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美国落后州(Alabama)的州长如何抓教育?

已有 7602 次阅读 2010-11-23 05:29 |个人分类:教己育人|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生物技术, 创新, 创业

周末参加了一个活动,是阿拉巴马州长Bob Riley 先生(见即将卸任的好州长)卸任前做的一件“大好事”:他从州政府预算里面出了八万美金,交给我们研究院主管教育的Neil Lamb 博士,邀请了州内二百名高中生物学教师来研究院“充电”,吃住行全包。



这些是来参加培训的教师们。



这是州长(露头)在演讲完后接受记者采访,他身边的是民主党议员(州长是共和党)。在支持我们HudsonAlpha研究院方面,他们没有政治分歧。州长做了大约十五分钟的演讲,主要是感谢教师们牺牲宝贵的周末时间来学习班。他讲:“外界对阿拉巴马州的平价总是负面的,因为我们在民权运动中是负面的。做为一个落后的州,如何改变面貌,改变人们对我们的负面印象?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些非凡的举动,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个HudsonAlpha研究院就是我们让人产生这种感觉的一个机会。我们从全世界最有影响的斯坦福大学把他们遗传系主任(Richard Myers)挖来了,他带来了完成了人类基因组10%测序工作的团队!这就使人另眼相看我们州了。”

看来,美国也搞“名人效益”,但是Rick 可不是花瓶,他的团队一直是处在基因组研究前列的。

在和教师们共用晚餐的时候,我问从各市来的教师她们教高中生们的难处。她么普遍反应说:“现在的学生没有耐心,总是问:‘学这个有什么用?’” 我说:“这个问题在中国不存在,因为教师和家长都会讲:‘用处就是考大学’”。其实,我们在高中学习的时候也有“学了有什么用”的问题,只不过升学的压力和竞争压力让我们暂时忘掉了这个问题。这其实反应一个“为什么读书?”的问题,美国的中学生,高中生没有中国学生那么大的升学压力,所以他们读书的动力多半是内在的:感兴趣的学生就会格外努力,而不感兴趣的学生就很容易提早退学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因此,高中Science(美国是把物理,化学,生物合并成Science)教师的一个很大的责任不是照本宣科地读书,而是激励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正如州长讲的:“我还记得我读高中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干讲电流,电压,电容,电阻等枯燥的概念和词汇。难怪我没有学好!现在老师在讲这些概念时会用一系列的实验(如拼装手电筒),聪明的学生马上就能知道多加几个电阻就能把灯泡爆了。”

我们HudsonAlpha研究院的Neil Lamb和他率领的团队,在短短一两年内把枯燥的遗传学,生物学课程变成许多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实验(比如从草莓中提取DNA, 从玉米里面检测转基因),而且把这些实验用最简便便宜的方法交道一线老师的手里。

这,又使得阿拉巴马州走在全美国,乃至全世界高中生物学教育改革的前面了。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在理解一些枯燥的词汇的同时,更对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产生了兴趣,对未来生命科学发展的方向有了初步的认识。孩子,毕竟玩性大,好奇心强,能让他们在玩中体验科学才能留住他们的心。

这是我们研究院教育组最近做出的科学发展大事记(timeline)网页,那些玩惯了电脑的学生读历史书会觉得很枯燥,可是“玩”这个就更接近他们常见的“界面”。这里是他们做出的一些教学工具,这份生物技术最新发现和应用的教学指南就是这次教师们“充电”用的主要教材。通过这个小册子,教师们了解到一些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也能让学生们看到书本以外的“新天地”。

要想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就要在他们还在学习的时候就去抚育他们的好奇心,而不是用天天的考试来扼杀他们的梦想和追求。

说到创新,下面照片里是斯坦福大学人类基因组技术中心的一堵”专利墙“,上面有部分该中心获得的专利技术:





斯坦福基因组技术中心是人类基因组工程开动早期,人们认识到用当时的技术可能五十年一百年都完成不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科学家们迫切地需要更新,更快,更便宜的技术平台。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在Ronald Davis的身上,看看他们都开发了那些技术吧,从PCR仪,到芯片,毛细管电泳,扫描仪等等应有尽有。

我们的免疫组测序项目也是和他们合作的。这里有PNAS论文下载。

我们学习他人的经验,既要学习象斯坦福大学那样如何保持先进,又要学习象阿拉巴马这样如何赶超先进。而创新教育不能到了研究生采取开始抓,那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培养出创业大军来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0052-386501.html

上一篇:如何做生物技术的开放平台?
下一篇:最早的苹果电脑拍卖$213,000成交

19 武夷山 王晓明 陆绮 赫英 孙学军 陈国文 时志强 唐小卿 吉宗祥 黄晓磊 苗元华 陈辉 刘凯 刘安金 唐常杰 齐霁 XY xqhuang huhengjiang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