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ostic的自留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gostic01 一件事情由不同人来推动,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博文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介绍(修订版)

已有 5131 次阅读 2009-9-2 14:38 |个人分类:高等教育|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前注:之前写过一个版本介绍密歇根大学。内容大多数是从wikipedia上有关密歇根大学的英文介绍以及从密歇根大学学校的网上内容摘译编辑来的,因此导致很多内容只是居于自己的了解和偏好而取舍。曾经想过再花一番功夫写一份比较完整但简洁的全方位介绍密歇根大学的文字,有心却无力。于是,只好在之前的版本基础上,对某些内容进行修订,增减。

无论是来密歇根大学读大学学位,还是硕士职业学位或者博士学位,呆一年、两年、还是五年,对偌大的密歇根大学的了解还是相当有限,因为这个学校太大了,学科太多,而且校园分布在北校区、中校区和南校区的广阔地方,许多角落可能从来都不会想到过要去看一看走一走。尽管如此,还有无论你来到这个小镇是冬天白雪皑皑,灰蒙蒙的景象,还是夏天郁郁葱葱林阴笼罩,毫无国内所熟悉的城市感觉,在你在安娜堡停留的这期间,相信你会慢慢感觉而且出现转变,也就是说自己身上、思想上、行为上刻下了这个学校给你带来的痕迹。一所好的学校给你的不仅仅是一叠成绩单,一张文凭,还要给你到了社会上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自信,深厚的密歇根大学传统包容了你所需要的一切,让你体会到学校的人文大气,温情管理,让你摒弃身上懦习,开阔眼界。你不需要跟人说你是密歇根大学毕业而赢得关注,因为你在密歇根大学期间所潜移默化,所学所获得的能力足够让你去迎接挑战,面对困难。来了之后,请尽情的吸取并提高你自己,为你的未来成功做准备。GO BLUE!
 

大学介绍: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密歇根大学-安娜堡校园,以前中文名称也叫密执安大学。具体的地理位置位于美国正在衰败中的三大汽车中心、有“死亡之城”称谓的底特律(Detroit)城市西面郊区,距离底特律城市大概40英里的安娜堡小城。从底特律机场往西沿着高速公路(I-94)开车大约半小时(20英里),即可到达在安娜堡的密歇根大学。

密歇根大学于1817年在底特律建立,20年后于1837年才搬到安娜堡现在的校址,是密歇根州(比成立密歇根州还早20年)最老的公立大学。安娜堡密歇根校区的用地本来是作为密歇根州政府用地,但后来州政府决定建在兰辛(Lansing),于是这片地就留给密歇根大学用。除了安娜堡校区,密歇根大学还有两个卫星校区,分别在距安娜堡东面38英里的Dearborn校区和北部50英里的Flint校区,这两个地方主要从事当地的大学教育和少量研究生项目(硕士学位,但属于安娜堡校区研究生院Rackham Graduate School管辖)。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校区分为北校区、中校区、和南校区,总建筑面积达到2.69平方公里。北校区主要是工程院,音乐、戏剧和舞蹈学院,以及建筑和城市规划学院,校区面积3.25平方公里。北校区和中校区之间隔着一片体育用地和休伦河(Huron River)。中校区是最初建校地点,是文理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公共政策学院,研究生院等所在场所,中校区东面是医学院和医院,西面是安娜堡市区。市区与学校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商业区,私人住宅和校舍参插在一起。南校区主要是体育设施,其中有全美最大的大学橄榄球专用体育场(拥有座位107,501 ),篮球馆,冰球馆,以及高尔夫球场等等。

密歇根大学的图书馆有19个专项图书馆和24个分收藏,藏书量8百万多册,每年以17万多册在增加,是全美主要的学术图书馆之一。同时图书馆与google合作进行图书数字化。密歇根大学还有博物馆,艺术馆,植物园。

密歇根大学学生4万左右就读于超过600个学科项目,其中大概是大学生2万5千,研究生将近1万5千,每年招收大学生6千人,毕业的博士700多人,还有全美最贵的州外学生学费(本州学生学费1万美元左右,外州3万美元左右)。密歇根大学是第一所主要大学招收女学生(1870年)(所有大学中是第三所,另外两所最早招收女学生是 Oberlin College(1833)和 Lawrence University (1847))。安娜堡小城人口超过11万,是密歇根州第七大城市,具有大学城的特色,2008年被评为全美最健康的居住和退休城市。

