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悼火场中的女孩 -- 青岛4.21火灾观后感

已有 7211 次阅读 2012-5-3 11:57 |个人分类:消防析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style, 女孩, 青岛, 观后感

悼火场中的女孩  -- 青岛4.21火灾观后感

看了青岛4.21大火的发生经过,总觉得似曾相似,不错,一个女孩到阳台避火,结果摔死,这是上海商学院大火的最终结果;火势蔓延是因为大门没有关,这也是上海商学院大火的失控原因;消防通道梗塞,消防车无法抵达事发楼,这还是上海商学院大火失控的原因之一。唯一不同的是,火场报警是牺牲者之一发出的,结果在发现火灾之后,四位花季少女,没有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因为烟气蔓延而致死,死得冤枉。烟气的毒性,早已在克拉玛依大火、香港嘉利大厦大火、洛阳东都商厦大火、焦作天堂俱乐部大火、温州温富大火、吉林中百大火、上海高层大火等屡次得到证明,是火场的主要致死原因,一般认为80%的死者与烟气中毒有关。可是这一基本的逃生常识总是不能到达公民的心中,这到底是哪里出错?

现代社会的火灾与农业社会的火灾的差别在哪里?人工化学合成材料的使用,导致燃料蔓延的风险增加。为了避免易燃材料的失控,所以添加了阻燃材料,特别是织物,在美国阻燃的合成织物无所不在,以至于如要测试纯粹的织物材料,必须特别定制,否则全社会都找不到没有经过阻燃处理的织物(这是消防规范安全推动的结果)。不幸的是,阻燃材料并不是不燃,而且阻燃之后的燃烧更不完全,产生的烟雾更多更毒,于是有对火场烟气中毒的担心。70年代对阻燃研究多,现在则对中毒的研究多,都是拆东墙补西墙,没有归结的燃料本身的控制上来。

和青岛大火伤亡最相似的火灾是洛阳东都大火,都是顶楼的烟囱效应吸引来下部的烟气,都是消防队员到场之后,309人全部死亡,没有留下一个伤者。要么是好发无损,要么是阴阳相隔,其中的差距在哪里?关键是,当事人是否采取了正确的自救措施。通常烟气有温度,有温度的气体一定漂浮在空间的上部,所以正确的自救措施是趴在地上等待救援,而不是盲目呼救,呼吸中毒。吉林中百大火中,有一位老大爷,有生活经验,看烟气危险,就爬在地上等待救援,事后照样活蹦乱跳。那些疯狂逃生的人,很少能够跑过烟气的蔓延速度,而逃生运动中增加了自己的新陈代谢,加速了中毒的进程,怪谁呢?

如果我是阁楼中的受害者,该如何去作?关门(防止火势蔓延),关窗(增加当地的气体压力,降低烟囱效应的抽吸作用),封门(防止漏风和烟气的进入),待援。如何待援?床单毛巾浸湿,遮蔽口鼻,过滤火场烟气中最急性致命的氰化氢气体,至少可以在火场坚持的久一点,不会因为吸入一口气就倒下。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一点,比如,央视大火中的消防队员和新疆德汇大火中的三名消防队员,就是氰化氢中毒倒下的典型例子。氰化氢中毒很难解决,需要特效的解毒剂,估计国内储备不多,关键是死亡发展速度快,来不及救治。

 

附录:事故经过 

多可惜的受害者啊,只要保护好口鼻,还是能够逃生的,毕竟火灾没有蔓延到她们的房间,仅仅是烟气中毒而已。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566425.html

上一篇:蒸尽缩屋以继火 -- 谈古代照明的防火考量
下一篇:罗哲文先生走了

15 柳海涛 吕喆 金小伟 严家新 侯雄坡 张骥 刘进平 罗帆 罗淼 雷蕴奇 张亮生 宋泽阳 杨光 三面环山 vtw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