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规划参考】400分进不了复试?国内考研的分数有多卷

已有 2579 次阅读 2023-3-19 21:34 |个人分类:规划参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23年3月10日,考研国家线终于正式公布。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达474万,较去年增加17万,再创历史新高。而从新东方最新发布的《2023考研招生数据解读报告》中可以看出:2023 年研究生考录比约为 4:1。这也就说明了,最终被录取的人数,仅占25%,其中至少会有300万人落榜。有考生自嘲地表示:“我考了400多分,本来已经很欣喜了,但一对比发现自己还是很难进入复试,现在的考研越来越卷了。”

高分盛况愈演愈烈加大教育焦虑


和网络上大部分的预测一样,2023年考研大部分文科专业的国家线都或多或少的下降了一些。其中,经济学346分,比2022年下降了14分;法学326分,比2022年下降了9分;教育学350分,比去年下降了1分;文学363分,比去年下降了4分;历史学336分,与去年的考研国家线持平。比起文科部分专业的国家线有所上涨,理科的考研国家线整体上都是呈下降趋势的,其中:理学279分,比去年下降了11分;工学273分,与去年持平;农学251分,比去年下降了1分;医学296分,比去年下降了了13分;军事学250分,比去年下降了15分。本质上看,考研对今天大部分学子而言,是一种“战略布局”,一方面可以延缓就业避开这两年的“极卷应届季”,一方面可以用时间换“价值空间”让自己的起点更高。


近两年来盛行于年轻人群体的“考研热”,折射出“升学大战”下的教育焦虑问题,高分下的教育竞争形成了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压力系统。隐藏在“更多毕业生”背后的,是年轻一代对物质和精神更广域的需求以及悦己时代下的消费热潮。在《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宏观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影响考硕人数上升的关键:“GDP高增长时,考研考报名人数增长较低,甚至会出现停滞。”

微信图片_20230319213409.jpg

教育焦虑背后是对教育收益的过度期待


显然,对教育期望越高,投资越大,则人们对教育失败的恐惧心理就越强。最直接的感受来自教育机会不平等和升学大战愈演愈烈。在当下,科技发展速度日新月异,而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理想的就业职位越来越难寻找,人们把应对这些压力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教育上,教育就成了最抢手的救命稻草。在大学生遍地的年代,有志青年都不希望自己成为教育竞争的失败者,于是考研人数逐年创新高,似乎一旦在教育竞争中失败就很难再成为社会竞争中的成功者。这种连锁式的忧虑,不仅是学生群体,背后的家庭同样受到传染,具体表现为家长为教育过度储蓄,过度投资,对孩子施加过分的压力,对学校老师有过分的期待,也对自己的承受能力产生了过高的期望。


这种期望是普遍的,而它正是应试教育、升学大战的幕后推手,这也是应试教育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在这种焦虑的推动下,一切教育活动都开始与物质奖赏制度建立了联系,以至于人们只关心毕业后物质收获多少,社会地位如何,不再去思考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大家已经习惯于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教育,从而使教育自身的特性正在丧失,教育变成了简单的学历证书符号,变成了交换社会地位的工具。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就使教育的钟摆从一个为政治服务的极端走向为培养经济服务的另一个极端。


社会问题无法通过教育改革全然根治,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非研究生扩招一招可解。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如果考研人数只增不减,几百万考生落榜考研,将是常态。如何让考研群体分流,才是关键。“考研难”或许只是一个表象,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就业。这对高校教学质量提出了要求。严进严出,淘汰“水课”,取消“清考”,狠抓质量建设,混日子都能毕业的大学时代如今一去不复返。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03646-1381038.html

上一篇:【规划参考】浅析申请审核制时代下博士选拔法则
下一篇:【规划参考】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背景、实施与作用

3 王涛 郑永军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7: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