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环境污染与节能 精选

已有 7144 次阅读 2011-12-6 12:07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德国, 环境污染, 点子, 北京机场, 污染物

环境污染与节能 
 
看了今天的对施老师博文的回应,只觉得大家没有谈到点子上。污染问题,其实就是能源问题,也是节能减排问题,最后还是政治问题。 
 
我第一次注意到国内的空气的质量,是1997年,初春,从欧洲飞回来,看到德国的绿草,变成北京机场的黄草,心中就觉得压抑,然后就是中国上空漂浮的尘埃(俗称霾)的污染物,这些都是燃烧造成的。我的本行是热能工程,就是到处把煤变成热量和污染物。为什么中国污染那么严重呢?因为太心急了,需要把失去的30年赶回来,所以到处上火电。火电,中国最多的就是燃煤,于是污染问题如同恶瘤,到处蔓延。因为一处减排是没有效果,必须到处都减排才有效果。由于国内的政绩考量并没有环境因素,所以污染物排放漫无边际。有没有好办法减排?有,成本太高,牺牲好几个百分点的效率,没有政治压力,谁也不愿真正减排。我国排放标准太低,也是因为没有压力造成的。现在我们的政治家们正在德班的讨价还价,还是想对外来的政治压力作出规避。通过保护,避免冒进,也对,也不对。现在少投入,将来还是要付出的,因为你享用别人的专利时需要付钱啊。现在的节省,间接造成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所以我对保护政策是有看法的,当然也不能说全错,只能说战略要保护,战术要进取,不能因为保护而避免投入。 
 
煤作为燃料,虽然历史悠久(宋代就广泛利用了),成本低廉,但那是没有计算环境成本造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储量在美国,尤其是西弗吉尼亚和蒙大拿,优质煤矿,地表开采,质优价廉,天下罕有,中国和俄国(第二大煤炭储量国)的煤炭全部加起来,才能和美国相比。但是美国的政治家们,出于种种考量,不愿上煤电,宁愿矿工失业,也不愿开发煤电,主要是环保考量,也有其他电力行业的制约。美国坐拥世界最大的煤炭资源,却为了青山绿水,不作开发,完全是政治经济和技术的考量。我曾经在经济危机爆发前研究开发节能技术,因此对煤炭经济和节能减排有一定的想法,发现其中的政治性因素太大,不愿意继续从事燃烧研究,就是对前景感到悲观造成的。世界上,俄国以油气为主的火电,因为需要供热;美国核电、水电、燃气等综合利用;欧洲主要是俄国送来的管道煤气,只有印度和中国对煤炭依赖严重。印度缺乏煤炭,所以优先发展软件工业,因为软件不需要锅炉,也因为印度对西方语言文化不设防带来的语言优势;中国对西方思想防范较多,视外语如猛虎野兽,所以软件人才的培养显著不足,只好发展制造加工业,加工业不需要大学生,所以造成了大学就业难。 
 
我看过不少对新能源技术的Business  Review,总体对前景感到失望,新技术都有成本的问题,老技术主要是政治问题,如果政治问题解决,剩下来的还是成本问题。 所以,能源工业是夕阳产业,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我改行了。 虽然看到当前的能源产业风风火火,我心如止水,因为那是政治推出来的,没有背后的政治,立马销声匿迹。 
 
看那么多人指责施老师驾车,我觉得没有必要。大方向出问题,靠个人是无能为力的。你当然可以用不用能来说这是节能,其实这是更浪费的举措,因为你浪费了个人的时间和他人的机会。社会要发展,怎么可以用鼓励不用能的方法来节能呢?能源总是要用的,用的越多,产值越高,就越有钱去开发新能源,形成良性循环,否则永远是保护,引进,再保护,再引进的老路。您个人的节省,对国家来说是浪费;对家庭账单的节省,对发电机来说是浪费,因为发电机并没有因为你不用电而停机。乔布斯不愿施舍,因为他觉得努力工作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超过对个人的施舍。所以,能源政策总有一个Priority问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很大的政治考量,不能认识其中的战略考量,导致各种意见内耗,结果就是污染严重的后果了。因此国内污染问题严重,就有战略认识不足,意见不统一的因素。比如,我们为了照顾民生,把民用电价压得很低,导致人们拼命用电,就是不减排的措施,有谁能看出其中的关联?比如我们鼓励随手关灯,导致发电机空转,降低发电效率,也是浪费的举措。能源经济很复杂,不是你我一两篇博文就可以解决的,所以我金盆洗手,改行消防,灭火比烧火容易得多,因为无火是常态,有火是异态,大多数人看不出来,所以有种种的失火行为。对于消防工作者来说,有很多环节可以防止失火,只不过人们并不放在心上。大家大多看不起消防。请问,有几位博友在小学阶段亲自聆听过消防队员的科普?
 
以上胡言乱语,都是从社会广义层面的思考,是看过几部能源经济的科普之后的反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要逮到鸡毛说孔雀,只有大家踏踏实实地倾听别人的看法,才有可能认识当前认识的不足。如果光想着别人的不足,那你啥也得不到了。 
 
有道是,能源大战略,污染有考量,节能靠政策,用能是人本。 
 


空气污染和PM2.5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515471.html

上一篇:科普沦陷自小学
下一篇:又见野马与尘埃 -- 北京灰霾事件中的消防认识

24 吕喆 唐常杰 朱志敏 张博庭 李永丹 王可 段庆伟 徐长庆 梁智鹏 刘光波 曹聪 黄晓磊 张楠 徐耀 韩健 王春艳 肖振亚 于锋 张彦斌 周素琴 liangfeng arpku zhangcz07 angewchem

发表评论 评论 (5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