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SCEIENCE & MY SKY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ingstar 致力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专业化与普及化工作!

博文

做了日全食宣传单张

已有 3812 次阅读 2009-7-4 08:54 |个人分类:科学教育|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天文, 日全食

日全食是一种自然的天象,而人类是本能地热爱大自然的。

2009年日全食ABC

     时间:722日上午9:30左右,两千多年来全食时间最长、人类历史上观看人数最多的日全食,估计超过4亿人看到2009年日全食。
地区: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
最佳观测点:浙江嘉兴、安吉、舟山,安徽铜陵、桐城、黄山黟县。

     日全食现象不仅宏伟而壮观,而且又非常罕见。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上一次见到日全食是在1575年,明代万历年间;而下一次能看到日全食,则要到2309年!

     发生日全食的条件是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三个天体,要非常接近在一条直线上。对同一个观测点来说,平均三四百年才能看到一次,太阳被完全遮住的最长时间不超过741秒。

     一次日全食的过程可以包括以下五个时期: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

     初亏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当月亮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圆面的瞬间,也就是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

     每年日食最多出现5次,如果出现5次,那么一定都是偏食。地球上每年至少有2次日食。在南北极地区只能看到日偏食。日全食大约1年半发生一次。每次日食都是在日出时从某一点开始,然后沿着日食带在日没时结束。从开始点到结束点大约绕地球半圈。

     日食带(月影)在赤道上每小时前进1770公里,两极达8000公里

     太阳的直径是月亮的400倍,而它距地球的距离正好也是月亮的400倍。结果,当月亮完全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对那些完全处于月影中的人来说,太阳的表面便被完全遮挡了。

     在太阳将要被月亮完全挡住时,在日面的东边缘会突然出现一弧像钻石似的光芒,这就是钻石环,同时在瞬间形成为一串发光的亮点,像一串光辉夺目的珍珠高高悬挂在漆黑的天空中,这叫珍珠食,英国天文学家贝利最早描述这种现象,因此又称为贝利珠。

     食分用来表示日食的程度。对于日食而言,食分并不表示太阳圆面被遮俺的面积,而是表示日面直径的被遮部分与太阳直径的比值。

     食带,由于月亮的影锥又细又长,所以当它落到地球表面时,所占的面积很小,至多不会超过地球总面积的万分之一,它的直径最大也只有二百六十多千米。当月球绕地球转动时,影锥就在地面上自西向东扫过一段比较长的地带,在月影扫过的地带,就都可以看见日食。

     由于月球是由西向东运行,所以它的影子也是沿同一方向运行,因此各地看到日食的时间是不同的。西部地区的人总是比东部地区的人先看到日食。

     2009年日全食时间之所以那么长(最长超过6分钟),是因为月球在日全食开始前的几小时前刚到达近地点。在如此近的距离,月球看上去比太阳要大8%,因此月球投射到地球的阴影也会更大,日全食时间就更长。

     元前585528日,一场因为日全食而改变了结果的战争,用天文知识换来的和平。

     黄道、白道的交点有两个,这两个交点相距180度,故一年之中有两段时间可能发生日食,这两段时间都称为“食季”,它们相距半年。太阳在黄道上每天向东移动约1度,由于日食的食限为18度左右的范围,太阳从黄道和白道交点以西的18度运行到黄道和自道交点以东的18度,大约需要36天,也就是说日食的每一个食季为36天。

     月球的暗面其实也会被地球照亮,在f/8的摄影器材下,ISO 16001/3秒曝光可以拍到很充分的地球照。

     土星在太阳的正东面,接近地面;水星就在太阳的东面旁边,非常明亮;金星和火星在太阳的西边;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在南方天空;非常著名的亮星云集的冬季星座猎户座,高高悬挂在正南方天空。

安全第一,绝对不要用肉眼直接观看太阳!观测第二,选购专业的日食眼镜。观看日食最长直视不宜超过3分钟,休息30秒以上后再继续观看,牢记两戴一摘

观测日全食可以极大地满足人们的“欣赏大自然的美”以及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日全食手册(宁波2009).rar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6084-241812.html

上一篇:今天给自己想了一个别名
下一篇:大生活中的科学和生活中的大科学

2 王号 张钫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