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烟圈不散孤烟直 精选

已有 13030 次阅读 2009-12-2 09:2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消防, 扩散, 羽流, 层流, 失稳

烟圈不散孤烟直

 

很久以来,笔者都想写一篇科普短文,对“大漠孤烟直”的现象作出符合消防理论的解释,今天看到博友李亚辉(http://www.sciencenet.cn/q/showtopic.aspx?g=physics&id=176)的问题和吕老师的解释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4653

以及王修慧的解释(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4451),勾起了我的动笔念头,就从“烟圈不散”来说一说“大漠孤烟直”的现象吧。

 

烟圈不散有理论

为什么“烟圈不散”呢?最简单直接的解释是,层流现象,缺乏足够的动能达到湍流水平。烟气粒子取决于燃烧的程度,这里的烟气粒子直径非常小,维持在气溶胶水平,就是能够悬浮很久,而不降落。同时,烟气中的能量非常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卷吸力,产生上升的湍动的羽流。第三,烟圈内部也有一定的自组织流动(伯努利原理,吕老师的解释),维持烟圈的形状。我们日常所见的的烟气,由于浮力的作用而上升,因为流动过程的卷吸而湍动化,造成很快的失稳现象。烟圈缺乏足够的能量,只能靠扩散(王修慧的解释)和布朗运动来扩张,感觉上就是烟圈不散了。这是由于扩散尺度大大小于对流的尺度造成的,因为烟气缺乏足够的动能失稳。对于流动失稳理论,林家翘教授的成名理论最出名。

 

大漠孤烟道相同

《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开始,只谈意境,难解真味,甚憾。根据今人对唐朝报警制度的解释,边塞每天都需要在傍晚的固定时分烧上一把火,证明系统没有出毛病(相当于现代报警器的自检功能)。一柱烟表明一切正常,两柱烟表明有情况(晚上用火光示警),三柱烟表明紧急情况(相当于现代报警系统的编码功能)。画家兼诗人的王维被半流放地派遣到宁夏视察边关,闻当地有大胜仗,在高兴前往的途中看到这一常规的现象,写出来这一千古绝唱的名句,非常符合消防理论的羽流原理,可以从层流湍流的角度得到较好的解释。

通常情况下,燃烧产生的烟气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升,不断卷吸周围空气的结果,是体积的膨胀和动能的衰减,从外观上看,就是V型的羽流,如下图所示。为什么叫做羽流呢?因为浮力作用,流动容易失稳,光线通过不均匀的流场,产生扰动现象,远处观察,如同片片羽毛在飞,这是英语中Plume的来源。我国古代庄子称之为野马,影影绰绰,如同草原上奔腾不已的野马群在跑。成都公交纵火案中,能量非常密集,产生了强劲的羽流。细看其中有大尺度的涡流,那是燃烧与流动发生共振造成的Puffing现象造成,也是一种流动失稳的原因。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湍动的羽流现象,太熟悉了,以至于我们很难想象“孤烟直”现象的可能性。

图1. 标准的符合常规认识的羽流湍动现象

当能量密度不足时,燃烧产生的动能不足以让流动失稳,产生的烟气在微弱的浮力作用下上升,无法产生卷吸,因此体积无法膨胀,仅仅靠扩散是不够的,于是形成一种烟柱,长久不消散(当然环境必须无风,没有扰动。塞外,沙漠,戈壁,是最容易产生大尺度层流边界层的自然环境。),如此可以产生足够高的烟柱让远处的烽火台看到,把信号接力传下去。这种层流的浮力流动现象,就是诗人王维在孤寂的边塞看到的“孤烟直”现象了,非常符合当时的场景和诗人的心情。

 

层流羽流有应用

严格说来,羽流都是湍流的,失稳的(所以称作羽流)。这里羽流仅代表有浮力差的重力流(Gravity Current),是一种广义的羽流。“大漠孤烟直”,就是一种层流形态的羽流。我们可以在历史事件中,发现不少的层流现象。

张显杨少将,在回忆邱少云受难的过程时,提到邱少云身上形成了白色的烟柱,久久不能消散,说明燃烧的强度不大(燃料主要是衣物和人体脂肪,点火的汽油量很小),空气湿度大(白烟,当时下过雪),当时的气象条件稳定,战场比较孤寂(符合潜伏的条件),是非常有道理的。后人的想象作品,强调火焰燃烧过程的剧烈,脱离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比较离谱了(见笔者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735

太原踩踏事件中( 参见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6259 ),在当时晴朗的条件下,平流层的温度可能大大低于冰点,空中的水汽却因为缺乏冰核而无法结冰,形成某种超临界状态。飞机的经过,发动机排出的尾气相当于提供了冰核(发动机排出的未燃烧完全的烟黑),导致周围的超临界状态的水汽迅速结冰,冰粒反射白光,而没有得到冰核的气体则仍然对阳光透明,所以形成白色和透明的强烈对比。形成的白色烟柱长时间不会消散,这是因为平流层稳定,缺乏扰动,也因为组成烟柱的冰粒不会扩散,所以会在空中保持很长的时间。

细水雾灭火技术,是为了把液态水雾化成气溶胶的水平,让纳米水平的细水雾保持着空中久一点,灭火的时间长一点(保证效果),但缺点是,不能对付小火。小火的燃烧不旺,产生不了卷吸,而细水雾的粒子不能像气体那样扩散过去,必须仰赖火焰的卷吸作用,所以细水雾对小火的使用效果非常不好,这也是层流作用造成的,需要湍流来增加细水雾的使用效果。对此,一般细水雾都是分批次排放,就是强制产生气浪,人工造成湍流,保证灭火效果的普及。(参见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6062

 

有道是,烟圈不散缺扰动,热能不足难扰流,大漠孤烟靠气象,层流失稳因能量。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275495.html

上一篇:为了教训的纪念2
下一篇:又闻校园踩踏声

8 陈儒军 陈绥阳 杨秀海 吕喆 李泳 唐常杰 iwesun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