往往,密歇根大学容易与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混淆。这两所学校的共同特点都是密歇根的公立大学,但密歇根大学是传统全美三所最好公立大学之一(UC-Berkeley, UMichigan and U Virginia),这三强指的是大学教育方面,非研究生科研方面。如果从学科设置来看,也就是学科最全和综合学科最强方面,密歇根大学仅次于Stanford大学,别的公立或者私立大学要么学科不全,要么学科实力强弱差别太大。

密歇根大学研究经费每年已经超过8亿美元,其中医学院3个多亿,工程院1个多亿。有6000多名教师(教授和讲师,Professors and Lecturers),其中科学院院士有70名以上。但是,不足的地方是研究虽然很强,但创新开拓性的领域比较少,历史上只有19位与密歇根大学有关的教授(毕业的校友或者在密歇根大学工作)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没有一项获奖成果是在密歇根大学作出的。密歇根大学的捐赠基金(University Endowment Fund)超过70多亿,在全美排第九(公立大学第三),在最近几年来举行的筹款运动“the Michigan Difference”,已经提前一年半完成了筹集25亿资金目标。

在学科排名方面,密歇根大学主要的200个学科项目中70%排名在top10。高等教育管理是最强的学科,拥有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文科方面,实力超群。主要的排名(2007年):教育学院(6),法学院(8),工程院(9),商学院(11),医学院(10),音乐学院(也是top10),等等,比较弱的学科基本上是理科方面,但大多数实力在top10到top20之间。拥有这样的排名相当不错,但问题,而且也是公立大学的通病,特点:超大全;大师级的人才比较稀少。

密歇根大学的代表颜色是蓝色和黄色(blue & maize),运动队昵称为“狼獾”(Wolverines),属于中西部Big 10 体育联盟成员,比较有名的是橄榄球(football)项目,跟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橄榄球比赛是全美最受关注的百年对手(rivalry)之间的混战。泳坛奇人Phelps目前就读于密歇根大学。

此外,密歇根大学还有1150个学生俱乐部和社团组织。

(更多的内容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versity_of_Michigan

看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除了著名教授,研究成果和得奖,另一个评价标准就要看从这个学校毕业出来的人,如何出人头地。

密歇根大学的知名校友很多,下面这个网页包括了不少,但肯定不全: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University_of_Michigan_alumni

密歇根大学拥有超过42万的在世校友,出过一位美国总统(前福特总统),毕业的校友中有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位菲尔茨奖获得者,还有16位亿万富翁(billionaires)。这里主要集中介绍大家所熟悉的,并突出与中国有关的人物和事情。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华人丁肇中,现为MIT物理系教授,因发现亚原子J/ψ 粒子而与Burton Richter一起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虽然李政道和杨振宁在他之前获得诺贝尔奖,丁肇中是头一个用中文和英文做的诺贝尔演讲。说起丁肇中,不得不多说几句,他于1936年1月27日在安娜堡出生,当时他父母是密歇根大学的访问学者(或者研究生?),祖籍山东省日照市。在丁肇中出生2个月之后,他父母带着他回到了当时处在战乱中的中国,后来迁往台湾。在他20岁的时候,1956年9月6日,丁肇中只怀揣100美元,独自回到密歇根大学求学。他花了三年完成数学和物理双学士,又花三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

另一位不得不提的是吴大猷,也是密歇根大学物理系毕业。他是中国物理界的泰斗,大家熟知的李政道和杨振宁是他的得意门生。为了纪念吴大猷,在密歇根大学每年都举办Ta-You Wu Distinguished Lecturer,邀请的都是诺贝尔奖得主或相当的级别的来演讲。2007年正好是吴大猷诞辰100周年,10月24日星期三举行特殊纪念活动和演讲。

https://www.lsa.umich.edu/physics/detail/0,2551,12061%255Farticle%255F35479,00.html

还有一位是解放前南京金陵女子学院的校长吴贻芳(Yi-Fang Wu),是中国首位女性校长。

在大陆,还有不少出名的密歇根大学校友,比如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一位与中国有关的是Tom Harmon,是密歇根大学第一位获得橄榄球Heisman Trophy(1940年)得主。他在二战中参加著名的“飞虎队”,网上是这么描述有关他的事迹:

During World War II Tom Harmon enlisted as a pilot in the Army Air Corps. Hewas awarded the Purple Heart and the Silver Star for his actions inChina with the 449th Fighter Squadron including having his plane shotdown. He saved the silk parachute and it was later used as the materialfor his wife's wedding dress.

