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u1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yu111

博文

我们要为诺贝尔奖努力吗?

已有 5154 次阅读 2012-5-27 01:22 |个人分类:文化生物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教育, 诺贝尔奖, 人种

国人很在意诺贝尔奖,有众多的讨论谈到中国怎么才能培养诺贝尔奖人才。今天看到曹聪老师撰文谈到经济发展和诺贝尔奖的关系,于是就做了个小小的统计,看看都是什么人种得了诺贝尔奖,看看诺奖和什么相关。

 

先看了一下去年的科学奖获得者(2011年):

医学奖:

Ralph M. Steinman 犹太人,生长于加拿大,美国教授。

Bruce A Beutler 犹太人,生长于美国,美国教授。

Jules A. Hoffmann 法国人

化学奖:

Dan Shechtman 犹太人,生长于以色列,以色列教授。

物理学:

Saul Perlmutter犹太人,生长于美国,美国教授。

Brian P Schmidt法国人

Adam G Riess 犹太人,生长于美国,美国教授。

 

7个科学奖里有5个犹太人和2个法国人。

 

再到网上查了查Wikipedia,看到这样的字句:

 

Nobel Prizes have been awarded to over 800 individuals, of whom at least 20% were Jews, although Jews comprise only 0.2%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有超过800个诺奖获得者 ,其中至少有20%以上的人是犹太人,虽然他们只占世界人口的0.2%。

 

这个数据大概能说明一点问题了。这些犹太人来自于各个不同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国家。他们的出生地、教育和成长环境都各不相同。

 

我想起我的博士老板,我的博士后老板,我在美国大学工作时的老板,都是犹太人。

我认识的、在美国的同学和朋友的教授老板,也基本上都是犹太人。

我想起和傅新元教授谈起中国留学生中现在颇有成就的科学家时,傅教授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中还没有一个人超过他、她的老板?

我的回答是:因为他们的老板都是犹太人。

 

看到这些数字,我们还会认为诺贝尔奖是能培养出来的吗?

我们应该怎么为诺贝尔奖努力?

是努力成为犹太人?还是鼓励和犹太人通婚?还是吸引犹太人到中国来?

也许中国科学要象中国足球和篮球一样,组成一支“联合国团队”。这,其实就是“美利坚合众国”模式。

 

培养人才要尊重科学,不能靠主观意愿。

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少数天才,天才是培养不出来的。

中国人已经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将来也一定会再有,但是是遗传学上的随机小概率事件。

我们的人才经费和精力,不能花在买“人才彩票”上,而是要花在买“人才”上。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6037-575336.html

上一篇:“比”
下一篇:公元前500年,地球上发生了什么?

9 曹聪 刘广明 王涛 张骥 刘鹰翔 杨正瓴 翟远征 hangzhou mrliu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