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ncylyh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encylyh123

博文

不会忘记的火车经历

已有 3257 次阅读 2020-12-27 20:03 |个人分类:纪念生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轰隆隆隆开火车,开到北京去,见到毛主席。”这是幼儿园阿姨教儿童用凳子接龙、玩游戏唱的儿歌。但我与火车真正亲身相遇是45年前,在广西桂林的全州县参加桂林地区12县一厂矿中学的篮球赛。比赛空余时间与队友专门到全州火车站,看火车。


这个时间比“我们走在大路上”的国庆70年专题片中的江西赣州老区老奶奶看火车的时间要早很多年。老奶奶在高铁开通的第一天从山里赶到车站,第一次看的是动车高铁火车,而我1974年从一个群山环抱的工矿中学到火车经过的县城看的是绿皮火车。好像当时没有绿皮火车这个词。我算是当时的火车新新类,火车是从画报、报纸、课本上看。


在全州县的火车站,货车、火车都有,我到的站是货运站,每天都有栗木锡矿汽车到这里送货拉货,送来锡产品,拉走煤等火力发电燃料。老太太见到动车喜悦激情满脸笑,双眼都无缝。我?与我一起到车站的同学队友,后来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我是双手拍,双脚跳,火车火车叫个不停!还走到火车轮子比划,哇!火车轮子这么大这么高,比我还高!这个情景都是32年(2006年)后,同学在桂林相聚吃饭时忆起。他讲的我记住了。今天从昆明乘高铁、坐动车路过贵阳直达恭城瑶族自治县。过往火车的记忆一幕幕就在眼前。


1976年从桂林到南宁,参加自治区先进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从桂林站坐绿皮火车到南宁,迎送有序,火车印象不深,记住的是欢送场面。1978年3月坐火车的记忆就特别深刻。是自己要长久离开,先是从与桂林一山(海洋山)相隔的恭城栗桂(栗木锡矿)顺搭父亲单位的吉普车,绕了几个县(恭城、平乐、荔浦)进山再到桂林,他们要工作,对我,要到学校报到的新生搭便车,是很受欢迎的,其中有我哥,这是蹭车的理由。上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发明世界首例铌钽冶炼技术的实验与应用的厂矿,就是这个矿,它也因此在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上天成功后,得到国务院嘉奖通报。


从栗桂坐班车到桂林要花10多元钱,还要7个多小时。搭顺车就省了,与熟人一起还能看看以前没有见识的。到桂林买上海到昆明的79次特快。买票排队,只有站票。如果上车运气好,站在柳州下车人的旁边,3个多小时就有座位。但我1978年3月到1982年2月一次也没有幸运降临,更多的是站到贵阳或安顺以远才有人下车,轮到座位时,20多个小时过去了,扶着座位靠背站的20岁小伙的脚都站肿了,下车到回到学校,睡在床上脑袋都还有轰隆轰隆的响声,连续两三天才退。昆明回桂林是起点站,提前买学生票有座位,但不敢奢望买卧铺。卧铺票价是二级工人一个月38元的月工资,我们肯定不敢花父母的钱买卧铺。连想都想不到买卧铺,有票有座位坐车回家就欢天喜地了。


第一次放寒假回家过春节是1979年2月,父亲亲自到桂林接我,住在栗矿驻桂办事处招待所,我的高中同学到桂林站接我,到招待所已是凌晨2点,父亲等我。父亲腿有严重风湿,行走困难,1960年就批准了免除干部义务劳动。第二天到桂林银行学校见了正在培训的大姐,就坐吉普车回栗木锡矿了。完整的乘火车出、回旅行有了。后来知道有出差报销,火车卧铺是公差人的。硬卧、软卧都是后来参加工作好长一段时间才弄清的。回家个人旅行的人肯定是买座位票,有位子就坐,没位子就站。春节车站都人山人海,绿皮火车满员超员,一节车厢120个座位,24排,车厢人挤人,上了车就别想移动一下脚步,固定地站在上车时得到的位置。上厕所就更困难了。

除了读书四年春节回家往返的火车经历外,还有两次印象最深。一次是1983年春节后,从昆明到甘肃金昌出差,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做课题,为毕业学位论文调查取样,自己玩了火车下下铺的自创新词。那时已不是春节,但是学生身份没有资格坐卧铺,买的是座位票。想到40多小时转成都过秦岭穿宝鸡停兰州再到金昌,期间还有乌鞘岭。出发时就拿上实验服和报纸,上车已是晚上,开车一会儿,穿上实验服,铺好报纸,钻到座位下板凳睡觉:下下铺!两次赴甘肃金昌调查取样,如此重复。别人后来问起是怎么到那么远的地方去的。我就说下下铺票。我等学生身份除了座位就是站,要么就是座位下的下下铺。冬天还好办,冷解决一切难题;夏天就享受了,各种气味,各种脚气,下下铺的待遇。那个时候安全,行李放在行李架没有人拿。


