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再说伦敦高层建筑大火 精选

已有 8949 次阅读 2017-7-4 15:25 |个人分类:消防析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自救, 人类行为, 伦敦大火, 逃生理论

说说高楼逃生中的逃生行为学常识


最近看了一些所谓的“逃生常识”,看上去都有道理,但我是不同意的。因为逃生的选择很多,需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比如,同样是逃生,有向上逃(避烟)、向下逃(疏散)、避难逃(寻找更安全的地方)和原地待命(Defend-in-place, 避免接触烟气)等几种选择。无论你教别人哪一种,都有可能因为不适应当时当地的情况而陷入“误人子弟”的陷阱,因此教别人逃生是违背消防工程伦理学的,吾不为,不敢为。

今天网上流传了一位台湾女生的逃生经历,让我们有机会一睹高层逃生的直接经验,这是已经发生的逃生故事,我认为其中的选择和教训是极其宝贵的,可以作事后诸葛亮,不做事先的周瑜(逃生经验是不靠谱的,我只相信逃生理论,不相信所谓的经验性的“逃生秘诀”)。这里我来解释一下其中发生的逃生行为学现象。

在拿俄米(这是一个典型的圣经名字,表明作者的基督徒身份)的回忆中,提到了四种逃生选择:第一种,是很多人按照本能向上跑,这是为了避烟,也是为了到屋顶上获得空气和直升机的救援。1974年的巴西圣保罗焦玛大火和1980年的米高梅大火,都动用了直升飞机救援,取得一定的效果。2014年的上海大火,则出动直升机而无法悬停,不得已撤退,没有救下一个人。这种选择存在一个危险,那就是烟气向顶部汇聚,更容易造成伤亡。在米高梅大火中,死亡86人,大部分位于高楼的顶部(20~26楼之间),而起火点位于2楼。所以,向上跑是本能驱动,但不是推荐的选择。

图1. 巴西焦玛大厦火灾(1974年)

第二种,打电话999 ,得到的反馈是原地待命,为此他们在室内等候了一个半小时。这种选择是合理的,一般高层火灾不容易失控。历史上,全面失控的高层火灾是屈指可数的,比如美国维音克夫酒店、韩国大然阁、巴西焦玛、美国米高梅、上海教师公寓和伦敦格伦菲。为了避免在逃生过程中,因为接触烟气而损失,更好的选择是原地待命。当然前提是,这个建筑的烟气通风系统不要被火灾攻破。米高梅大火中,很多客人在自己的卧室内烟气中毒,关键是一氧化碳被通风系统送到客房,直接让人中毒。在那次火灾之后,人们加强了高层建筑楼层之间的密封设计。只要隔离层保持不燃和密封,楼层之间理论上是不会蔓延的。这一次蔓延发生在户外,而不是户内,代表着异常的蔓延模式。

图2. 美国米高梅旅馆大火(1980年)

第三种,到邻居家躲避,或者说到避难所躲避。这种观念不够保险,因为你不知道那里是否更保险,可以用来避难。通常,消防工程师在审批避难所的前提是,第一,使用2小时耐火墙壁进行隔离;第二,要保持整体结构的完整性,不会漏风;第三,要使用烟气管理系统进行加压,让避难所永远保持正压运行状态,这样才能避烟。一般来说,美国的高层建筑的楼梯间就是避难所,只要进去了就保险。东亚地区(主要是香港)的建筑楼层太高,光靠楼梯间避难还不够,于是又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避难层,也就是没有燃料、保持通风、上下隔离的设备楼层,用于让住户进行避难的场所。提供避难楼层的目的,可以绕开消防法规对于逃生容量的严格要求,因此是一种省钱的措施。对于非原定设计的避难场所,由于达不到正压运行和烟气隔离的目标,所以避难的效果有限,因此不是安全的选择,仅仅是临时性的过渡措施。

图3. 韩国大然阁大火(1971年)

第四种,向下逃生或自救。向下逃生的最大困境在于,对烟气中毒和烟气干扰的担心,需要采取一定的自救措施才能行动。所以,一定要使用湿毛巾。网上有各种对湿毛巾的折叠厚度要求,那是日本人的精细传统,对于逃生过程不是必要的。我们只需要保证自己在自救的过程中,不受烟气的干扰即可。湿毛巾主要对付的是刺激性气体(irritants,包括盐酸和氢氟酸)和烟黑(soot),其实更大的作用是保持镇静和寻路状态,让逃生者不受干扰地完成逃生自救的行动,而不是光顾着咳嗽而忘记逃生的目的。相信湿毛巾可以避免中毒是一种错误的迷思,关键是湿毛巾可以让人更聚精会神地逃生,缩短了逃生的时间,提高了逃生的效率。

