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 lif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xt3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万言文

博文

像美国那样反恐和保护海外公民——美行(八十五)

已有 3417 次阅读 2014-3-14 19:45 |个人分类:行者足迹|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反恐, 美行

近一段时间,总是有灾难性事件揉搓中国人的心,甚至揉的支离破碎。先是昆明暴恐,然后是飞机失联,今天武汉再次发生砍人事件。都是揪心的,这个话题想了很久,除了最近确实忙之外,主要是这些事都不是愉快的事,但是在反恐和保护海外中国公民上,我们还是要像美国学习。

首先我们要像美国那样将对待恐怖主义的态度作为区分朋友和敌人的标准。“9.11”后,布什总统说过,在反恐这事上,要么跟美国站在一起反恐,要么跟恐怖主义站在一起。那些对中国反恐说三道四、无端指责的国家和机构要严词警告。

其次我们要像美国那样动用金融手段,冻结恐怖组织机构银行存款,要求其他国家必须配合,否则就是支持恐怖主义。当然这里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和英国,昆明暴恐及以前的很多同一组织制造的恐怖事件,都有英美支持的影子。美国每年动用数百万到千万美元的纳税人的钱去资助这样的组织怎么能通过呢?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只要能遏制中国稳定和平地发展的事都是可以做的。那么怎么冻结这样的资金确实有难度,不过难也得做啊,否则不就是拿无辜人民的生命开玩笑嘛?

再次我们要像美国那样强化硬件建设,这是最容易的,因为这是钱的问题。美国签证时要留指纹,入境时要验指纹,美国不是最讲人权吗?这时也不讲了,我们为什么不做呢?机场安检时,外套、鞋子统统脱下,手表、首饰、腰带统统摘下,还有那个人站在里面大箱子就是脱光了检查,这个箱子我们怎么就不能装上呢?还有前面曾经出现过求救设备,原来以为是学校的设施,后来才发现在大街上和车站都有这个家伙的身影。

 

 

第四,警察和安保人员的配备要足以震慑蓄意制造恐怖事件者。比如说UTA校园中的警察就是警察,可不是我国学校中的保安哦。他们装备精良,各种交通工具齐全,经常性地在学校巡查,有时随时会出现。比如,一天中午看到两名学生模样的人在户外楼梯下的空地上吸烟,心想UTA整个校园禁烟,这个怎么能吸烟呢?还没琢磨完,警察就开着这种一人站里在上面的电动车出现了,罚单立即开出。真不知他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更令人意外的是临走前花5刀乘坐公交和火车的经历,车票是一日票,车站上也有自动售票机,所以验票是在车上,您能想到验票员是配枪配棍的警察吗?虽然在美国随时随地拍照,但对于武装人员还是心生畏惧,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从来没拍过他们。无论列车时刻表还是每节车厢上都有这张图,既让乘客安心,也让坏人惊心。

 

 

我们周围的警察真的很少,为什么要在意别人说什么呢?警察多些、训练有素的保安多些,安心的是我们这些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凭什么要听那些对我们说三道四的外国人的话,减少我们安保措施呢?我们还没有强大到,飞机失联后,马上就有附近的军事基地的航母出动,马上就能派出飞机搜救。但在自己的国土上加强安保总可以不理会他国的指责吧?

第五,我们要像美国那样使用各种情报手段,将暴恐事件扼杀在摇篮中。美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可以去监听他国国家领导人的电话,引起公愤,虽然承诺改革,但至今连皮毛都没改了,也许换个汤,也许更高超更隐蔽,反正他们有最先进的技术。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全面去监控呢,国安系统的任务不就是这吗?维稳经费不必减少,但不要用在拦阻上访人员上。真正的维稳是预防暴恐的发生。

第六,我们要像美国那样不断告诉人民我们已经面临着被攻击。让我们的百姓知道自己面临的危险,并且知道一旦遇到这样的危险该怎样保护自己。至少不会在机场安检时因为程序繁琐而不满甚至大发雷霆了。昆明事件后,发出了指引,但总是晚了些。我们总会有种歌舞升平天下太平的错觉,以为那些极端恐怖的事情都在国门之外。中国人民是勇敢的内心强大的,不会因为知道了面临的危险而惶惶不可终日,只会更加热爱生命,珍惜和平。

心里还有很多话,暂时就说这些吧。总之,以国家利益的名义、以人民生命安全的名义、以正义的名义,就可以顶住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也最终会赢得人民的理解和拥护。

我们的小编美眉为了看似正确的政治,不敢将这些重要的观点放在首页上。不过公安部还是从善如流的,今天(3.16)有报道说:

“公安部: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摆上街面”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3156-775983.html

上一篇:Colloquium:互动式讲座——美行(八十四)
下一篇:开车趣谈——美行(八十七)

2 陈湘明 白图格吉扎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