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60年回忆录》第五部分

已有 3273 次阅读 2014-3-18 15:50 |个人分类:我的日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作者  许培法

《60年回忆录》第一部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68906.html

《60年回忆录》 第二部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69194.html 

《60年回忆录》 第三部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769813

《60年回忆录》第四部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776540

《60年回忆录》第五部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quickforward=1&id=777094

 

  71、痛失胞妹

我有三个妹妹,很年轻就遭遇不幸去世了,给家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我的父母,一直惦记着她们。我就谨以此文来追忆她们。

大妹叫许芝英,长的眉清目秀,是个很机灵的女孩子。不过那时候条件差,没好衣服穿,也没有吃的,那时候的大妹给我的印象总是面黄肌瘦的。那年大妹妹12岁,去田间割猪草,那时候条件差,每个小孩子都需要帮家里割猪草。午后,天气很热,大家应该都是在家里午睡休息,只有大妹一个人在割猪草。在一个水库边,也许是路滑,不小心掉入水库里,就这么淹死了。等大家发现的时候,她已经没有呼吸。我父母很悲伤,母亲哭得差点昏厥过去,父亲含着泪去买了几块薄木板,自己钉了个棺材,草草埋葬了,也没有很多人来参加她的葬礼。

二妹许祝英跟我最亲热,我们两人是一起成长的。那时候的生活条件差,女孩子结婚都很早,我二妹妹20岁出头就早早嫁人了。她丈夫叫许伟光,家境很清贫。她丈夫对家庭不是很有责任心,二妹嫁过去后,一直郁郁寡欢,面对生活的困难也不够坚强。有一次她丈夫出去干活,她在家里去世了,法医鉴定说是服药身亡。那年我刚好在山东做生意,已经帮二妹妹安排了工作,想让她一起帮我做生意,可没想到,竟然收到了家里传来的噩耗,我就马不停蹄的赶回老家,参加了二妹的葬礼。逝者已矣,留给亲人的却是沉重的思念。她留下一个女儿,叫许静飞,我们全家对她十分关爱,培养到高中毕业。现在全家生活幸福,也算是留下了一脉香火。

小妹许满英,天资聪颖,在各方面表现出色,后嫁给马伟乔,共同养育一个儿子,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不幸的是,小妹25岁那年竟然查出来得了血癌,经过一年多的医治没有一点效果,就这样离开了人世,那年儿子只有3岁。她的离开让父母更加伤痛,三个女儿都是年纪轻轻就过世了,母亲天天以泪洗面,父亲的笑容也不见了,整天是锁着眉头。

现在每每想起那三个妹妹,都会感概万分,如果他们生活在现在的社会坏境,也许就不会这么早离开。现在哪里还需要12岁的儿童去割猪草呢,现在血癌也是可治的。希望他们的后代能幸福的生活。

72、长潭街

长潭街是一个行政村,坐落在勾嵊山北,斗岩东西,浦阳江边。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长潭大桥横贯村前,交通便利。

年轻的时候,我最喜欢在越峰塔上面从上往下观望,能看到长潭街的全貌,整个村庄花红柳绿,房屋整齐有序,河流贯穿村中央。看着美丽的景色,总有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改革开放后,给很多有胆量的年轻人带来了机遇,我就是属于时代的弄潮儿。我那时候一个人,凭着一袋珍珠粉,就开始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开启了我创办越翠企业的道路。那时候年轻,想到就做,风风火火,在朱家坞就创办了我的小工厂。经营了10多年后,发现那边的交通受到限制,我果断决定寻找其他地方发展。

我在诸暨市区、牌头镇镇中心都考察过,后来由于资金限制,还是选在了长潭街作为我事业的第二阶段。那时候的经济还不发达,长潭街村干部都非常欢迎我去那边创办企业,有企业就意味着能带动那边的经济发展。我在长潭街一住就是20年,这边的人热情和善,比较淳朴,我完全成为长潭街的一份子。

由于牌头镇总体规划不好,慢慢的工厂企业少了很多。我们的企业在这种大环境下,能够稳步发展已很不容易了。我还是要感谢长潭街的所有村民的支持和厚爱,使越翠能得到稳定长足的发展。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73、难忘朱家坞

我离开朱家坞已经有20年了,到了长潭发展自己的事业。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关注朱家坞,做梦都梦到朱家坞。这个也许就是落叶归根的意思吧。我60岁退休了,把打拼了一辈子的事业交给了儿子打理。有空我就回朱家坞转转,跟那边的亲朋好友、昔日的邻居聊天谈心。看到朱家坞村民幸福的笑脸,看到那些小孩子都长大人,男婚女嫁,敬老爱幼,大家幸福美满。我也开心的笑到了心底。

