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未来世界的法则

已有 3561 次阅读 2010-4-15 08:46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David Gelernter几年前为边缘网edge.org写过一篇文章,展望未来50年的计算机技术。我不懂IT,不知道他的“愿景”有多少可能实现。大概意思是,我们的真实的世界可能被一个虚拟的世界所取代——“连绵的无处不在的虚拟世界将取代今天断续的混沌的互联网络。”这是他1991年在《镜像世界》就提出的观点。
 
不过他提出的几个法则,有点儿意思,今天抄出来与大家分享(下面的文字,除了【】里的注释,都是我从他原文翻译过来的,文章收录在边缘网编辑的《未来50年》里):
 
1) 在技术世界里,软件(而不是硬件)决定着技术的状态和变化的步伐。 
技术进步的速度不依赖于我们发明的网络(或者计算的蛋白质等等)。它依赖于我们设计的软件结构。假如你设计了一种新的编排信息的方法,一种新的软件结构,支持它的硬件也最终会开发出来;假如你开发了强力的新硬件,它本身是一点儿用也没有的。十秒钟以前,我的秘书拿着一本关于计算机未来的新书走进来,要我写几句夸奖的话。它跟绝大多数这类图书一样,也是谈硬件的。关于未来软件的书几乎没有。看来,没人知道软件的未来。
 
……今天,软件停滞了;于是技术产业也停滞了。硬件革命不值钱了。为了摆脱停滞,我们需要软件的革命——我敢打赌,我们会有一个那样的革命。
 
2) 替代定律:社会取代一样事物是因为发现了更好的事物,而不是更新的事物。
 
不要指望50年后凡事都会不同。基本的东西还是一样的,这似乎是显然的,然而不是。
 
去年夏天,《纽约时报》有一个头版标题说“电子图书时代,预言为时尚早”。在那一年之前的2000年8月,巴尼斯-诺贝尔(Barnes & Nobel)、微软和其他几家公司正式宣告电子图书时代来到了。他们的伟大预言错了。图书延续了两千年,是因为它好,而不是因为计算机工程师没有考虑过取代它——我们应该能相信这一点吧?正如我1999年写的(也在《纽约时报》),“拿计算机来取代书,就像拿塑料花来取代插花。”我认为,书是近两千年来最伟大的设计。
 
不过,令人惊奇的是,《时报》在去年夏天的那种论调,我们以前就听说过了。早在20世纪70年代,施乐公司就已经宣告了图书的死亡和“E-书”的兴起(大概是这个意思)。我们可以肯定一点,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时报》大概会有另一个头版大标题:“任由专家评说,图书还会保留”。(知识分子就是这样擅长反复利用别人的错误。)
 
50年后,我们还会读印在纸上的书,看画在布上的画。如果运气好,你今天可以听贝多芬,看Fred Astaire的电影,50年后,(假如你还活着)你仍然可以那样。
 
3) 有形的总是战胜无形的  
图书战胜电脑屏幕,并没有什么根本的理由,也不因为书是雅致的给人美感的东西(当然是的)。图书战胜屏幕是因为它很实用。它生来就方便携带、翻阅、浏览,可以在上面写写画画,比屏幕上的东西更好读。但在50年或更短的时间里,这个“有形战胜无形”的定律,将使我们今天熟悉的许多事物走向消亡。
 
买东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家都同意,友好的“中央大街”小商店比大的购物中心更好,而购物中心比批发商店好。没人喜欢批发商店,但是许多人还是去那儿。谁能在亚马逊网上书店享受到买书的乐趣呢?那些书不能翻,也摸不着。不过,也有的买书人不去书店而问亚马逊,是因为它很方便、选择多,有时还便宜——这些有形的好处在任何时候都能超越无形的东西。
 
大学如果不是太得意自满,将为这个定律感到困惑和恐惧。在线教育已经全方位地在眼前出现了。如果我们想学的所有课程都能在网上学习,而且在线课程软件的质量在逐年提高,那么大学还凭什么来证明它的存在价值呢?大学能出卖的是无形的东西。它们提供了无形的校园经历——让你直接面对你的老师,更重要的是面对你的学生和同事,面对你的校园。于是,50年后,大约95%的大学将消失。最好的一些学校也许还能坚持下来,因为它们确实有值得夸耀的实在的东西——声誉,这能给人们带来好的工作和财富。不过它们当然也会发生改变。例如,英语系原是为向学生传播伟大的文学而设立的,现在成了奢侈的地方。很多英语系在今天还坚持认为没有像文学那样伟大的东西。过不了多久,人们也许不会说,“是那样吗?那么你也可以教学生一些老古董呀。”他们会说,“是那样吗?那么我们不再需要英语系了,不是吗?”
  
4) 古尔德纪念定律:技术终究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这位伟大的钢琴家已经过世差不多20年了。古尔德喜欢技术,也掌握着技术。20世纪60年代初,他曾大胆预言录音将取代现场演出。他离开了舞台,走进了录音棚。他关心录音的每个方面——包括音乐的细节和技术的细节。随着20世纪杰出作品的流行,古尔德的录音一直是人们最喜爱的。狂热的古尔德相信技术能取代数百年的表演艺术传统。但他也拿最新的音频工程技术来为钢琴(有时也为管风琴和古钢琴)录音。
 
【古尔德(Glenn Gould, 1932 ~ 1982)生在加拿大,1964年4月在洛杉矶演出后就告别了短短9年的舞台生涯,大概是音乐史上第一个拒绝舞台的演奏家。他是完美主义者,认为只有选用录音带上最好的部分(他常常亲自做剪辑)才能实现完美的音乐。他说,“技术解放了艺术家,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以自己的最高水平构思一部作品,远离紧张、焦虑、手指错音等枝节,达到完美的境地;技术能改变音乐会上令人讨厌而又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将与音乐无关的个人东西排除在音乐之外。”】
 
我们今天迷恋着技术(随便拿张报纸来看看吧)。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迷恋;我们喋喋不休地谈技术,以逃避那些令我们感到紧张和愧疚的话题。如果谈技术,我们就不必谈艺术和科学,谈真与美,谈父母对孩子的道德和精神的(与金钱相对的)责任和义务。不谈道德和精神的平庸,我们可以谈财政和工程的辉煌。 
技术是迷人的话题,也是深刻的话题,但(正如古尔德知道的)终究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50年后,技术会比今天更普遍、更有威力——今天它也在说明很多东西——但我们不会像今天这样依赖它。
 
在未来50年,我们驾御的东西会不会更少?不,我们能驾御更多。明白地说,我们喜欢征服。我们越是富有,越能做更多我们喜欢的事情。
 
所以,半个世纪后的世界跟今天有不同样子,不同的工作方式。它将更加富裕;它将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它也许还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幸福。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992-312191.html

上一篇:过黄山,忆江南
下一篇:三月三日天气新

10 武夷山 朱志敏 钟炳 杨正瓴 赵宇 陈湘明 鲍海飞 钟卫 yinglu luxiaobing12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