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出東方-MZLSHU(上海大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zlshu007 寧静致遠

博文

就这样走进科研领域-我的大学报告

已有 4446 次阅读 2015-10-11 21:38 |个人分类:科研历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题记:说起为何要写这篇回忆散文,缘起导师的一篇博文——“教学相长-第一篇SCI文章诞生记”。那日深夜,我看完又激动又惭愧,便发短信予马老师,诉说了自己的感谢之情和惭愧之意。应他要求(是应一本杂志约稿),答应写此文,聊表感激。

引言

要谈读研发文章这件事,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立场。一来我是直研的,没有经历考研的种种辛苦;二来自觉在读研期间所作的努力不及他人的十分之一,实在惭愧。毕业已有三月,回想起在上海大学的这七年,确实有很多想说又说不完的话,借此机会感慨一番,就我个人而言也算是一桩好事,还要感谢我的导师马中良老师。

一、本科阶段

1.书本学习

长话短说做不到,那还是从头说起吧。

首先就是为什么选了生命科学这一领域。当初高考选专业的时候,父母让我不是搞政治法律就是经济金融,然而这两类我都不喜欢,看到生命科学这一专业却甚是喜欢。对于我当时的认知而言,感觉这是一门十分有意思的学科,可以探究世界万物的奥秘,所以在自己能做选择的范围中,填选了上海大学生命科学专业作为保底选择。后来回想起来也很庆幸自己进了上海大学,现在更是以母校为荣。既是自己兴趣所在,再加上初高中的生物和化学底子不错,学习起来自然比较得心应手,大二的时候就提前选修了理应大三才学习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也不错。

2.初识科研

大学二年级,我申请了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在课题导师华老师的指导下,加上自身专业知识储备还算不错,很幸运申请成功了(当时大二的申请者中,只有两组申请成功)。也就是这一契机,让我早早进入实验室,开始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上海大学生命学院的科学训练系列课程)。当时的课题是“N-乙酰葡糖胺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透明质酸合成的影响”,在开展课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文献查阅、发现问题和思考解决、团队合作和组织分配等各项能力。在结题答辩后,我们还整理数据并发表了中文核心期刊文章一篇。在此要感谢这一课题的指导老师华老师,指导过我的王老师以及为此付出努力的学长学姐和小组成员们。这些经历可谓是帮我打下了科研基础,使我在读研期间受益匪浅。大三时,有一门实践课程要求我们选择实验组进行实地学习和实践,当时我选择的是宋老师的实验组。在那里,我学习到了家蚕的相关知识和家蚕解剖的实验技巧,并且在他的指导下提升了科学思维能力,受益颇多。然而,家蚕解剖并获取完整的所需器官对我来说似乎有些困难。

3.毕业实习

在选择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时,发现马老师所在实验组已经开始研究miRNA和癌症相关的一些课题,去打探了一番发现与自己之前的课题经历比较契合。并且在本科的课程学习中,有好几门专业课都是马老师教授(此处为“教”为第一声,意为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位十分严谨的人,对于教学也是极为认真的。综合考虑之后,我跟马老师表达了自己希望在他这里完成毕业设计的意愿。时至今日我已记不清当时的情景,只隐约记得当时他似乎答应得很爽快,而且很快就安排我跟师兄学习,不久就定下了课题——“丹参酮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自此,我感觉自己算是与科研结缘了。

关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开展,一开始并不顺利。此课题原是李老师的,那时她还在南京医科大学任职。实验组其他的师兄师姐做的大多是miRNA与肺癌的关系,并未牵涉中药小分子,所以实验思路和方法不尽相同,而且那时我对这一领域的了解也知之甚微。课题开展之初,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大致了解此类课题的实验思路和设计,并且马老师也会经常给予指点和提示,然后再据此进一步查阅密切相关的文献,想到些灵感就和马老师讨论实验意义和可行性。这些均是课题思路方面的一些事。有了思路和实验方案,那么接下来就要进行实践了,此时就十分考验实验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了。由于大二便已进入实验室动手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细胞培养和常用的分子实验技术都已比较熟悉,于是在大师兄王博士和实验室师兄师姐的帮助下,很快就掌握了相关实验技能,基本能够独立完成课题的实验开展。此时,一切都进展得比较顺利了。

