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 lif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xt3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万言文

博文

哈尔滨趣行

已有 5074 次阅读 2011-8-10 14:08 |个人分类:行者足迹|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朋友, 风光, 哈尔滨

【前言】哈尔滨叫做冰城夏都,小时候听评书,印象深刻的一部是王刚说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往后就是各处看到脑海中深深刻画的晶莹剔透的冰雕,2002年那个寒冷的冬天终于看到了冰雕玉砌的哈尔滨,今年夏天又体验了一次热浪滚滚的哈尔滨。

 

【正文】

 

(一)与Boxcar在空中“擦肩而过”

 

7月25日上午8点10分,飞机从晴朗的白云机场起飞,随着舷窗外变化无穷的白云,飞往哈尔滨。

 

几乎与此同时,8点05分,另一架飞机从哈尔滨机场起飞,向着广州飞来,那架飞机的乘客包括科学网著名的Boxcar。

 

这两架飞机应该在中原某地的上空“擦肩而过”。趣!

因此错过了这次科学网博友的广州相聚,好在有曹大侠招呼,也减少了我的一份不安。

 

中午12点到达天上几乎没有一丝云彩的湛蓝的天空下的炎热的哈尔滨。

 

(二)飞过“黑龙江”

 

当播音器中提醒飞机开始降落后,看看窗外,天空清澈,能看到地面了,那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深绿色的树木与浅绿色的作物和草地相间,其间偶尔撒布着一些红色或蓝色屋顶的房舍。忽然间,一条宽阔的水路映入眼帘,看着有些浑浊,看不到船只,曾一度认为那是道路而不是江水。

傍边有人问:“这是什么江啊?”

随口答道:“黑龙江呗……”

傍边又有一人道:“啥黑龙江啊,那是松花江……”

我突然觉得脸面上很挂不住,心想:真是祸从口出,嘴巴快过脑子。这下子说不定制造一个超级笑话呢。

冷静一下,想想好像也不算太离谱,松花江是黑龙江最大的支流。给自己一个台阶。趣!

 

(三)在体育馆举行的开幕式

 

这次到哈尔滨的目的是参加“第八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虽然也有外国人和外籍人参加,但是还是叫做全国会议,这可能算是一种进步吧。参会人数超过1300人,开幕式在黑龙江大学的体育馆举行,这是我首次经历体育馆内的学术会议的开幕式。合影是每次会议的例牌程序,大家就坐在看台的座位上,这也是首次坐在看台上的照片,大家都在那巨大的照片中寻找自己的身影,趣!

 

坐在主席台对面的看台上听报告,让我想起了多年前替某人听了一次考研政治辅导课,就是在体育馆中进行的,一位老师坐在场地的中央,对着麦克风大声地讲,看台上的学子们安安静静地记笔记,那场面还是蛮震撼的。

 

(四)赶场子般地听报告

 

分会场设在黑龙江大学的汇文楼,这是一幢综合楼,很大。我们就楼上楼下地赶场子般去听自己感兴趣的报告,有时因为有人超时或临时做调整,还有一些没听到的报告,憾!

这次会议有十多位院士驾临,是学术会议中当之无愧的明星了,几乎每个人都有大批拥趸的粉丝。其中有一个分会场,将几位大牛,包括院士和准院士,安排在同一个时段出场。哇塞,不得了了,会场中被挤得水泄不通,门外也站满了伸长脖子张望的人,这是在二楼,要是在一楼的话,估计窗户上也得爬满人。屋子中不仅没空调,电扇也是临时拿来的(估计谁也没想到,滚滚热浪会在那两天袭击哈尔滨吧),里面的味道就可想而知了。无论什么也不能阻挡大家聆听大家讲座或一睹大家风采的热情。不过最有趣的就是,这么多牛人出席的会场为什么偏偏安排一个差不多是最小的教室呢?难不成就是为了制造这种轰动效应?趣!