那么,拿俄米的逃生为何能够成功?第一,她熟悉环境,知道向上逃生的陷阱(上锁封闭,逃不了)和向下的细节(平时走过,相当于演习过逃生);第二,她随时进行与外界的沟通,了解火灾的发展形势;也就是说,她的行动前决策时间短,来源于对环境和过程的熟悉。没有这个熟悉,很多人不敢行动,让烟气被动熏死;第三,她有效地进行了自救的准备,拿上了最重要的三件物(湿毛巾、护照和皮包),分别代表了自救、身份和财产。有了后两项,逃生没有后顾之忧;有了第一项,逃生可以不受干扰地进行。第四,英国建筑的楼梯还是满足逃生设计要求的,外部的火焰和烟气到达楼梯间已经很弱了,这说明楼梯间的日常维护是不错的,不算被攻破,让她们的逃生有可能进行。所以,这场火灾凸显了当事人在火场的行为(响应、决策、行动和自救措施)决定了火场逃生的效果,而不是所谓的“逃生常识”。如果强调个人的逃生常识,往往表明他对火场逃生人类行为学(Human Behavior)常识知道得很有限,说不出科学的理论和公认的道理。这是我国每一次重大事故发生之后都会出现的情况,说明我国消防工作的重经验、轻理论状态。消防职业化,任重道远。



附录: 22楼的台湾网友成功避险逃生,她们是怎么做到的?

Naomi Li

我们很幸运的火灾当天比较晚睡,所以第一时间就知道是四楼起火,但紧急电话999是叫我们待在室内,因为我们在 22 楼很高应该烧不到,后来一开门隔壁邻居说火在他家厨房,我们拿了湿毛巾、护照和皮包就跑,但一开逃生梯的门,看到所有人都下意识往上跑,我愣了一下,因为我知道天台是锁着的,同层楼距离起火点最远的邻居开门看到我们,就叫我们俩进去。

我们就在他们家待了一个半小时,从开始有新鲜空气,我还可以好好跟在吉隆坡开会的先生保持通话,到后来只有一扇窗有微薄的空气,我跟他说情况不妙,开始看到火烧上来了,我们可能要冲下楼了。

最后房间布满黑烟的时候,我们靠在窗边最后打了一通紧急电话,他们说立刻逃离建筑物,我最后确认一次逃生梯没有火只有烟,就跟妹妹说把外套弄湿,跟着我,我们要冲下楼,烟已经浓到我基本上看不到她,连走到两公尺的厨房弄湿衣服都呛的我们本能冲回窗户,最后吸了两口已经不新鲜的空气,我们就捂着口鼻,一路摸黑,真的好险我住够久,也曾经爬楼梯上下楼过,才可以很迅速地一路摸黑摸墙壁冲到逃生梯。

当时,火还没有烧到同层楼电梯走道,所以确实毒烟就是最大障碍,湿毛巾真的帮助我们一路走到底,因为至少我们没有立刻被呛昏,一摸到逃生梯栏杆,我们就一路往下跑,一路上我一直叫妹妹名字确保她在后面,然后也叫她不要被地上的人绊倒吓到,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终于在感觉无尽的楼梯与毒烟中,我们在大概56楼遇到了消防员,真的当下就觉得得救了!妹妹倒在消防员怀里,被消防员扛下去,而我还可以自己走,还嫌消防员走太慢,我想快点到有空气的地方,再下两层楼,我们就可以完全呼吸到新鲜空气了,之后一路上就被消防员搀扶、出大楼时保护头部,然后到急救区,马上给我们纯氧,我们才真的确定我们安全了。

之后被送医院急救呛伤的部分,我们都是有意识而且自己走上下救护车和医院,医院继续给我们氧气、照肺部X光,确保我们没有呼吸困难,血液溶氧量够高,八小时后才放我们走,走之前护士还帮我们买衣服、食物和叫车,全部免费提供,我们真的很感激,公公婆婆之后就来接我们出院,一路回到他们在剑桥郡的家。

打这么多跟详细是因为我想强调,我们在上面待了一个半小时,但是整个从22楼到1楼逃生过程不到5分钟,真的是因为我们一直保持异常冷静,所以当我们邻居在浓烟中全部都崩溃大哭、尖叫和祷告的同时,我还在 google 高楼逃生,观察火势延烧的状况,下定决心就是要往下冲,就不能有任何迟疑还有哭喊,因为一哭就会吸入大量浓烟。

我们很幸运的是,火还没有烧到走廊,所以还能走到逃生梯,真的要提醒住大楼或是大楼上班的大家,平常至少走一两次逃生梯,了解位置和逃生路线,这真的是在最后救了我们一命!生死关头每分每秒都是关键,根本不可能还拿手机照明什么的,而且浓烟中连灯都很难看到,一切只能靠直觉和手感。

这次的灾难虽然烧了全部的东西,但我们能活下来就已经是奇迹。非常难过的是我们的邻居全部都没能逃生,我们有护照有钱有手机有家人有地方住,真的已经很谢天谢地,套句妈妈跟我说的话,就重新开始吧!

关键点:

天台锁闭

22

在邻居家待了一个半小时后逃生

逃生梯(疏散楼梯)没有火只有烟

曾经爬楼梯上下楼

毒烟是最大障碍

湿毛巾帮助逃生

邻居全部未能逃生

手机照明不可行

22楼到1楼逃生过程不到5分钟

一直保持异常冷静一哭就会吸入大量浓烟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1064546.html

上一篇:四说杭州纵火案
下一篇:七说杭州纵火案

18 史晓雷 姚小鸥 蒋永华 侯沉 史永文 李健 文克玲 吕喆 李斌 王宝民 葛兆斌 戎可 anran123 shenlu neilchau xlsd zjzhaokeqin a66616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