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为什么要紧盯着文献不放? 精选

已有 27908 次阅读 2013-10-21 12:15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为什么要紧盯着文献不放?  

鲍海飞 2013-10-21

我们为什么始终紧盯着文献(研究论文)不放?这其实是一个好问题。这不仅是对初学者如此,即使对一个久在此道中的人士来说也是必须的。对于没有一线生产经验的初学者,或者没有科研经历、以及没有紧密师承关系的人来说,在一般的环境下,阅读文献是科研入门的第一课。而对于道中人来说则更是把握科研全局、发展动向和方向的必经之路。下面是学习文献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文献的学习过程

在没有老师或学友帮助指导、或探讨的情况下,这是一个总体的学习和认知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汇集的过程,也是问题的探索过程。通过阅读文献可以了解:

1,对某一学科,自己关心的某一个问题的认识,从而理清思路,查找问题的历史源头,来龙去脉。综述文章就属于此类;

2,了解科研发展的最新动态、发展方向。综述文章和快报属于此类;一篇好的研究论文中的前言中也会有精彩描述。

3,因为心中存着疑惑,需要求解、需要答案、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对机制的理解。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就可以领略其中端倪,因此,可以用笔来圈圈点点于文献中。

 

在此阶段,遇到一些难解的问题可留于心中,不要太拘泥。

 

第二:文献的体会过程

文献浩瀚如云海,但精彩的并不多。在博采众长、一览众山小之后,要从众多文献中,遴选出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献,即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论述详细清晰的文献,开始下手仔细研究,专注几篇重点的文献进行学习和体会,那么究竟有哪些是应该值得关注的呢?下面几条也许更重要:

 

1,看前人是如何认识一个问题并阐述或描述这个问题,是逐步递进演绎还是以详实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说话;

2,从文献中要看到如何将一个概念、公式或者原理应用到一个实际的案例中,即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如何将一个概念、公式或者原理的应用拓展延伸到其它领域中,即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4,如何将一个概念、公式或者原理通过修改、修订,加入新东西,再延伸应用到一个实际的案例中,或应有到其它领域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Higgs粒子的理论。

5,学习文献中给出的研究方法、出发点和研究思路。

6,从文献中若能看出或找到所研究问题的精彩之处以及缺失之处,则可高屋建瓴。

7,更主要的是,要从好的文献中发现看待一个问题的不同视角和观点。

8,如何将一个原理和公式如何应用到技术活产品中去。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

在此阶段,对以前陌生或心存疑虑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洞悉和掌握,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的认识也应该有一定的深度,把问题或者思路记录下来,记笔记也许是个好习惯。

 

第三:跳出文献的过程      

1,综上,从相关的或者最新的研究报告中,获得灵感和启发,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经历,以及实验条件,是理论的还是实验的,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潜心做自己的科研。以谋求自己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出发点,获得创新的源头。

2,立足于自身的理论和实验,开始自己的兴趣研究,并不断和以前的文献中的结果相验证,和预期结果相验证,提出自己的认识机制和观点,形成自己的文章。

 

最重要的,一旦捕捉到自己的创新点,不要忘了,写下自己的科技史篇,一旦被人引用了,一旦发现是原始创新,一旦以后评个什么奖,这便是凭证!

实际上,不仅普通研究学者紧紧盯着文献不放,即使是诺贝尔奖委员会也紧紧盯着文献不放,要不如何向世人证明你的原创!而不论你发表在什么期刊上!这实际上是一场文献竞赛,科研竞赛。

阅读文献是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个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阅读文献可以看到差距,研究动向。

文献是前人心血铸就,文献就是武功秘籍!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据说HIgss其人本来没有那么大的名气,结果是被某某名人错误的引用,从而导致了希格斯本人和他的希格斯机制声名鹊起。这又让我们看到:

科研有风险,引用需谨慎。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8905-734681.html

上一篇:记忆之摇篮 文学之启蒙
下一篇:逻辑与想象力---究竟有多少个等式?

67 许培扬 陈湘明 蒋迅 刁程 高友鹤 吉宗祥 石胜利 郭燕茹 王健玲 熊李虎 张琦 李学宽 杨连新 Editage意得辑 钟炳 王涛 褚昭明 武夷山 文玉林 张智才 张忆文 燕双仟 田云川 许有瑞 宁笔 廖晓琳 韦玉程 张武虹 郭朝鹏 王国强 钱磊 张新功 赵序茅 高绪仁 王丽 王修慧 曹聪 陆俊茜 张建福 唐小卿 杨登涛 谢龙 研学交流 柳林涛 董焱章 陈学伟 薛宇 杨文祥 陈小润 邢志忠 李天成 李方国 司黎明 王苗 biofans lbjman rosejump Wiliam yunmu dongxuanmin tdcx fys syjjliu68 ahmen aliala luedong2009 mb0x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