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x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

博文

关于API算式的说明

已有 4420 次阅读 2008-2-2 11:5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关键词:学者

前边博文(斗地主)提到只考虑一维作衡量指标,往往有不合理的判断。所以我们需要一种考虑多维因素的简单指标。前篇博文尝试提出一个这样的多维综合简单指标API。几位网友建议我讲细一点,都有些什么考虑。

比如说吧,如果只考虑SCI论文数,首先就有垃圾论文的问题。只考虑SCI总他引次数,就有对新发表论文不公平的问题。因为一篇论文发表以后,一般总要一年(约)才会有他引出现,然后逐年增加。那么对新发表论文的质量,只能看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IF)。但是刊物的IF是刊物所有论文的总体评价,从长远看,还是得靠他引次数来说明具体一篇论文的质量。这样,综合考虑论文的数量和长、短期的质量,我建议用(SCI他引总次数+a×文章发表IF总和)来作为累积成果指标。这里a是长、短期质量的加权系数。论文的数量反映在累积里边,不单独出现。在没有大量数据以前,a暂定为1。累积成果是从业时间的正相关函数,为了对年轻人的科研潜力(AP)有更准确的评估,累积成果指标应该用从业时间(年)来平均。为了方便跨领域的比较,再用该领域刊物最高IF来归一化。这样,仅考虑第一作者SCI文章的API(1)就可以表为:

API (1)=(SCI他引总次数+文章发表IF总和)÷ (从事该领域年份数×该领域刊物最高IF)

那么非第一作者SCI文章怎么办呢,用同样方法计算API(2)。考虑到现实中资格越老的,挂名文章越多,所以非第一作者SCI文章对API的贡献再用从业时间来除一次。这样,比如黄老邪从业30年了,那么30篇挂名文章只顶一篇第一作者文章。而从业刚两年的研究生,两篇非第一作者SCI文章就可以顶一篇,因为他很可能是有实质贡献的。

那么EI文章、CSCD文章的贡献怎么算?这个又跟领域有关,应该有不同的加权系数,黄老邪就不代劳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84-15280.html

上一篇:建议一个科研潜力评价指标
下一篇:求助于湖南灾区网友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5: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