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恐慌过后看谣言

已有 3269 次阅读 2011-2-14 09:07 |个人分类:逃生常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egress

恐慌过后看谣言

 

     前有“杞人出奔”,后有“响水出逃”,快速发展的国内进入谣言多发之秋。虽然可以抓到源头,但是如果谣言得以蔓延的土壤没有得到消除,下一次仍然会产生群体性的恐慌,引发大规模的逃生事件,这里试图分析一点谣言扩大的群体特征。

     群体恐慌主要发生在战场,第一次人类社会的战场恐慌发生在马拉松战役。人数十倍于斯巴达的波斯战士,因为莫名其妙的流言而溃败,成为一次著名的战场恐慌之例。中国的“淝水之战”,也是一场战场恐慌,关键是士兵中的疲劳和焦虑,是相信谣言的土壤。拿破仑是在战场最善于投入预备力量的将军,在恰当的时刻投入预备兵力,能够造成对方动摇和溃败的效果,因为对方已经很疲劳了,对外界的刺激很容易加以放大和过度解释。意大利军队在俄赛俄比亚,日俄战争中的俄军在东北,也都经历了莫名其妙的谣言所引发的群体恐慌事件,对此美国早期的恐慌研究,主要是军方加以研究,为的是防止军人在战场上的动摇和溃败。中国还有一些成语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所有谣言得以蔓延的前提,是人们的不自信,加上外界无法求证造成的。

      上一次的“杞人出奔”事件,是有关方面应对失当造成的。因为民众对于放射源的安全性认识有偏差,加上确实有事故发生,造成一连串的误解产生的大规模出奔事件。

       这一次的“响水出逃”事件,可以说是过度反应,却是对化工厂泄漏的正常反应。第一个人(即谣言的源头),确实观察到了泄漏,也做出了正确的反应,但是人们的神经是高度紧绷的,一次正常的报警,被过度地解释,于是造成了深夜逃生,有人丧生的结果。两年前东北有一次燃料大泄漏,却没有爆炸,疏散工作很不错。几周前,又有一次燃料泄漏却带来了爆炸的结果,为何相同的报警得到不同的结果?同样的报警,对于不同警惕性的民众具有不同的报警效果。如何让人们相信报警如同相信谣言,是社会心理学家们正在面临的挑战。

      美国研究应急管理的专家们早就注意到,群体动员之时,最有效的动员方式,类似于谣言的传播方式。人们可以不信政府的广播和上门通知,却很容易相信自己的熟人的面告或电话,在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下,一次简单的报警行动得到不断的加强和深化,这种动员效果,是非常值得社会心理学家们研究和学习的。我就很想研究谣言传播的共振模式,只是没有社会心理学家的合作,很难得到赞助啊。

      这一次,显然是当地化工厂经常发生泄漏,给民众造成了报警的疲劳。通常报警疲劳的表现是忽视报警,放弃行动和反应。但是,国内最近的爆炸灾难让人们相信,灾难就在眼前,这种大规模动员的方式,是非常符合群体心理学原理的。

      在社会心理学中,通常把这种大规模逃生现象,归因于Social Attachment理论,就是人们内心具有从众更安全的心理。人们逃生,并不一定是意识到了危险,而是有跟从别人的需要,只要是跟从别人,自己的内心就感到安全。这种现象还有很多说法,比如顾客越多的店越来越忙,因为前面的信息影响力下一次的决策,故称为Information Cascade现象。西方历史多次发生因为一句谣言“着火了”,带来大批的踩踏事件,也是可以归入这一类。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放慢发展的脚步?如此高速发展,必然带来人心焦虑和群体恐慌多发的局面。不能从群体的角度来思考,就是谣言得到增强的内在机理了。我们逃生工作者,就是要利用谣言的蔓延机理来为群体动员和报警工作服务。如何产生轻度的恐慌(导致人们立即动身),而有不会带来伤亡的结果(防止恐慌过度),是群体心理学的一项主要研究。美国消防领域最近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如何提供语音报警,尽可能及时地把真相告知民众的研究上,即改进Mass Notification的表达方式上。学习谣言蔓延模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群体动员的方式和效果,达到应急管理的目标。

      有道是,谣言有背景,蔓延有深因;防灾需防恐,防恐需看人。

谣言是最有效的逃生动员方式之一。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412714.html

上一篇:论如何烧掉木偶
下一篇:也说流水不易冰

2 唐常杰 吕喆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2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