我要努力争取为朱家坞出一份绵薄之力。我现在是文化鉴论会会员,就想到推动发展勾嵊山开发项目,我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找来鉴论会其他成员,希望他们能给予一定的意见。又请来各地专家学者,并为学士文化研讨会整理了很多吴越文化。在诸暨市文艺家协会赵惠民主席的帮助下,我们创办了《越翠杂志》,主要宣传吴越文化。石裕堂先生还为越艺博物馆提供了大量的文物资料。

开发勾嵊山的项目还是碰到了很大的难题,我多次去市、镇里汇报情况。这个项目比较大,也许是这个项目他们市区里面不看好,一直没有回音。我努力奔波了几年,一点成效也没有,后来就只好暂停了。既然这个项目流产了,我就只能改变方向,在朱家坞盖了牌楼,不幸在建造快速通道的时候被拆除了,接着我又兴建了越风塔。而后又建造了一所养老院,吸引了一大批人的关注,越翠养老院名声远扬了,很多当地的居民,因为老人没有人照看,都送到了我们的养老院。目前看来,养老院是比较有实际意思的一个创举。在养老院旁边,本人又建造了一座越艺博物馆,也算是比较新颖的举措。

希望等到我80岁的时候,朱家坞能有更美好的发展。


                    74、养老院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中国的养老成为重大难题,城市退休工人有退休金,可农村里呢?农民的养老问题真的非常严峻。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我决定开办一个民办养老院。目标明确后,我就开始摸索怎么去经营这个养老院。本来养老院应该是社会福利机构,由于政府投资比较少,公办的养老院远远不足提供现在的老年人。我就在朱家坞投资100万,建造了一个养老院,希望能够缓解老年人的困境,能替社会出点绵薄之力。

起初的规划养老院的经营实行三三开的收费标准,这样能减轻很多农村老人的负担。入院人自己承担、政府补助、社会集资捐赠各占三分之一。养老院落成后,取名为越翠康乐院,内设置70张床位,可容纳70位老人,并积极去政府机构备案,按国家规定,每张床位可补助一万元。可是我们的养老院三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补助款迟迟没有下拨,社会捐助在没有政府牵头的情况下,也难以实施。  

我们的养老院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农村还是有很多老人没子女照顾,有些子女比较忙,没时间照顾。正在遇到很大困难的时候,我不得不转变思路,把这个养老院作为服务行业来经营,参考了很多养老项目的收费标准,合理收取一定的经营费用,能让养老院不致倒闭。对于这样的服务行业,还是需要服务人员充满爱心,让老人在这边安度晚年,让子女能安心工作。我们每天的伙食都是荤素搭配,营养丰富,也适合年纪大的人食用,平时多开窗,多打扫卫生,还有给老人勤洗衣。平时还给老人提供各种娱乐活动,唱歌、下棋、并鼓励他们做适量的运动。

万事开头难,经过年的经营,养老院已经稳步发展,来养老院的老人也越来越多,我希望养老院越越兴旺。视频: 诸暨市越翠养老院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xMDE2OTQw.html


                75、越风塔

2010年上半年建造了养老院的四合院,给老年人提供了活动的场所。这项工程完工后,本人又在同年的下半年动工建造了越风塔。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选定了越风塔的地址,就是朱家坞村后晨龙山山顶上。我们诸暨文化会的成员,一直在对晨龙山进行考察,经过多次分析论证,一致认为这里是勾践卧薪藏胆的地方,这边的地势能看到四周的动向,退能转移,进能防守,还有很多望台的遗迹。抗日时期,国民党十三军就在这边埋伏,战士都英勇抗战,得到当地百姓的的传颂。

我们采挖了几个古代遗址,发现了很多陶瓷片,和古代的碎块。我们又邀请了安华的专家一起来论证:勾嵊山南有个勾无亭,是勾践越王的后代建造的。据历史资料分析春秋战国时的宝塔形状多为四方形,高度为五到七层,外表比较朴实,塔体较宽,四面有窗,内设楼梯。

我们的越风塔建造完成,宽五米,高五层,层高2.8米,内设有楼梯。上塔可观赏四周风景,北面可观赏诸暨市区的风光,南面是勾嵊山脉诸峰,东面是越西县斗岩风景区。越风塔总投资50万元。著名艺术大师傅维安还为越风塔写了《越风塔记》。现在越风塔也是朱家坞的标志性建筑物,又与越翠养老院相辅相成,也是养老院老人们登高远眺、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76、越艺博物馆