这样的英雄值得崇敬!

另外列一些大家熟悉或有所耳闻的,在密歇根大学受过教育的名人:

华人演员,刘玉玲(Lucy Liu ,http://en.wikipedia.org/wiki/Lucy_Liu),在著名的影片Charlie's Angels使她广为人知。艳星/歌星麦当娜也曾在密歇根大学就读(未毕业)。顶顶有名的著名记者(江泽民在香港训记者时口中曾经提过)华来士(Mike Wallace),主持的CBS新闻60分,采访过邓小平。Google两创始人之一Larry Page。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创始人Charles Merrill也在密歇根大学法学院上过一年学(1906 到 1907年)。Sun Microsystems的共同创始人之一Bill Joy。发展World Wide Web之一Robert Cailliau(和Sir Tim Berners-Lee)。Mayo 医学院创建者William James Mayo。文献系统ProQuest的创始人Eugene B. Power。苹果iPod产品之父Tony Fadell。

此外,密歇根大学与中国的关系相当紧密。

根据密歇根大学记载的资料,密歇根大学搬到安娜堡后第一届11个毕业生(1845年)之一Dwight Collins在毕业两年之后作为传教士(missionary)到过中国。1880-1881年,时任密歇根大学校长James B. Angell被美国政府派驻中国,使密歇根大学在中美关系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James B. Angell在劝说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中也起到了作用,在派遣“庚子赔款生”赴美,密歇根大学也成为首选五校之一(其他四校为: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和康乃尔大学)。在1911-1917年期间,密歇根大学来自中国的学生有50到70人之多,是当时美国大学在册中国学生人数最多的三所之一。1917年正式设立的Barbour奖学金,专门用来资助来自亚洲的在密歇根大学就读的女性学生。其中上文提到的吴贻芳就是一位Barbour奖学金获奖者(1924-1928年),她1928年博士毕业后回到中国,从1928年到1952年任金陵女子学院校长,直到该学院并入南京大学。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东吴大学(1901年创办),到二战前夕,密歇根大学先后提供了3任东吴大学法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的院长。

在19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密歇根大学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著名的“乒乓外交”中,1972年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就是接受密歇根大学乒乓球队的邀请。这次回访是由密歇根大学经济系教授Alexander Eckstein负责组织。乒乓球代表团互访这两件事情开启了中美之间的正式交往,就是后来津津乐道的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在积极发展中美关系中,1977年密歇根大学教授Michel Oksenberg接受卡特总统委任特别助理以及国安会东亚和中国高级幕僚,在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也起到了作用。还有一位是克林顿执政期间任特别助理和国安会亚洲事务主任的李侃如教授,推动发展中美之间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之后,中国和密歇根大学之间的高层学术交往不断。为了保存1971 到 1980年这段期间中美之间非正式交往的历史,Alexander Eckstein 和Michel Oksenberg两位教授帮助创建了密歇根大学中美关系国家档案。这些档案资料收藏在密歇根大学Bentley历史图书馆。1981年,为了帮助研究者接近这些资料,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发表了:Americans in China: 1971-1980, a Guide to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National Archive on Sino-American Relations。

中国与密歇根大学关系发展中,密歇根大学校长先后访问了中国。1979年,中国社科院到安娜堡访问,两年后的1981年接受中国教育部邀请密歇根大学校长Harold Shapiro率领的代表团访问中国,与中国十所主要研究机构签订了交流和合作协议。1993年,当时的校长James Duderstadt率领的代表团,与中国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2005年,现任密歇根大学校长Mary Sue Coleman率领的代表团到中国访问,与多所中国高校签署合作协议。

从1979年至今,超过3400名中国学生在密歇根大学受过教育。目前,大约400名在册的中国学生。近几年,大概35%的国际学生申请者来自中国。自1920年代以来,密歇根大学首次成为中国学生留学生最多的单一校园。


修改于2008-08-15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1485-252914.html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