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创业教育并非高等教育的“专属领地”

已有 2375 次阅读 2016-2-29 16:07 |个人分类:特约专栏|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高等教育, 微软雅黑, 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创业, 创新思维

我国创业教育已走过十几年的历程,但从教育层次上而言,创业教育始终框定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由中文期刊网检索可以发现,创业教育从教育层次上多限定为“高校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从实践领域看,我国创业教育从高等教育开始可以理解,因为其本身是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产物,即原初功利性目的是希望通过大学生创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从学理层面看,创业教育并非高等教育的专属领地,而需要各级各类教育构建体系、形成合力。

首先,创业的根本要素是创新,创新性活动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引发出创新性设想的思维形式,而创新思维的养成需要“从娃娃抓起”。研究显示,创新思维的训练及开发活动必须从儿童青少年开始,儿童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大脑开发的黄金期。1980年以来,美国在中小学开展了数百项实验研究。其中,托兰斯曾对142个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教育计划进行了检测评价,证明有72%是成功的(转引自钱泳蓁,2012)。

再者,创业教育应该建立由各级各类教育组成的完善体系,也是由创业教育的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所决定。一方面,创业教育是专门针对创业的教育。尽管从创业学的角度,研究者们把企业家的特质与能力看作是先天性的,但大多数的观点认为,创业能力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因而可以经由教育与培训获得。如果对创业能力进行细分和深化,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上述观点。依据Gibb(2005)的研究,创业能力既包括自信心、创造力、毅力这些企业家特质,也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确定环境下做决定的能力以及谈判与交流能力这些创业性技能,而承担风险与责任的能力更直接与创业行为相匹配。无独有偶,近来的研究更加强调社会责任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由上述对创业能力的分解可知,无论是企业家特质,还是创业的基本技能,乃至承担责任,所有这些创业能力并非要坐等到大学时代才得到培养与训练。另一方面,归根结底,创业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它具有教育的属性,符合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教育,从共识性角度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那么,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创业教育其实可以说是教育培养人这一本质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就是在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增添了时代的新要求、新要素,即开拓性素质”(罗志敏,夏人青,2011)。将创业教育置于教育的视野下,我们可以发现,将创业教育活动拘泥于高校范围之内,空间是多么狭隘。

事实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始终关注的是创新性活动,并且创业教育覆盖了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教育。例如,不同形式的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欧洲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发展目标。就具体实践发展状况而言,创业教育虽然主要聚焦于高等教育领域内,但创业教育在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中同样很活跃,其形式包含了从最基础的企业参观到熟悉商旅生涯等等(欧洲委员会,2012)。欧盟将创业能力定义为八大关键能力之一,认为创业能力建立在创新理念经由首创精神转化为行动的基础之上。受该思想的影响,创业教育在欧洲不同国家和地区都非常活跃且多样,形成了多种创业教育形式,因而也引发了对基础教育领域内教师培训以及学习环境改善的相关研究(欧洲委员会,2012)。

在芬兰,教育与文化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以及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The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联合推出了始于基础教育层面的实施创业教育指导方针,该方针旨在达成让芬兰的小学生从基础教育开始就熟悉创业方法的目标。该目标包括“发展公民参与所需能力,奠定创业方法的基础”(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2004)。该指导方针并非空穴来风,它深深根植于这样的理念:创业不仅仅对就业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实现个体的权利与自由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欠发达人口稀少的地区而言;创业能力不仅包括直接创业的功能性能力,还包括所谓的“软技能”(soft skills),而软技能是适用于或涵盖所有人的;就学习者而言,学习的方法比学习的内容更重要(授之以渔),且相对于学习的内容而言,学习的方法更容易在不同教育层次之间调整与转换(Mahlamäki Kultanen, 2005)。

 

(作者:高桂娟,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03646-959484.html

上一篇:高校“十三五”规划如何避免成为应景之作
下一篇:中国高校智能制造创新网络发起成立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