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文章为何越写越长

已有 3993 次阅读 2015-9-17 12:38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文章为何越写越长

鲍海飞 2015-9-17

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阐述心得体会、思想认识,展示发明发现和创造成果。而今文章似越写越长,奇怪吗?其原因盖如下所述。

当前科学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已经达到相当广泛和丰富的程度,人们对各学科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因此,文章的写作更倾向于系统化和全面化。科技文章,亦走八股之形式,从标题、摘要、引言、理论、实验、结论、参考文献到致谢,基本上面面俱到,否则一篇文章就显得不完备。若是好的文章,前言部分就洋洋洒洒包含几个段落,将国内外研究现状描述得淋漓尽致。尤其现在的文章一般都是技术层面上的要多一些,因此,理论和实验两大部分必不可少,互为佐证。文章的核心部分更要交代清楚所采用的模型、模拟计算、工艺流程、测试结果表征等细节,哪一部分都不能少。若写不好就导致文章杂乱、啰嗦和臃肿。

各学科的研究发展已经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微纳米尺度的研究,日新月异,但底层未知的影响因素和变量很多,不确定因素多,这都将影响实验的结果和对实验的解读,故而需要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来剖析和证明。论点总要鲜明,论据总要尽量详实。因此,不仅有证据一,还要有证据二等,才能让人信服。这就需要多种工具、多种途径来论证,尤其是数据分析要旁征博引,实验结果要步步递进,围绕着中心进行阐述。

各大学研究所的课题组之间合作与竞争越来越大,一般来说,都是做大系统、大项目、涉及到大型复杂设备,要写出像样的、有水平的东西,就不能有漏洞,更不能有瘸腿,因此,网撒得大。

最主要的一点,与发现和创新难有很大关系。‘玩家’只能以‘量’来阐述些许发现,进而东拼西凑,即在质上不能胜,便以量来胜。有很多工作,只是东一鳞西一爪的凑数,或者流水式的作业来完成一篇文章,整个文章的亮点显得乏力。亮点少,也是因为现在为了多出文章、应付考核、毕业之类急功近利有关系。有的人楞是把一篇文章拆分成几篇文章,其分量可想而知,从而没有留下经典之篇章,成为遗憾。

此外,现在审稿人的眼光和品味也越来越高,为了减小学术不端,对文章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同时,偏见和歧视也都存在。有的文章本来写得已经很完备,但总能鸡蛋里挑出骨头,还需要补充这补充那等。因此,研究人员在完成初稿时,就尽量多写,以免东西少显得简单和证据不足而造成麻烦。

文章长短,也与个人性格和风格有关系。不善言辞的就写写短篇,能说会道的就来点叙事抒情缠绵。有的人善于抓住试验中的一些细枝末节,行之于文,能够对后人有所启发,那么这也是好事。当然写作长文不排除个人‘炫技’,大摆事实讲道理,显得有分量。

长文章的好处是,来龙去脉较为清晰。对于学人来说,容易学习,从中知道基本的工作步骤和要点。短文章的好处是精炼,看起来花费的时间少,为人为己节约时间,但需要作者花费更多精力去布局谋篇、巧妙地选择和删减,对于读者来说可能要花更多时间去揣摩和探究其细节。能把文章写长是一种本事,写短也是一种本事,不必偏废。

总之,一篇好的文章,需要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需要内容和见解取胜,通过‘设局’、‘渗透’、和‘共鸣’使之引人入胜。古人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又云:篇不在杂而在谋,文不在多而在精。文贵传达精神。正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篇文章,需要红肥绿瘦,有血有肉,恰到好处。如有必要,万言不少,如无必要,一字多余。正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8905-921391.html

上一篇:理工科学生还应学习什么课程?
下一篇:你可以坚持多久?

20 檀成龙 陈楷翰 周金元 徐义贤 柳林涛 李颖业 宁利中 李健 侯成亚 李学宽 姬扬 赵美娣 武夷山 刘忠波 张忆文 麻庭光 马志超 赵理 LongLeeLu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