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中国真的缺少工匠精神吗? 精选

已有 8975 次阅读 2016-11-10 12:48 |个人分类:社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国真的缺少工匠精神吗?

鲍海飞 2016-11-10

       看了一篇文章,讨论为什么中国缺少工匠精神,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而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让我的思绪一下子跳跃到很远。也就简单说说我自己的一点想法。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开拓、发现与创造的历史,更是无数工匠在其中演绎着不断探索和坚持不懈的创造史,为我们留下许多精彩的篇章,循着这些篇章和典故,让我们追寻那些不朽的工匠和他们的创造。

记忆中,在中学时,曾学习过一篇古文《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是一篇让人读来生趣盎然的文章,让人惊叹人的鬼斧神工之技。

没有天马行空的遥想,没有超脱过人的智慧,没有巧夺天工的技巧,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没有百折不挠的干劲,能够金石可镂吗?

        还读过一篇古文:《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使专诸置鱼肠剑炙鱼中进之。”即,专诸刺王僚。该故事情节动人,更让人惊奇的是其中的鱼肠剑。宋朝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器用》中记载:“鱼肠剑,也称鱼藏剑,据传是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所制,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锡,若耶溪之铜,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制成了五口剑,鱼肠剑乃是其一。”

       若不是在通红通红的炉火中煅烧,若不是一锤一锤反反复复的击打,若不是材料的精挑细选,若不是用心用力,如何打造流传千古的屠龙刀和倚天剑?

        如果说核舟记只是个人的雕木小技而已,那么鱼肠剑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钢铁‘化学’高度,而这是在还没有科学纪元的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代,这说明,中国古人已经从自然中掌握了刀剑的制作技艺,而高明的工匠是必不可少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秦帝国更是让我们看到弓箭的利用。秦时,弓箭等武器的加工制造已经走向质量化和标准化的生产。秦时还有最大的弩,秦弩。这个时期,我们的先人早已经开始了在弓箭等的制造上有组织的生产活动。史料记载:至今已发现的最早的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出土的战国中期的弩。这件弩制作得相当考究,弩机为铜质。从弓到弩,从手持到车载式的运用,无不凝结着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心血。

沧海一粟。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源远流长,先人的创造力更是不同凡响。

说到了秦,想到了秦俑。陕西出土的秦兵马俑,更是体现了我国陶瓷的精湛艺术。先秦时,商朝殷虚的遗址就有陶片、陶罐,并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而且,在这些陶器上已经有纹饰、符号和文字等。而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唐三彩出现了。明清以来,景德镇的青花瓷的制造和研究则登峰造极。这说明我们的工匠已经娴熟地掌握和运用陶瓷的加工和工艺。

       中国古代,早在11世纪的北宋就有了活字印刷术。无须多言,没有毕昇的思考和实践,能有高效的排版印刷和技术吗?毕昇是其中是不折不扣的杰出代表人物---真正的工匠,是独具匠心的发明人和创始人。如果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意志,能够从活版到活字的革新吗?

丝绸的发现和应用更是我国的特产。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和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和织绸了。

生存于自然,就要首先熟悉自然,懂得自然,掌握自然,利用自然。

   

       铭记过去,看今朝,我们的工匠在继续着打造着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传奇。我们中国更是一个实际、实效和实用的国家。

前两天,偶尔在电视上看了中国的纪录片:超级工程(Mega Project)。虽然只看了一点点,但看得让人热血沸腾。中国的高铁、桥梁、港口、贵州的射电望远镜、神州飞船、天宫、蛟龙潜水等等,无一不凝结着中国工匠的创造和精神,每一个工程都饱含着大国工匠的深谋远虑和智慧结晶。近百年来,我们虽然落后,但我们的工匠有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就是要赶上去,就是要超过去。‘工匠’集体智慧的力量在这里显现。

   精神是一种内在的气质和禀赋,精神是一种内在的追求和向往!精神是一种内生的动力和干劲!为别人所不为!到别人所不能到!在神州这片土地上,中国人从来就吃苦耐劳,中国人从来就默默地耕耘。

中国从来就不缺少工匠,中国从来就不缺少工匠精神!

