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古时夜宴需防火

已有 3675 次阅读 2010-7-26 06:21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古代风俗, 消防常识

古时夜宴需防火

 

据说,夏商之际,我国先人每天只吃两顿饭,早起先劳作,9-10点钟回家吃早饭。然后,接着劳作,太阳下山前吃晚饭。晚上不点灯,直接上床。如此,古人请客怎么办?只好在黄昏之后,于是有执烛举火的规矩,《礼记》中还保留了这样的一些习惯和传统。据说,韩国某些地方还有这种习惯,可见礼失求诸野啊。《礼记》中有不少古代针对炬烛的礼仪,仔细研究下来,很有意思,颇具消防常识。

《礼记·少仪》“其未有烛而后至者,则以在者告。道瞽亦然。”

古代夜饮,到达有先后。日暮,室内昏暗,看不见人,主人告众人,某某在此,某某在彼。后人感到奇怪,室暗不见人,何不燃烛看?根据近人尚秉和考究,室内燃烛有下列五种危害:1. 如果是夏天,炬烛的大小不易控制,容易增加热量,给原先拥挤的室内(人也是热源啊),增加额外的能量,不爽;2. 炬烛的火大烬多,容易造成火灾危险。对于多人群体所处的场合,火灾的风险需要额外考虑,如俱乐部,音乐会等,需要格外的防范措施;3.费巨贫者不办,办不起,太贵了。炬烛当然比脂烛(膏烛)和蜡烛贵,因为选料讲究,消耗量大。4.  不洁,指的是空气难闻,如果在一个多人的场合,给你请来一个大烟鬼,想来众人都不愿闻那个味道。5. 炬烛危险,需要有人举火(不断继火),也需要有人照看(防止失火),因此这个人比较辛苦,辛苦之事,还是尽可能少一点吧。所以,如果不是所有邀请的客人都达到,夜宴就不点火,这样大家可以多交流一下,也可防止有人偷吃了。

《礼记·少仪》“凡饮酒,为献主者,执烛抱燋,客作而辞,然后以授人。执烛不让,不辞不歌。”

未燃的木头曰燋(通樵),已燃的木头为(炬)烛。夜饮开始之后,主人拿着燃着的炬烛,抱着未燃的木燋,亲自执烛敬宾,示不倦也。客人站起来说话,点燃以后递给人(执烛者)。执烛者不参与礼让,不答谢说话,不唱歌(分神),为的是保证炬烛的稳定燃烧和消防安全。

《礼经曲礼》:烛不见跋

 

唐代孔颖达疏:跋,本也。本,把处也。古者未有蜡烛,唯呼火炬为烛也。”“烛不见(xian)跋此句是说:晚上到朋友家串门闲谈,如果看见烛将燃至木把处,就应起身告辞。看到残本多,知夜深,主人厌倦了。

 

有道是,执烛抱燋为敬宾,不让不辞为防火;烛不见跋客知礼,客不全至不举火。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347344.html

上一篇:说说德国的踩踏
下一篇:岸英之死看窒息

3 吕喆 武京治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