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张海霞︱为什么支持县中的孩子?不仅是慈善

已有 1080 次阅读 2024-2-3 06:32 |个人分类:杂文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天早上看到林小英老师转发的文章《河南寄宿学校大火,是村小撤并的又一悲剧》和她的呐喊:

尽管发生了这惨事,但继续撤并的规划并没有改变。我听到的消息是,未来几年内,陆续撤掉50人以下、100人以下然后是200人以下的学校。理由是,不好开课、经费不好下拨、没有规模效益、教研活动没法开展、教师没有积极性、活动没有效果……所有这些说辞中,唯独没看见考虑:撤并对学生的身心正常成长的损害乃至毁灭性打击。所有那些顾虑,翻开自清末以来的中国近代、现代教育史,你会发现,这些担忧都不是什么今天才遇到的独特问题,我们的前辈都已经试过各种解决办法,但从未有一届政府提出过,既然人少,那就把学校撤了吧。

在众所周知的人口下跌的背景下,难道就只有这个解决方案了?这些学生还这么小,凭什么跑那么远上个学,而且还是国家规定的义务?

这真的是令人心碎,我忍不住给她留言:

孩子这么小,必须不能离开家长,这是一个人身心正常成长的科学规律和基本常识,不能违背!

林老师说:

是啊,这是多么不需要论证的常识,可是现在变成了多么宝贵的真理,却依然不被他们看见。

我说:

我写篇文章来呼应您。

是呀,这也是我一直想写还没有写的关于教育的一些思考,就从我们资助的第一代大学生助学计划写起吧,因为经常会被人问题:

张海霞,你这个计划为什么一定要支持县中的孩子?

我总是回答:因为县中正在培育着最多的青少年他们的家长往往不是大学生但是他们很有志向,因为县中的条件不好、需要帮助,因为县中的师生需要信心,因为我是县中培养长大的……其实这些理由都对,但又不是全部,因为资助县中的孩子还有我内在的作为教育者的思考和观察,不仅仅是为了慈善也是是为了更好地育人。

在过去的几十年教学生涯里,我有幸走到了祖国各地的大中小学,也有幸培养了来自祖国各地的学生,加上我自己娃的培养和成长,我发现一个适应于全人类的颠扑不破的人身心成长的规律:

孩子在成年之前(至少16岁吧),必须不能远离家长,必须要在一个家长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中长大,这是一个人身心正常成长的科学规律和基本常识,谁也不能违背!

无论是现在在乡村普遍存在的孩子离家教育问题还是大城市普遍存在的把孩子过早送出国或者完全寄宿都是一个问题、孩子的成才都很难,很多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和情感扭曲,在孩子身心还不成熟的时候不能够离开父母这种日常的呵护是孩子一生的安全感的源泉,那些过早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孩子包括那些去其他城市读书、出国读书、住寄宿学校、住寄宿家庭等等,基本上都有内在的精神创伤,我记得很多年前我在一个跟青年科学家聊天的饭局上说过这个观点:

我不赞成也不支持孩子小的时候离家读书不管是什么理由!

其中一个年青人结束后拉着我的手就哭了起来:

张老师,你说的太对了,我小的时候就被送到一个亲戚家寄宿读书,后来我爸去看我后悔得不行抱着我哭,马上就把我转回老家的学校了,事情过去很多年我想起来依然难受……

这当然不是个案,我小孩的初中时的一个小伙伴,本来各方面都优秀,可是初中毕业家长把她送到美国读书、住寄宿家庭,后来高中没毕业她就开始在世界各地的酒吧流浪了……

当然,不住寄宿家庭是否就好一些呢?会好一些,但是也好不到哪里去,比如那些县中的中考状元或者优秀学生被直接抓到各种省市级重点高中就读的,后来能够继续成为尖子生的比例也不高;那些被初中高中送出国读书的孩子后来的成材率远不及在国内长成人以后再出去的孩子……

为啥?

孩子身心不成熟的时候,换到陌生的环境就如同一个刚刚发芽不久的小苗被直接移植到其他的土壤里,水土不服,又没有比较好的家庭呵护来调节是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弱势和伤害的。

你说这样的话,那我们派家长陪读不就好了嘛?可是我们看看那些陪读家长的情况你就知道为什么不会好到哪里去了?因为陪读家长大多数是没有职业的、也无法很好地融入新的环境中去获得尊重和理解,自己的精神状态就是“为孩子牺牲”“为家庭牺牲”,这种情况下,陪读的家长不单是没有能力及时处理孩子遇到的问题还会造成孩子的重大心理负担,结果差强人意不说还容易引起家庭矛盾和破裂……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不用一一枚举。

所以,我一直强调要想把孩子真正培养成人成才,家长就必须在孩子未成年的时候负起责任,陪伴孩子一起长大,最重要的就是上学,不要离得太远,最好是每天能见,即使做不到每天能见也要孩子有事一定能够及时赶到,要孩子学习生活在自己感到舒服和自如的环境中,最要紧的是孩子不会因为自己家庭条件和周围环境差别太大而感到自卑,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太差而感到自卑,即使稍微差一点也有机会赶上不至于绝望摆烂躺平,即使稍微好一点也不会好得太离谱而骄横跋扈,成长发育期的孩子在心理处于正常均衡状态是最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这也是今后一辈子身心健康的基础。

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第一代大学生助学计划Tomorrow-iCAN的核心资助人群锁定在县级重点中学,为学生们提供助学金的支持、学习方面的帮助、励志的教育、给予关怀和希望,同时给受助学校提升教学水平等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孩子们在未成年之前不用为了追求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而背井离乡备受折磨,而是能够留在最合适他们的家乡去接受好的教育,在家人的爱、师友的关怀和同辈人互相的激励下茁壮成长,在青少年时代形成他们健全深厚的精神根基,支撑他们在今后漫长的人生路上稳健向上发展。

所以,我们支持县中的孩子,不仅仅是为了慈善,更多的是为了更好地育人,尊重人身心正常成长的科学规律和基本常识,让每个孩子在成年之前(至少16岁吧)在一个家长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熟悉自如的环境中长大,在青少年时代形成健全深厚的精神根基,支撑他们一生的发展!

请大家记住: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的成长都必须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任何不符合客观规律和基本常识的强制干预都必然导致灾难!!!

为了孩子,求求你们,不要再胡搞啦!

星光计划.png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9-1420362.html

上一篇:张海霞︱汽车、气车、弃车!
下一篇:张海霞︱孩子要从小接受输赢乃人生常态!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