再有就是1985年春节,桂林到重庆没有直达,就先到柳州再买转贵阳到重庆的车票,两次转车。柳州站到贵阳的车上,上车就很困难,有依次排队上,也有爬车窗的,为的就是抢在开车前上得去,回家不误。我和老婆上了车就没有移动一步。两个人你看我我看你,站了近10个小时,车上厕所都站满了人,天冷,车窗紧闭,空气闷,我们安全进到贵阳站转乘重庆车。在重庆火车站出站,人挤人,一步一步挤着往外走,突然跌倒,后面的人仍往前,好不容易拦住站起。后怕!后来参加工作,虽然仍不时坐火车,但乘飞机也可能了,自己花钱就是。第一次坐飞机是1985年夏天,从桂林到昆明70元机票,花了一个月工资,加上不足10月补贴。那时坐飞机花公款不够格。机场礼品店的茅台酒也就17元。


坐火车少了,但看新闻听经历,坐火车的全国紧张程度仍是大事的大事。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每年有了春运安排,历时40天长短不等,1999年又开始双休日周末、增加节假日,假日经济进入人们生活。春运、暑期运等,火车仍然是旅行的中心话题,特别是深圳等改革开放城市的火车站,春节前后人流陡增,运输压力紧张程度高居不下,所谓盲流、流串犯等成为整治春运的口号,进城务工的农民是直接受影响的群体。时常不断有火车挤出事故的报道,黄牛党倒票猖狂,国家机关重拳整治。这些新闻让我知道交通紧张程度依旧。


大概在2000年前后,一切悄然变化。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进入日常生活,高速铁路从沪京线扩展。高铁、动车加入绿皮车的火车系列,铁路交通彻底改观。从昆明到桂林,以前需要提前排队买票,坐32个小时长途熬两个夜晚、一个白天才到,现在经贵阳或桂林、柳州站台转运,只要6个小时左右就到达。还有飞机、私家车等运输工具选择,我们的交通已彻底变化,出行自如,方便到家。高铁成为我们的明信片,小车家庭必备。


发展不仅解决了回家出行的大难题,旅行已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进行曲,是城乡、工农、山地平原、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精准扶贫、生态补偿的重要途径,是共同致富的重要保证。从前一想到春运、出门见到、听到就怕,想不出、梦不见有什么法子可以解决如此的交通运输难题。但广阔大地就是有能人,有舵手,有开拓者,有前后一致向前闯的创新团队,我们有了高铁、动车、自驾车、大众航空等联动,通达里程突飞猛进,基本没有死角的现代交通网络,问题解决了,硬化路面村村相连。交通是改革、发展解决问题的典范之一。时代、共和国有更多精彩!



现在绿皮车的硬座车厢,原来的人造革座位已变软席戴套装饰。货架是那时的上上座,我大学同学讲出来的词,人挤人的车厢里,人就坐上货架——上上座。

动车进站

恭城车站,封闭的瑶族自治县快达腾飞

坐了多少来回的绿皮火车:昆明-上海

绿皮火车的硬卧,一车厢60个卧铺位,20个车厢还要加挂,卧铺车厢4、5个,1个软卧车厢;今天湛江到昆明18个车厢,好像有10个卧铺车厢。

绿皮火车的软卧车厢

今天见到的绿皮车与机车头,从前机车头是东方红号

绿皮车厢的现在夜景

下下铺被油漆桶占着,从前个人旅行的备选


刘南利:挥之不去的记忆

读了李教授有关火车的记忆感触很深,本来有些记忆,尤其是美好的记忆就想让它深埋心里,待到我们真正老了,坐在摇椅上才慢慢回忆。今天,既然李教授号召,同时读过他的佳作,感同身受,不妨在记忆的海洋里搜出其中最美好的碎片和大家分享。


记得是1980年春节后返校吧,当时班上广西的同学都约好在柳州站汇合,乘坐上海至昆明的79次列车,这些同学中自然肯定是以权大哥为首,还有韦星林、李曙光,其他还有哪些同学不大记得了,但是还有一位公主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她就是梁冬云同学。正是因为她才使得那本来枯燥和痛苦的乘车记忆变得美好。记得在我们进站准备乘车前就预感不妙,人是出奇的多,座位是肯定没有的,不知道是谁出的主意,说我们干脆到贵阳下,换乘北京至昆明的车吧,或许运气好还会有座位。火车到达贵阳应该是第二天的10点左右了,按预计北京车大概十二点左右到达。我的天哪!还有差不多两个小时,站台上几乎全是人!那有什么秩序,全是一片混乱!车站广播声、汽笛声、人们喊叫声、小孩的哭泣声交集在一起,震耳欲聋,仿佛战争片中的逃难场景。已经不记得我是怎么上到车上的,等我找到站立位置,喘过气来,回头寻视,让我又惊又喜。惊的是原来走在一起的男同学一个都不见踪影了!喜的是那位公主--梁冬云同学就在我背后不远!我们经过艰难的挪动才站到一起。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车站,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座位,那是走道边上的,好像是好心人让给我们的,总之,我们可以轮流来坐了。开始我还颇有点绅士风度,总想让女孩多坐一会,我就静静地紧挨在她的傍边。可是,久了疲劳终究战胜了风度。就这样,我们彼此坐了又站,站了又坐,你坐下我就依偎在你身边,我坐下你就依偎在我身边……。那次邂逅是我有生以来离女孩最近的一次,现在回想起来,挥之不去,那种纯真永远不会有了,也不该有了。

https://www.meipian.cn/2f0umsk3?first_share_to=other&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55297583&v=6.4.4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35067-1264421.html

上一篇:名著,悲情的永恒
下一篇:湘楚大地再有新颜

5 武夷山 尤明庆 刁承泰 范帅棋 檀成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0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