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kfeng08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kfeng0810

博文

追踪大熊猫的艰苦岁月——1970年代中期“全国第一次大熊猫调查”的简短回忆

已有 3215 次阅读 2023-7-23 10:58 |个人分类:科学史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追踪大熊猫的艰苦岁月

——1970年代中期全国第一次大熊猫调查的简短回忆

 

永康

(生命科学史研究者,原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75级学生)

 

150多年前的今天,法国博物学家戴维(A.David,1820—1900)在中国四川省的宝兴县邓池沟,第一次发现了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大熊猫,并把它带向了全世界,由此引发了延续至今的熊猫热

但是,真正着眼于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系统研究大熊猫的第一人,则是今天享誉国内外的西华师范大学(原南充师范学院)的胡锦矗教授

201805221035.jpg

1972年,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和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成功,摸清中国特产珍稀动物大熊猫的家底,成为当时国家有关部门的头等重要大事。

197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了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大熊猫产区的座谈会,决定迅速组织全国的科研队伍,要求尽快开展以大熊猫为主的珍惜动物资源调查,调查清楚我国野生大熊猫的确切数目。国务院、农林部和四川省林业部门,先后颁发了各种相关的文件。

19753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发(1975)45号文件——《国务院转发农林部、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四川省珍贵动物保护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有丰富的珍贵、稀有野生动物资源,这是大自然的历史遗产,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保护并发展这些资源,对于开展科学研究,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第一次大熊猫等珍稀动物资源的调查工作,开始于19746月,到197710月结束。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外大熊猫总数共有2459只,其中四川省有1915只。这是在全国先后四次调查结果中,数量最多的一次,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由胡锦矗受命组队开展的第一次大熊猫调查工作,只能用到罗盘仪、海拔表和地图这些简单的工具,以及后来被称为的“胡氏方法”,调查获得的数据并不准确。

“胡氏方法”是胡锦矗在考察大熊猫栖息地的过程中,发现不同个体大熊猫的粪便,其竹节长短、粗细、咀嚼程度各不相同,通过观察、计数、分析和比较,便可以了解大熊猫的大体年龄、种群数量、活动范围和规律,以及成长史、发情期等动物学指标。这套简易可行的生态学调查方法,在以后的大熊猫资源调查中一直沿用。

当时的大熊猫资源调查,并不是一件轻松活,甚至是一个极具风险的艰苦工作。参加珍贵动物资源调查的队员们,时刻要面对的是大熊猫栖息地的山高崖陡、谷深林密、无路可走和与世隔绝的状况。同时,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随处可见,想要在高山竹海中搜寻大熊猫活动的痕迹,必须付出巨大的心血。调查队员克服了一切困难,顺利完成了全国第一次大熊猫资源调查。


1974年4-6月,胡锦矗带领新组建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首先在汶川县境内进行了踏点、选点和举办学习班。7-8月,分成5个调查小分队,在卧龙林区的牛头山和寡妇山,以及草坡林区,共进行了185个工作组日的野外考察活动,最后形成了包括有“扩大卧龙自然保护区面积的建议”在内的《四川省汶川县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

197410月,胡锦矗带领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转战青川县,首先举办了有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林业职工近100人参加的珍贵动物资源调查学习班。197411-12月、19753-4月,由胡锦矗等高校教师和林业职工组成的专业调查队,共分4-9个小分队,先后重点考察了唐家河林区等4条主要河流、11条主沟和123条小支沟,经历126个工作组日,行程3780千米,足迹遍布唐家河林区23600公顷的范围。最后形成了《四川省青川县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初稿)》,并促成了唐家河从一个伐木林场变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76年,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的胡锦矗、秦自生、余志伟等组成的野外考察专业团队,接受了对宝兴、天全、越西等地的珍贵动物资源调查任务。生物系领导决定吸纳当时在校就读的74级、75级学生参加该项调查任务的部分野外工作。

当年2月至3月,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并顺利参加到野外考察工作中去,学校对74级和75级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统一调整。两个年级共90名学生集中在学校教二楼,以上大课的形式,开始了系统的《脊椎动物学》《种子植物分类学》课程的学习。