根据以上,大概可以总结一个课题开展的过程:若是已有课题,背景目的明确,那么主要就是查阅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根据问题查阅文献,再制定解决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得出结论。若是没有已有的课题,那就要从确定课题开始了。如何确定一个课题就我而言不甚了解,所以就不讨论了。这些算是我当时所了解的开展科研活动的大致过程。

再回到本科毕业设计这件事上,到最后毕业论文定稿答辩时,我们这个课题只算是刚刚完成了初步探索,实验结果和结论都是有限的。但是对于一个本科毕业生而言应该算得上不错的成果了,并且评上了优秀毕业论文。这都要感谢马老师和李老师的指导以及师兄师姐们对于实验和生活上的帮助。回想当时,我把毕业论文交给马老师修改时,他对于论文的上心和认真细致程度,至今还记忆犹新。至此,算是给研究生课题的开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生阶段

1.课题开始

再来说说读研这件事。起初我是想去考研的,但怪自己太懒、吃不了苦,复习始终没什么效果。不过因为本科的学习成绩优秀、绩点排名较高,并有创新课题的加分,因此有资格参与直研考评。在一番准备后,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直升上海大学研究生。那么选择研究生导师自然而然就是马中良老师了。之后,研究生的课题就延续本科毕业设计。得益于之前打下的基础,在研一时除了学习课程之外,我就直接进行课题的后续实验设计和验证。那时和我同期的组内同学主要是跟着师兄师姐学习实验技能,所以我相当于比他们多了一年的时间,自然课题研究相对深入一些,也才能有之后的毕业前顺利发表SCI文章的成果。虽然如此,研一的课程还是比较紧凑的,所以实验时间比较零散,而生物实验大多是比较耗时或实验周期较长的,因此十分考验时间协调能力,此时课题进展相对较慢。

2.关键阶段

到了研究生二年级,课程安排少了,也就有大把的时间集中做实验,这一期间可以说是实验结果产生的主要阶段。后来,马老师说要去美国做一年的交流学者,那时已经是研二下半学期,很快就要研三了。并且此时,我感觉课题进展遇到瓶颈期,有些实验重复多次也得不到理想的结果,我心里便有些打鼓,略感忐忑。之后,在马老师赴美交流期间,我们会定期进行视频会议,汇报阶段的实验结果和遇到的一些问题,马老师也会根据情况制定后续的任务,也算是比较顺利,我也松了口气。不过马老师不在这段时间,我也是懒散了不少,做实验不拖沓,但对于文字工作就是打不起精神。那时马老师叫我整理实验结果,撰写英文文章。虽然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不算太差,研一时也因为课程需求撰写过课题相关的研究性论文,算是初始草稿。可这个草稿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与之后的实验路线亦相去甚远,与其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还不如直接重写。于是我就开始“艰难”的重新撰写之路,时间也一拖再拖,每次马老师问起我都很惭愧,回答着说还在写,但始终也没有很大的进展。直到后来马老师回国了,我才下了决心把它写完,但依旧是很初级的草稿中之草稿,需要添补和修改的内容还很多。

3.冲刺阶段

进入研三之后,时间越来越紧张了,但是此时做实验已经十分得心应手,一周就可以出一个理想的结果。此时,多年的经验累积终于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算得上实验结果产生的黄金阶段。也正是因为有了紧迫感,所以课题进展的很快,文章的撰写也顺利了很多。然后便是毕业论文的撰写,答辩的准备等等,一切都很顺利。之后,关于这么一篇SCI文章的诞生我就不再赘述了,马老师的“教学相长-第一篇SCI文章诞生记”博文(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57522&do=blog&id=924972)已经讲述得十分详细。回想读研的那段时间,自己还是太懒散了,对于马老师在博文中的夸赞深感惭愧。很感谢能遇到如此包容、因材施教的导师,感觉自己太幸运了。

结语

以上,大致讲述了我在上海大学求学的一些经历和感想,想说的太多没法一一叙述。对于上海大学的感谢,生命科学学院的感谢,那些曾经帮助和教导过我的老师和一起互帮互助过的同学们的感谢那是永远也说不完。

谨以此文,纪念在上海大学的七年经历。

张冰洁  

20151011

说明:本文作者张冰洁(女,现任职上海某公司,从事研发工作),毕业于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小标题及分段为我所改。原文中,出现大学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时间混乱,已改。其余与原文不变(隐去相关老师具体姓名)。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57522-927425.html

上一篇:共同度过-MD ADERSON CANCER CENTER 系列(汇总)
下一篇:你慢慢长大 ---成长档案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