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SCEIENCE & MY SKY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ingstar 致力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专业化与普及化工作!

博文

霞客行·黔之旅@001--荔波大小七孔桥 精选

已有 7602 次阅读 2009-8-25 21:53 |个人分类:国家地理|系统分类:图片百科|关键词:学者| 贵州, 喀斯特

贵州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但不为外人知,相比近邻四川、云南,旅游业尚不发达,主要原因是交通太不方便了。我们此行是樟江名胜区,它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境内,它以喀斯特地貌所造就的奇山秀水,吸引万千游人,主要景观分布在“大七孔”、“小七孔”、“水春河峡谷”3个景区。尤其是荔波以“中国南方喀斯特”在2007年申遗成功。下面就一起来看这份遗产: 

从贵阳车行7个小时终于来到这土得掉渣的荔波小七孔,车到之处尘土飞扬,但土字还有一解,便是原生态,要不然谁会来呢。

看过很多的水,这里的水算是一流的。从颜色上可以看出,水中含铜离子,因此不能多饮,要变哑巴的。


我左拍右拍,想从不同角度留下漳江的美丽。

小七孔桥,建于清道光年间。并不怎么惹眼,两旁古树参差,见证它古朴的气质。唯一可以让游人兴奋的是一对朋友可以分别站在两岸,一个大声喊:“我在贵州也!”,另一个嚷嚷:“我可在广西呐。”

小七孔景区就是以区内小巧玲珑的七孔桥而得名。小桥流水人家?

呵呵,是不是:枯藤老树昏鸦(鸭)!

看到这里,我可以肯定这里的景色都有一点九寨沟的影子,如九寨的卧龙海、珍珠瀑布、盆景滩等,所以有人将她喻成“小九寨”。当然,其规模、气势与九寨不能相比,却也让我重温了5年前留在脑海里的记忆。

果然不负“小九寨”美誉。

智者乐水,此言不虚。天一生水,水居于万物灵动之首,近水便是近自然,最能够悟道。

一路行来,都是飞珠溅玉的滩,到底也有些审美疲劳了,正在感叹间,前面哗哗水声大作,转过弯来,只见银河飞落下来,这叫拉雅瀑布,当地(布依族)就是香格里拉,就是世外桃源。

确有桃源之象。

夕阳下,一片沉默是金。



水声回荡、悠扬空谷的响水河68级瀑布,错落有致,叹为观止。





树在石上长、水在石上流的水上森林。



踩着这样石块走路,一不小心,不是湿足就是湿身!




有一个树正瀑布?

响水河,这么高的瀑布,能不响吗?

靠近小七孔景区西门的黑龙潭,瀑布是人工的,但是仍难掩其美。黑龙潭从某个角度看,水色颇有九寨的韵味。






优美的弧形水坝,构筑黑龙潭的传奇。





鸳鸯湖,碧波荡漾。

稻花香

丰年在望



据说这里还是最早种植水稻的产区。

【小结】小七孔景区在响水河周围,以瀑布、原始森林和湖泊等自然景观让人心醉神迷。1公里长的响水河,上下落差40多米,形成了70余级的瀑布飞迭。沿河漫步,满目飞泉,满耳淙淙。再往前走,不知不觉中踱入龟背山原始森林。林中,各种树木盘根错节,百多种飞禽栖息其间,五颜六色的奇花异卉俯拾即是。穿越森林,绚丽多彩的一大片湖面呈现在游人眼前。多彩的湖面是多彩的树木反射形成的美景,瞬息多变,百看不厌。

大七孔景区以峡谷为奇。游人在大七孔桥旁入景区,溯流而上便进入“天神峡谷”。但见两岸峭壁耸立、危崖层叠,绝壁上附着朵朵钟乳、层层翠林,宛若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现在就让我来展示这幅油画:


一下车,迎接我的是翡翠一样的绿,这不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如果非要我给个形容词,我选择“清静”。如果非要在它之前加个形容词,我选择“太”。

如痴如醉的峡谷,不断吸引着游人深入。喀斯特地貌特点展现典型且丰富,怪不得和云南石林可以联手进入世界遗产,看来不虚此行了。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数十米跨江而过的天生桥被专家誉为“大自然神力塑造的东方凯旋门。”

高60米、孔宽20米的天生桥矗立于花草树木丛中,一道奔腾不息的瀑布映衬上面的"桥"身,静中生动,静内出声。



水草曼舞,别有雅韵。

特有的喀斯特地貌风格的溪流

崖壁上晶莹夺目的翠绿

妖风洞前的绿是那么的不可一世。

回首天生桥,如回首往事。

正在发育中的岩溶地貌,本可出落得亭亭玉立。

无奈造山运动,地质抬升,失去地下水的溶蚀,只得依稀见得石钟乳的美丽。

无限风光在险峰,两道铁门锁住妖风洞,我只能再回首这片绿。

【小结】大七孔景区以峡谷风光见长,半成熟的喀斯特地貌遍地俯拾,地质地貌原生态,略施人工便清心悦目。



游记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6084-251411.html

上一篇:再返华师大,细看自制教具大赛
下一篇:霞客行·黔之旅@003--飞珠溅玉黄果树瀑布

11 武夷山 王汉森 刘玉平 鲍博 罗帆 杨秀海 赵美娣 吴怡 苗元华 李学宽 刘晓瑭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