同时。生物系抽调部分师生及时编写油印《珍贵动物资源调查参考资料》,并陆续发放装订成册供学习使用。《珍贵动物资源调查参考资料》的内容主要包括:(1)国务院级农林部、搜产生林业厅发布的“加强珍贵动物资源保护管理”“珍贵动物资源保护级和调查的座谈会纪要”等有关文件;(2)脊椎动物(兽类)和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方法;(3)野外考察的工作方法和安全防护知识;(4)我国禁猎保护动物名单(已知);(5)胡锦矗带领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已经开展的部分野外考察活动形成的报告(初稿)。如,“四川省汶川县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1974)” “四川省青川县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1975)”等。

1976年4-5月,在胡锦矗、秦自生、余志伟等老师带领下,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74级的两个班近60名学生,先后参加了在宝兴县的蜂桶寨(夹金山北段东北坡)和天全县喇叭河(夹金山东南麓)境内的以大熊猫为主的珍贵动物资源调查工作。

mmexport1690217839055.png

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74级部分师生在夹金山麓(海拔4000米处 )合影1976)

(后排左起1胡锦矗、前排左起4秦自生)

mmexport1690218354069.png

珍调队转点途中(1976)

(左起:石卫红、何淑蓉、余志伟、胡晓慧)

mmexport1690244859819.jpg

天全县大草坡顶峰(海拔4100米)留影(1976)

(前排左起:1余志伟、2当地向导;后排左起:1江峰源、2罗琼晖、3邵乾华)


19766-8月,在胡锦矗等老师的带领下,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75级的学生与带队老师、林业局职工和彝族同胞的向导等共40余人,分成6个小分队。在凉山州越西县境内的阳糯雪山,进行大熊猫、小熊猫等珍贵动物资源的调查。

   回忆当年的我们,在40多天的艰难行程和野外考察中,身穿劳动布的工作服,披着借来的军用方块雨衣,打着简易的棉质绑腿,穿着单薄的解放鞋,紧随胡锦矗等老师的脚步,在爬高山、趟急流,穿密林、越沟壑,测样方、作记录,啃干饼、住帐篷的野生大猫熊调查中,不断地积累知识、自励品质,开拓视野、增长才干19760812-珍调野考掠影.jpg

寻踪猫熊影,跋涉相岭间。躬行箭竹林,勇闯激流滩”。我们先后蹚过普雄河、越西河、则普拉达河和昭觉河等大大小小的上百条激流,穿越岭谷间的茂密箭竹林,弓腰或匍匐寻找收集熊猫粪便,估测统计山林中的动植物样方。我们常常起五更、睡半夜,留宿野外帐篷或彝胞家的简陋箭竹楼,在群山环保的沟壑和密林中,艰难行程3 000多千米,终于圆满完成了野外考察任务

197608101101.jpg

南充师院生物系75级“珍调”第2小分队在越西(1976)

(左起:1冯永康、2尹萍、3唐朝忠、4黄清秀、5-6林业职工、7戴延贵)


1974-1977年,历时4年,总共行程90 000多千米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在胡锦矗带领的团队共同努力下,最终形成了长达20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摸清楚了我国当时野生大熊猫的基本数目。

基于这份调查报告,1963年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汶川县卧龙自然保护区从2万公顷扩建为20万公顷,青川县唐家河、宝兴县蜂桶寨、北川县小寨子沟、马边县大风顶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继获批建立。调查报告还荣获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2018年5月,时值大学毕业40周年之际,我们——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75级的学子回到母校,与当年的老师们重聚。师生共同回忆1976年在大凉山等地参加全国第一次大熊猫调查的艰苦经历,感慨万千!

201805211028.jpg

(第二排左起:3余志伟、5秦自生、6胡锦矗、8沙世贵;

第三排左起:3虞泽荪、5赖纯高) 


附:全国第二、第三、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数据:                          

1985-1988年,开展第二次全国大熊猫调查,调查显示野外大熊猫数量为1100只。 

1999-2003年,开展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数量为1596只。     

2011-2014年,完成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调查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为1864只。

 

[冯永康,1978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现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0年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2010年退而不休,继续中学课堂教学的指导和生命科学史的学习与研究。]

 

2023723 整理)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4644-1396327.html

上一篇:分享一位年逾九旬的老遗传学工作者的读书感言(文稿已修改)
下一篇:对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李竞雄院士

2 张晓良 韩少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