 

(五)与Boxcar“比肩而坐”

 

与Boxcar“擦肩而过”后,在不辞劳苦的吕喆老师的安排下,我们终于可以“比肩而坐”了。28日中午11:30听完一个必听的报告后,匆匆赶到哈工大科学园的南苑谭家菜307,一进门发现坐了一桌子的人,原来吕老师同时还邀请了他那位在吉林大学工作的同学,而她正是早晨排队开发票是站在我前面的那位,缘分呐,趣!还有他的三个哥们,也是科学网的博主或VIP级的关注者。

 

吕老师网上网下一样风趣,大家聊的话题很广泛也很投机,就是感觉时间太快;饭后匆匆参观了吕老师和隋郁老师的实验室,好高大哦,隋老师饭后将我们两个参会人员送了回去,谢谢哦。吕老师在网上溜达时间好像挺多的,但是他的研究也一样漂亮,是先进的燃料电池呢;当然最令我佩服的是,吕老师超强的动手能力,实验室中很多设备是自己设计组装的。而且那时才知道了,他们原来是苏文辉先生的弟子,没想到转了一圈还是有点儿像老熟人啊。趣!

 

当时太专注于聊天和参观了,居然忘记把天天带在身边的相机请出来了,弄了个没图没真相,憾!

 

(六)故地重游

 

在一个阴沉沉的时不时落几滴小雨的午后,我们去了哈尔滨著名的中央大街、斯大林广场、太阳岛,边走边跟2002年冬留在脑海中印象对比,甚为有趣!

 

这就是当时留下的倩影,当这形象出现在北京街头的时候,有位大姐对同伴说:“一看就是从咱东北来的。”哈哈……

 

那时的中央大街白皑皑的,道路两旁是一堆堆的雪堆,间或出现一个雪人,只是游人很少,我们走在沧桑的青色石头路上,宁静的好像走进了历史,走进暖暖的店铺中,能够体会冰火两重天;今天看来那些欧式的建筑和地上的石头几乎没变,但店铺的招牌变了很多,路的中间多了很多造型各异的绿色植物,最有特色的是套娃,很多人在拍照留影,最大的不同是人潮涌涌,熙熙攘攘,根本不可能使人产生什么感想或感动。不过还有一块招牌没变,就是马迭尔餐厅,这是一家俄式西餐厅,当年我们在这里安安静静地享用了一顿美食,知道了著名的红菜汤的主料就是红菜头【事实上是刚知道,我一直以为是西红柿呢,据更专业的哈尔滨告诉说是红菜头,见文后的评论,谢谢!】,品尝了每颗直径都在5mm以上的鱼子,还喝了一杯自酿的红酒。今天这攒动的人头根本无法令人享受美食,于是匆匆而过了,连那美味的冰激凌也一起跳过了。

 

走完中央大街就是斯大林广场,标志建筑是抗洪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57年抗洪胜利而建的。当年和1998年英勇的哈尔滨人民和解放军官兵就是在这里将洪水挡在城市外面,而1932年的一次洪水淹没了中央大街,碑上有洪水来临时的三条水位线。这里跟几年前是一样的,只是多了很多人,除了游客外,在江边还坐着很多乘凉的看江景的,很是悠闲。

 

江的对面就是著名的太阳岛,这次我们是乘船过去的,当然也可以乘缆车。当年我们从走过去的,在太阳岛上首次看到了雪雕。没觉得那里跟陆地有什么不同,这次才感觉到岛。不过在岛上溜达了一圈,觉得还是郑绪岚的歌唱得好。趣!

 

(七)意外收获

 

我的手机有个功能,虽然不知道是哪里来的,但是却启动了好几次。这个功能就是自动拨号打电话,曾经有一个上午,手机放在桌子上,它自己给别人打了四次电话,真是笑死人。

 

这次在哈尔滨,而且是在半夜三点多,估计不完全是自动拨号,最大的可能是在没有开夜灯的伸手不见五指的酒店房间内,想看看时间,不慎碰了某个键,然后就拨出去,突然听到嘟嘟地响,知道坏了,肯定自动拨号的功能启动了,赶紧挂掉。紧接着电话响起,那个电话回拨了。我赶紧道歉,解释一下。对方说:“没关系,我以为有什么急事呢。”

 

真令人感动,记不清是一篇文章中说的还是一首歌中唱的,最凄凉是在自己痛苦的时候想找人倾诉,可是翻遍电话号码本也没有可以打的电话。很幸运,我还没有遇到一定要找人倾诉的时候,但是这次让我知道了我有一个可以在紧急时候求救的朋友。谢谢您!趣!更幸!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3156-473798.html

上一篇:到底什么改变命运?
下一篇:壮美三晋(1)——神奇的万年冰洞

19 许培扬 刘华鼐 吕喆 陈湘明 张玉秀 丁甜 武夷山 苗元华 肖重发 李学宽 陈国文 吉宗祥 曾新林 李霞 杨秀海 黄锦芳 杨正瓴 陈绥阳 anonymit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