灯。整个客舱的照明可集中控制和调节,阅读灯乘客可以自行开关。

客舱内部六面体各界面的色彩设计,宜选择颜色淡雅、柔和,纹理光洁、细致的饰面材料,有利于扩展空间感觉,突出现代风格,能营造出高雅、温馨、宁静的气氛。顶面和侧面上部宜选用高明度、低彩度的材料,地面和家具的色彩可以深一些,这种上浅下深的设计,使人产生一种平衡和安全之感。我在专机客舱的色彩选择中,采用了大自然柔和的颜色:天花板、行李架、侧壁上部和窗套为白色,侧壁中部为浅蓝色,象征蓝天白云;侧壁下部为米黄色,地毯和座椅套为深浅不同的绿色,象征大地、森林和草原;而上部呈带状的金黄色喇叭布象是一束和煦的阳光;这样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意境由然而生。

旅客机的家具主要是座椅,它的特点是:1、多功能:靠背可调整角度,便于休息,靠背上有小桌板,便于餐饮,扶手可插耳机,可以听音乐;2、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3、可以收放折叠;4、结构材料为高强度金属材料;5、牢固的固定在地轨上,可承受很大的过载;6、可快速装拆,位置可前后移动、调整;7、靠垫和座垫均为阻燃材料。保证生命安全是对乘客最大的关爱,因而在应急舱门处不设家具,保证发生事故时的顺利逃生,要注意氧气面罩、救生衣、救生设备的存放,做到平时不显露,急时用得上。

旅客机的室内陈设宜简化,由于墙面较小,不必用字画来“补壁”。但我也曾见到过喷绘在客舱隔板上的大幅国画。有位室内设计师在改装好的外国元首专机中挂上相关的工艺画,如元首和夫人的肖像,在“狮城”新加坡专机中挂有狮子的工艺画,得到了外宾的好评。室内陈设最能体现一种风格的,我在专机客舱装饰设计中曾选择有松、竹、梅“岁寒三友”的纺织面料来做窗帘和座椅套,用来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https://m.sciencenet.cn/blog-2636174-900972.html

上一篇:火车、汽车的室内设计
下一篇:航天器的室内设计

2 陈湘明 罗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