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美帝拜登放屁!

已有 3029 次阅读 2014-5-30 19:55 |个人分类:国际外交|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据新华国际31日消息,美国副总统拜登28日在美空军学院演讲时妄称,中国没有创新。这一谬论一出,美国舆论哗然,美联社记者在国务院发布会上问:对一个发明了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国家,拜登这么说合适吗?CNN也发表文章,列举中国近年来的技术创新。

对拜登的言论,CNN在网站发文指出,创新才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中国对创新历来重视,并已持续多年,中国政府、企业都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源,每年这方面的经费增长近20%。与此同时,美国的研发投入每年只有1%至4%的增长。


美副总统批中国:中国没有任何创新变革精神

2014-05-30 13:26:33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北京) 22455人参与

核心提示:据美国之音(VOA)网站5月29日报道,美国副总统拜登5月28日参加军校毕业典礼时,点名攻击中国没有任何创新精神。“我敢说,你们说不出任何一项创新项目、创新变革以及创新产品是来自中国”,拜登说。

美副总统批中国:中国没有任何创新变革精神

资料图:5月28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出席一所军校的毕业典礼。

环球网5月30日报道,据美国之音(VOA)网站5月29日报道,美国副总统拜登5月28日参加军校毕业典礼时,点名攻击中国没有任何创新精神。

“我敢说,你们说不出任何一项创新项目、创新变革以及创新产品是来自中国”,拜登说。

报道称,拜登的演讲意在打消人们对中国经济实力的担忧,他在该毕业典礼上承认,中国的理工科毕业生人数是美国的六倍到八倍。而且暗示,中国已经取代日本,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新挑战对手。

报道指出,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很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拜登还提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他说,当时很多美国人担心崛起的日本会抢走美国的饭碗,担心未来是日本的。

另据此前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教授布雷斯尼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外界经常批评中国“创新不足”,但这其实是对何为“创新”未有充分认识。他指出,把创新等同于发明创新产品是错误的。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中国在其他形式的创新方面其实表现出色,包括“产品创新”,把现有的产品设计得更好、或更符合不同市场的需求;以及“流程创新”,不断改善工厂和物流体系,中国都走在世界最前列。

布雷斯尼茨说:“这是一个全球分工的年代,从最初的构思,到不同阶段的生产,到最终交付,跨国企业都把产品送到最高效的地方去。如果中国是世界的最高效的制造工厂,或许它也没有必要成为世界最前沿的实验室。”

(原标题:美副总统批中国:你们说不出任何一项创新项目)

中新网新加坡5月31日电 5月31日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冠中就美国防长哈格尔所谓“中国破坏南海地区稳定”的讲话作出针锋相对的回应,称哈格尔的指责毫无根据道理,充满着霸权主义、威胁和恐吓。王冠中强调,哈格尔这番言论,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毫无建设性。

  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31日在香格里拉对话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言,公开指责中国“破坏南海地区的稳定”,并警告称如果国际秩序受到威胁,华盛顿不会无动于衷。对哈格尔此番讲话,王冠中指出,“中国有一句俗语,来而不往非礼也”。

  哈格尔公开点名无端指责中国,中方则必须坦率予以回应。王冠中表示,哈格尔当天的讲话是一篇充满着霸权主义味道、威胁、恐吓、非建设性的讲话,这一讲话鼓动、怂恿亚太地区不安定因素挑事闹事。

  王冠中还指出,哈格尔的讲话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30日的晚宴讲话“一唱一和”,“可以看到究竟是谁在挑起事端,挑起争议,挑起冲突”。

  “在事关中国主权领土和海域的划分问题上,中方从未挑起过事端。从来都是有关方面带头挑事的情况下,中方不得不采取应对的措施。”王冠中说,“这是有事实根据的,谁也不能否认。”

  此外,王冠中还谈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设。他指出,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军事关系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摩擦、分歧、争论甚至冲突。关键在于双方都要正视分歧。“哈格尔部长今天的讲话,无助于消除中美分歧。”

  王冠中谈到,中美两国要扩大利益汇合点,缩小双方分歧矛盾,及时消除误解误判。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设是历史趋势,他强调,“我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军事关系充满信心,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美国发言人回避“拜登称中国没有创新”一事





https://m.sciencenet.cn/blog-280034-799071.html

上一篇:创新与跟风----人造蛋
下一篇:首都北京今天开始85万反恐大爷大妈、修鞋匠情报间谍齐上阵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