我没有其它的兴趣爱好,就是喜欢古玩玉器和文化艺术品。十年前和石裕堂先生一起组织了一个工艺美术协会,现在艺术品收藏爱好者还在一起研究探讨各种课题。

西施故里整建后,旅游业开始兴旺,我在西施故里旅游区开了个艺术品展览会馆,后又搞了个观赏协会,并结识了一大批的工艺文化工作者。杭州文化宫的许洪波大师对我的艺术品展览会给予很大的支持,还赠送了宋代青瓷八仙,又专门派专家来鉴定了我们会馆的产品。

几年前,协会有个成员个体办了博物馆,我也就有办个自己的博物馆的想法。后来我跟石裕堂先生商量,他也比较支持,但由于那边的地皮批不下来而停工了。当这个想法淡出我脑子的时候,两年后的一天,石先生兴冲冲跑来跟我说,他在绍兴批了一个越艺博物馆。这个消息又激起了我多年的热情,我跟诸暨市文化局的领导联系,领导很支持我们的想法,就这样,诸暨的越艺博物馆可以成立了。我就将朱家坞的旧厂房进行改造,建成了诸暨越艺博物馆。竣工那天,石先生送来一批古代的牌匾,都是有较远的历史文化价值,能充分反映我们越国风俗文化。

杭州文化宫也送来一批字画,都是我们诸暨画家的一些作品。我把一批玉器陈列在博物馆,还有我本人收集的一些古玩陶瓷,总数不下千件。我在市领导的指导下,设置了博物馆的展厅格局,总共有5个厅:越文化人和厅、历代匾额文化厅、茶文化厅、古玩玉器厅、字画艺术厅,还设置了一个藏书阁。

越艺博物馆显示了越国文化,大量藏品真实反映了历史文化,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由于石先生在绍兴有博物馆,所以诸暨这个博物馆由本人管理,所有的安全工作、卫生工作、还有参观接待工作都由本人操作。希望通过这个博物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诸暨,了解朱家坞,了解越国历史和越国的文化。

诸暨市首家民间博物馆开馆视频http://booke.zjol.com.cn/video/v_20121008_8352.html

77、许村祀祖

许姓,是中国百家姓排行26位。属姚重华姚姓妫姓姬姓子孙衍生姓氏。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唐以后许姓大举南迁繁衍于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 可见,我们浙江诸暨的许姓是唐朝以后迁徙而来。

1980年,许村发现了许氏宗太公墓,是一个村民在开茶山的时候发现的,上面刻着许氏宗太公叫柏四府君。据考察是许氏的第二十六代宗太公,许村全部村民同意开展修墓祀宗活动。我也是许氏的后代,听闻这个消息后也赶去参加了祭祀活动。到了许村,发现场面很隆重,几百人的队伍整整齐齐,彩旗飘扬,锣鼓阵阵,村里面的文人开始念祀文。

仪式结束后,老年协会安排了饭菜招待我们这些许氏后人。我作为许氏的后人,感到很自豪,捐献建造了一个简易的凉亭,可供祭祀的人休息避雨。2012年,许氏子孙又开始重整墓碑,并修葺了凉亭。

先前虽然我们同属于一个宗族,但跟许村人少有接触,随着许氏祖先太公墓的发掘后,我们就更加亲近了。

许氏人丁兴旺,名人辈出,许敬宗,唐初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助武后逐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等。近代,有许广平这样的文人墨士,她是鲁迅夫人,生前出版过四本书:《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平》、《鲁迅回忆录》和《遭难前后》。许姓名人不胜枚举,都是我们许姓人的骄傲。



2012年,许村村名又开始组织修家谱,经过大家努力,完成了家谱的制作。我要感谢许村的所有领导干部,为许姓一族了解历史,追根溯源提供了考证依据。希望许姓后人能不断进步,为社会的文明而奋斗。

78、吴境巢勾山

巢勾山是我的老家,虽然村落比较小,但一直是作为一个行政村存在。巢勾山是我爷爷的出生地,我从小就跟爸爸一起去上祖坟,并多次去那边走亲戚朋友。那里还有我父亲的房产、田产。巢勾山与东白山相连,海拔有千米以上,群山连绵,贯穿东阳、诸暨、义乌、嵊州四个县,山路崎岖,不可通车和马车。因为山区偏僻,交通不便,那边的村民都是靠山吃山,经济比较落后,生活比较穷苦。

那边的空气新鲜,没有被污染,山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过着宁静平和的农耕生活。这样悠然自得的生活,让我想到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巢勾山的村民世代居住于此,感觉有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意境,我现在年纪大了,更加羡慕这样的田园生活。

巢勾山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传说天上的白虎降落在巢勾山,不会伤害村民,还会帮助附近的村民排解困难。这边的风景宜人,村民都相亲相爱,白虎就没有再回天上,一直守护着这里的一方水土。

