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再说扶梯引踩踏 精选

已有 5101 次阅读 2011-7-7 08:27 |个人分类:消防析灾|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人流管理

再说扶梯引踩踏

听说北京扶梯又出现问题,看来北京市的地铁的人流管理工作没有搞好,应急管理也有不足,瞬时内发生的人群挤压,居然有人死亡,这是很少发生的悲剧,笔者的群体灾难数据库中只有一次可以类比(见我的博文《说说扶梯引踩踏》)。

上一次北京扶梯出现的问题,是2008年迎接奥运会期间的(水平移动)电梯异常噪音,引发群体踩踏。虽然有人大声一吼(“往回走”),提醒了当事人,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这一次类似的故障表明,教训没有吸取,在人群密度方面,北京地铁的管理似乎失控。地铁事故似乎很常见,很简单,但如果没有人群的积聚,灾难也不会扩大啊!所以,任何灾难扩大,导致人员伤亡的案例,都是人流管理失败的典型,值得深入研究。

为什么没有吸取深圳电梯的教训呢?深圳的扶梯倒转事故,与昨天的北京扶梯事故极为相似,都是美国“奥的斯”电梯的故障,都是重力下反转,都是挤压和踩踏。这说明,我国的安全管理缺乏专业协会的协调,没有专业协会出面来调查和总结经验,并通过专业协会举办的活动来贯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我国的专业协会,缺乏国外类似机构的三大原则:自立、自传、自养。因此,习惯于自我吸收教训,而没有广为宣传,这是与专业协会的宗旨相抵触的一件事。现代社会,灾难都是有苗头的,一旦出现苗头,立法机构一定要跟上,调查灾难,总结经验, 制定规范,推广执行,如此,方能避免类似灾难的发生。显然,我国类似工业灾难的重复发生,说明我国的专业协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需要有关方面反省的一件事。

今年三月,无锡动物园发生踩踏,也是扶梯,也是重力作用,更多一层儿童恐慌的贡献。群体性灾难事故,本来就是和人群密度有关,中国和印度的踩踏事故特别多,人口因素是一方面原因,硬件设施的老化和不足,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娱乐需要,于是有各种踩踏问题的发生。奥运会可以通过严格的人群管理、分时行动来降低局部的人流密度,而人群密集场合,如地铁站和交通枢纽的人流管理,天天都要高密度的人流, 所以人流管理始终是一个问题。国内好像不承认人流管理问题是一个消防问题,所以也不见一个专家出来解释人流方面的问题,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和机会。美国消防协会最近提出的一种新职业,叫做人群经理,就是专门提供人流管理经验,协助改善人流管理的软硬件条件,对此国内好像是空白。

虽然中国航天可以上天,但国内的电梯始终不能上去,对此安全指标的贡献很大。全世界的电梯市场,主要被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和美国奥的斯三家所垄断。大约3年前,这三家因为垄断市场、操纵价格,被欧盟发现,狠狠地惩罚了一次。国内大上高层建筑,却不见一家电梯厂家成规模,令我辈安全管理人士感到非常遗憾。电梯么,就是电动机,加上一堆安全逻辑,电动机不复杂,复杂的是其中的安全逻辑。上海消防所推广的火场逃生电梯,也不知推广的效果如何?乘现在国内安全标准落后,我们还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大干一番,等中国标准逐步向美国标准看齐,中国的市场更加美国化了。 所谓的先发优势,是指在标准不完善之时,大干快上,占领市场。而后发劣势,是指缺乏标准的保护,市场沦丧,无法和外国产品竞争。电梯之争,实际还是标准之争,或者是国家实力之争。在软件方面,国内还有很大的不足,关键还是英语的重视不够,不能走向国际市场。一般的小商品,我们是看不见的,安全工作者看见的,都是符合安全标准的合格产品,这个安全标准,是国产产品不能打入美国市场的关键。话又说回来,标准本来就是为垄断市场,抬高准入门槛而设定的,缺乏标准,就是后发劣势的表现之一了。

看国内对此总结的教训,主要是针对规划失误(设计问题),而管理问题没有得到重视,故有此文。有道是,硬件安全靠软件,灾难背后有应急,教训不广缺协调,安全产品需标准。

类似博文:

 说说扶梯引踩踏,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2992&do=blog&id=394982

无锡动物园踩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2992&do=blog&id=427475

消防领域新职业,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2992&do=blog&id=350871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462757.html

上一篇:功夫熊猫看文化
下一篇:高铁畏烟甚于虎

4 吕喆 许先进 Imperfectionist vt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