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好瓜还需有人夸 -- 另眼看美国小学生科学竞赛 精选

已有 9065 次阅读 2012-5-22 03:18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科学竞赛, 美国小学生

好瓜还需有人夸   --   另眼看美国小学生科学竞赛

上周末,我有幸旁观了一次美国县级的小学科学竞赛( 22nd Annual  “Kids for Science” STEM Fair),颇有一些收获,这里拿来分享一二。

该竞赛在当地最好的高中进行,上午是封闭评审时间,下午是公开交流并颁奖的时间,提前一天提交竞赛内容(以公告板形式刊登,人人都一样从文具店买的。每个人都发一件圆领衫,以消除着装对评委的干扰。人靠衣装,对竞赛有害。)。分成三个年级(4/5/6)。俺家麻花4/5年级时都没有被选上(本来是家庭作业,一所小学一个年级选派一人),今年颇为意外地被老师推荐了。不过,等她把自己的内容往选台(餐桌)上一布置,就傻眼了。大部分同学准备的公示材料内容不说,形式上都很精美,大多是彩色打印,比俺家麻花的材料形式上要好很多。俺家麻团(我)不在家,麻婶忙着卖豆腐,所以,麻花的材料都是自己准备的,字体过小(没有及时调整),黑白打印(看不清照片),缺乏花边(比较单调),手工绘图,并花体注解,看上去挺寒碜的,只能说明从未见识过专业的演示材料。事实上评委也是这么认为的,当同年级的鼓励奖在讲台上站了一大排,我们都以为她落选了。最后,她只拿到三等奖的最后一名,和鼓励奖差不多,仅仅是一个小奖牌而已。不过,令人惊讶的是,事后还有一个专项奖,分成生物科学,数理科学,航天科技,环境科学、化学技术等几类,俺家麻花被叫到名字了,环境科学专项奖,顿时开心极了。奖品是Discovery频道的5DVD,聊胜于无。干嘛要设专项奖呢?以人为本,那些公司在本县赚了钱,当然需要反馈社会,就当打一次广告吧。不过,外来公司给教育带来的多样性,却是难以评估的,凭什么一定要按照评委的标准?多样化,让人耳目一新。


这里我想说的是,虽然小学科学竞赛的内容并不深入,但大家都是严格按照题目、假设、目的、程序、步骤,数据、图表、分析、结论、感谢等“公示论文八股” 的程序来进行,另外还有两份报告,一份是实验原始记录,让人相信你是作实验,而不是伪造实验;另一份是总结报告,这是口头表述的基础和纲要。所有这些,让人感到好奇,美国小学生就从事科研的培训了,八股研究在美国很流行。抛开内容而论,方向要对头,态度要端正,形式要正确,细节要认真,这是做科研的基本功。我国培养的大学生,有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国古代小学,强调“洒扫应对”的功夫,美国小学对科研的重视,就是传授这种“洒扫应对”的科研基本功啊。

至于那些题目,有一些大得吓死人,比如俺家麻花的“温室效应”,还有“Electricity”,  ”Appleology “ (没有拼错), “Rust Formers”,“Moving Objects”,“Battle of the Metals”。一个非常深入偏门的题目,不是说明小学生的专业基础深,就是说明他父母的眼光太狭窄(只看到自己专业领域的一亩三分地),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点。能够在小学生的视野范围内思考,不是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们所拥有的优势。当然,父母的帮助有时也很管用,比如一篇研究“Water quality of the Chesapeake Bay”,获得第一名,还是众望所归的。不过,小学生会测量大自然水体的质量么?没关系,只要他善于学习就行。

说起麻花的“温室效应”,其实验设计是成问题,把豆芽用塑料纸包起来,就说这是温室,至少难以令人信服。最大的问题是对照样本不够,只有两个平均数据,没有深入的数据处理,不能在数据上说服别人。不过,内容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长出杂草来,就是典型的用实验来验证假设的过程,至于假设是否正确,那是以后的事。科学竞赛,如同法庭辩论,只有一次机会,说服对方,就行了,不必保证样样正确。所以,这里很重视演说技巧,保持良好心态,大方处理哪怕是微小的成绩,这或许是更重要的成功学基本功。我想俺们麻花或许胜在表演上,而不是内容或形式上。都需要,不是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豆腐总是麻婆好,好瓜还需王婆夸。

以前,麻花一天到晚地看日剧(漫画),学日语,我以为天生不是学理化的料,现在看来STEM(理工数学)对她还是有一点吸引力的,我干嘛不鼓励呢?“买彩色打印机去”,明年拿个更大的奖励来。

排队等候,大有举子风采

考场之外,更显父母挂念

小学水平,不输博士教授

面对高手,麻花心情沉重

打起精神,输了也要体面

获奖台上,也能笑到最后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573585.html

上一篇:罗哲文先生走了
下一篇:大盗偷思想,小盗窃文字 -- 有感于对我的打假

40 曹聪 武夷山 刘立 张伟 刘建兴 刘光波 胡瑞祥 郑祺 于锋 宁佳 刘鹰翔 吴云鹏 鲍海飞 李雷廷 周忠浩 严少华 丁大勇 许培扬 陆俊茜 黄育和 葛兆斌 刘进平 强涛 张玉秀 徐维新 罗淼 刘颖彪 龚鹏飞 陈筝 丁国盛 梁进 赵凤光 蔡津津 hangzhou zhanghuatian crossludo Kaji wuhuike bridgeneer liangqiang

发表评论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