但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这的确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我想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价值观的问题是一个基本问题。这包括了个体价值观和集体价值观。比如,《核舟记》中所记述的雕刻技艺。那我们会问:你雕刻这个东西有什么用?能用来吃饭吗?谁也不曾想到,‘核舟’技术的发展会演变成今天的微、纳制造技术!超前的东西很难被时代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个体的行为和价值也就不被集体所接受和倡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集体价值观思维模式,则从某种意义上即限制或扼杀了个体的价值观,也限制了集体的价值观。因此,一定程度和意义上,主流社会的倡导和意识形态决定了人们的选择和趣味。

社会整体形态和需求是第二个问题。比如,人们对阅读的需求,就会导致印刷术的发展,就会刺激相应技术的发展,因而会产生所谓的工匠。皇权的需求更是一个巨大的刺激,比如,阿基米德解决皇冠是否掺其它金属的问题也是根据需要开展的。

社会行业的竞争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导致社会上大批工匠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思想开放,思想自由,才会有脱颖而出的人和观点出现,才会带来社会的生机活力。不是某个学说一直占领市场,而是让人们有机会学习和质疑,于是才能带来新的学说。迷信、固步自封和一成不变是其对立面。

        在古时,中国的武术是不外传的,而且是传男不传女,这无可厚非。不仅是武术不外传,其它行业门道也都是这样。早期的英国也存在着师徒的关系,为了学习一门技艺,需要数年的时间。毕竟,每个门道里面都有绝活,绝活意味着什么?绝活意味着独一无二的东西。这里有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个体人的生存之道,隐含着个体在社会中竞争和如何生存的问题。因此,那些属于个体的绝活是不会轻易示人的。这里也隐含着,缺少的不是一种传承,缺少的不是一种承认,也不是那些‘绝活’非得据为己有,或者以此唯吾独尊。而缺少的是社会整体的价值认同、技艺的保护和生存安全的问题。从管理层面上说,缺少的是自上而下的重视程度和相应的保护措施。

       由于很多‘绝活’外人不知晓,于是成为本门的独门秘笈,也就少了竞争对手。这样的好处是,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坏处是,难以在理论上上升到一定高度。

        此外,重‘计’还是重‘技’是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国家不仅要有千秋或者百年大计,更要有重技、特技在身,才能走向强国。这就需要把个人的小技变成为国之大技,作为国家的发展之计。一个国家若始终处于战乱之中,那么人们更加尚计,尚谋而已,据技为私。而技不过是成为计的一个手段而已。和平环境下的倡导是国家发展大计。所有的技、计都不过是一时之技和一时之计而已,因此,发展是硬道理,我们也要有不同‘技’的发展,以及不同‘计’的谋划。

如今,提倡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回归,实际上指,我们不仅需要单纯的技艺精湛的师傅、工匠和他们的努力工作,更需要能够提出和解决一些内在的、底层的、根本的,涉及到物理和工程技术内涵问题的工匠大师,更隐含着个体在科研上原始创新的突破。这些工匠将是中国在科研领域上的标志性人物,是科学技术上的顶梁柱。

科研上为了经费的获取、职称的评定、文章的发表所暴露出的更多现象和问题,使人们更加浮躁而忘本逐末,导致人们不能从更深层次和标新立异的角度去研究,也就不会有精雕细琢反反复复的实验验证和推敲研究了,也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也就不能从底层、深层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味地跟踪模仿成为时尚,哪里会有什么工匠和工匠精神?

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提倡,还需要我们的社会更加开放、公平竞争的环境,又需要在生活、生存、管理制度、人性关怀健康健全等方面给予保障。

工匠精神就是个体坚持不懈地在技术上、原理上不断思考、探索、发现和实现,不断求异、求新,然后将工匠的技艺和绝活传承和发展,带动乃至影响一批人、甚至几代人,使之成为国之楷模,成为国之根本和大计。

让我们有中国的牛顿和乔布斯这样的工匠,创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苹果。

或许我们只需要一个小小的突破口。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8905-1013898.html

上一篇:芦苇素颜一片天
下一篇:一生之悔

31 武夷山 姬扬 蒋永华 马德义 王从彦 李颖业 徐令予 姚伯元 曾杰 吕喆 张显 杨顺楷 吕健 张坤 钟炳 张骥 晏成和 徐耀 黄永义 余昕 彭思龙 李学宽 朱晓刚 杨文祥 黄仁勇 强涛 xiyouxiyou xlsd ericmapes yangzengbiao tun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