还有传说天上的仙子有一天私自下了凡间,飞到巢勾山被这边的美景吸引,她在桃花潭洗澡,非常留恋这边的景色,也留在了这里。这边的村民有求子的,都去向这位仙子许愿,非常灵验,后来村民就尊称这位仙子为流石娘娘。还有传说有一年发生大旱灾,山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大家在饥饿边缘挣扎的时候,出现了个大善人,他施米帮村民度过了那个天灾。

巢勾山下有个村落叫齐村,村民吃苦耐劳。随着经济的发展,齐村人共同努力,修建了巢勾山水库,因为蓄水量非常大,就修建了发电机。水库里可养鱼,那边的水很干净可以直接饮用,水量又可以发电,真是一举多得的创举。


现在还有很多投资者在评估巢勾山的发展前景,希望在那边建造一座农家乐,让远离农村的城市人,暂时抛开城市的喧嚣,远离城市那汽车的尾气,来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品尝农家野菜,悠然的欣景、钓鱼……享受世外桃源之乐。

79、寺坞村

寺坞村因山坞里历代有建造寺庙而得名,小时候我经常去那边玩。这个村落坐落在山顶上,四面环山,东连巢勾山,西通道人山,北贯东白山,南接义乌宗泽岗。寺坞山清水秀,村民都很朴实,庙宇的香火鼎盛,村民又热情好客,每每有远道来的客人,大家都会来夹道欢迎,。

踏上寺坞的土地,你就能感受到那边的新鲜空气,观赏这奇花异草,山涧的溪水里有美丽的石斑鱼,小鸟在高高的枝头唱着清脆悦耳的歌曲,清风拂面,让你顿时感觉神清气爽。

寺坞还有很多传奇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寺坞有个大的寺庙,里面住着上百个和尚。寺坞还有个道观,里面也有上百个道士。和尚和道士两方都一直有争论,都觉得自己的学术比较高。后来和尚把道观给烧了,不过也许是因果报应,和尚庙也遭遇了火灾,一夜之间化为平地。这以后,听闻有个道士得道成仙,一直在寺坞替村民治病。这个也说明只要心中有佛,心存善念,都是可以成为人人敬仰的人。

现在的寺坞村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新农村,村里有旅馆、饭店,每天都在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希望寺坞村能发展的越来越好。

80、王坟岗

 我在17岁那年就去过了王坟岗。当时有民兵训练活动,一起去山上的年轻人有十五人,我们从朱家坞许坑的东南方向爬上了王坟岗。那时候交通不便利,也没有代步工具,我们都是徒步行走的。那时候的王坟岗还保持着原始的风貌,道路崎岖,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路可以攀爬,只有一条很不明显的小山路,是祖先砍柴、采摘野菜野果开辟的山路。我们沿着若隐若现的崎岖小山路,一路上看到山花烂漫,很多不知名的小花开在道旁,还有野生植物,都是我们叫不出名字的。来到半山腰,看到有几间小木屋,原来是山林的看护人,他们世代在这边靠山吃山,守护着这边山林。

到了中午饭时间,大家都拿出自带的干粮,吃了起来。连续走了六个小时,大家都有些疲惫劳累。午饭后,休息了一段时间,然后继续向王坟岗前进。王坟岗地势平缓,土质肥沃,发现有很多堆放着乱石头,表皮发黑,形状不规则,大小各异。后来我开始研究越文化以后,才知道,那边的乱石竟然是越王墓的一部分,但不知道哪里是真正的越王墓。古代帝王为了死后不想被盗墓或者骚扰,都会做很多假墓来迷惑世人。

王坟岗地势平缓,很多附近的村民都在这边开垦,种了很多玉米。这边还有很多传说,相传很久前有个武秀才在王坟岗挖到了越王时候的兵器——铁锤。这个武秀才很开心,然后就拿在手上把玩了下,耍了几招,就在靠树的地方休息,慢慢睡着了。醒来以后,竟然发现铁锤不见了,他很懊恼,觉得这个时候怎么可以睡觉呢,准是被人家拿了。回家以后也就忘记了这个事情,可第二天竟然手上就长了毒疮,然后他想起那个铁锤的事情。后来他再到山上狩猎的时候,每每都会听到马匹的嘶叫声,他很害怕,后来就再来不去那边狩猎了。武秀才不去狩猎,野生动物就得到了保护,传说是马神守护着这方土地和生灵。

王坟岗尚未开发,还有待开发的一天,不过我更希望这边能保持原始风貌,现在中国有太多的旅游景点被开发的没了自己的个性,都成为了商业化的地方。




https://m.sciencenet.cn/blog-280034-777094.html

上一篇:马航失联----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下一篇:脂肪肝不是病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